当前位置:首页 » 基础知识 » 土壤学知识讲座视频
扩展阅读
动漫的季度是什么意思 2024-05-03 21:22:36
用剪映怎么让歌词竖着 2024-05-03 21:16:15

土壤学知识讲座视频

发布时间: 2023-03-31 08:43:06

Ⅰ 改良土壤的方案需要的材料和依据的科学知识和改良土壤的思路和方法有哪些

改良土壤的方法有哪些
1、加入颗粒土:如果土壤的排水性和透气性都不强,可以往土壤里面加入适量的颗粒土。施加时要注意比例不能太大,颗粒土可以加水混合后搅拌均匀再添加到土壤里面,这样不仅可以增加通透性,还有利于根部的呼吸和生长,同时还能避免积水淹根,降低植株烂根的情况。
2、酸化土壤:由于很多植物都比较喜欢酸性的生长环境,但如果土壤呈现出碱性,就一定要给它进行酸化。可以用矾肥水或硫酸亚铁溶液浇灌土壤,或者在进行盆土配制时,加入适量的腐叶土,也可以让土壤变为酸性。
3、补充有机肥:如果土壤的肥力明显不足时,可以通过补充有机肥的方式来进行改良。比如将腐熟的肥料和土壤充分混合后,将其撒在需要改良的土壤表面,然后再将其深翻到土里。如果是盆栽可以直接铺在盆底,这样能够持续地为植株提供养分。

Ⅱ 小学科学土壤里有什么

教材简析:《土壤里有什么》这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观察土壤的组成。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土壤,使学生亲近土壤,了解土壤的组成,并学会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学生从讨论他们已经知道的土壤知识和他们想得到的知识开始。当学生学会了预测和观察后,就让他们预测一下土壤样品里可能包含什么;然后让他们观察、检查土样,了解土壤是由不同大小的颗粒组成的,里面有一些植物和动物、动植物的遗留物以及杂物,适时对学生进行土地保护教育。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教学难点是:收集到证据以后得出结论。
设计理念: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因此,本课注意了对学生探究技能的训练,科学探究一般要通过这么几个环节:问题——预测——证据收集——得出结论——交流共享。这节课的新授部分就是按这个环节来设计的。而“动手做”又是科学探究的灵魂,为此,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用多种方法、多种感官、从多种角度对土壤进行观察,从而对土壤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加强学生对土壤的亲近感。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许多物质,有石子、沙子,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等等;建立土壤是个枣则混合物的概念。
3、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愿意亲近土壤。
教学准备:
杯子、干湿土壤、放大镜、白纸、水。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课前选好组长、记录员、材料员。
2、关于老师,你想知道什么?
3、从进教室到现在,你又发现了什么?
4、师:通过刚才的谈话,老师发现我们方川小学的学生特聪明,特爱动脑筋,特爱观察,相信这一节课大家也能学得更好。
二、谈话导入、引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周围的花、草、树木、庄稼都生长在哪呢?
2.板书:土壤。关于土壤,你知道些什么?你还想了解土壤的哪些知识?桥宴
3.出示课题
三、寻找土壤的成分
(一)观察新鲜的土壤
1、预测土壤里有什么
2、如果给你一包土壤,你准备怎样观察?
3、看,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什么?(教师自己准备一套)出示:纸、筷子、放大镜
4、你能说说这些工具的用处吗?你现在又准备怎样观察?动手之前强调:在观察的过程中要做好记录,比一比哪个组发现得最多。
5、学生分组研究土壤。
6、你们组发现了什么?利用实物投影仪投放汇报敏岩银,其他组补充,教师写上。
7.你能给这些东西分分类吗?指导分类:水分、动物、动物遗留物、植物遗留物、杂物、土壤颗粒等。(它们腐烂后就成了腐殖质)
4.像小石子、沙这样的颗粒,我们称为土壤颗粒,那你们在观察过程中,有没有发现比沙更小的颗粒呢?(如粉砂、黏土)
5.我们来看看科学家(地质学家)是怎么分类的,课件出示。(沙砾指的就是小石子)
(三)沉积实验
1.你有什么好办法来区分沙砾、粉砂和黏土吗?
2.说说你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要注意什么?出示温馨提示提醒学生:
温馨提示:
1、将土块放入杯中时动作要轻,以免溅起水花弄湿桌子;
2、土块放入水中后,先不要搅拌,注意观察水中土壤发生的现象,再搅拌;
3、搅拌的动作要轻、慢,以防水溢出杯子。
3.交流反馈
小结:我们可以看见,土壤颗粒是分成一层一层的,下面的土壤颗粒大,有许多的石子沉积,是沙砾层,中间的土壤颗粒小,是沙层,上面的应该是黏土层,水面上还漂浮着一层杂物。
4.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土壤中有(板书:沙砾、沙、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补充:此外土壤中盐分,腐殖质和盐分都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出示,读一读,记一记。
三、土壤和生命
1.同学们,道在土壤中生活着许多生命,有(学生举例子:蚯蚓、蚂蚁、蜗牛、植物的根……)
2.课件出示,从图上可见,土壤从上到下可分为-------,接着小组内讨论: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什么?
它们为土壤做了什么?
3.交流反馈
4.进行爱土壤的教育:是的,人类没有土壤,我们将----,动植物没有了土壤,就无法存活,那么人类也将无法生存,人类和土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5.板书: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四、课外拓展活动
土壤的作用可真大,作家高士其写了一首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详细地介绍了土壤的作用,请同学们把书翻到P65—66读一读。

Ⅲ 土壤肥料学知识点

1. 土壤名词解释: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征的,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物质层。
2. 土壤肥力名词解释:土壤在某种程度上能同时不断的供给和调节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必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3. 自然肥力名词解释:土壤在自然因素(五大成土因素名词解释:气候、生物、母质、地形、时间)综合作用下,所发展起来的肥力。
4. 人为肥力名词解释:人类在自然土壤上,通过耕种,熟化过程而发展起来的肥力。
5. 有效肥力名词解释:因受土壤本身性质,环境条件及土壤管理(耕作,施肥,栽培管理)的技术的限制,在生产中表现出一部分土壤肥力。

Ⅳ 土壤介绍

1.土壤的概念

2)水利学家:土壤是贮水和输水的多孔介质

3)工程专家:土壤是承受高强度压力的基地或工程材料的来源

4)环境科学家:土壤是重要的环境因素,是环境污染物的缓冲带和过滤器

5)地质学家:土壤是在地球陆地表面的一个疏松的薄层,它主要是近代地质作用的形成的地壳风化产物。

6)生态学家: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生物多样性最伍喊迟丰富、物质循环最活跃的生命层。

那么,土壤的定义应该包括她的形成、组成及功能三大要素。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在地球表层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的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能够生长植物的,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2.土壤的组成

1)固体

矿物:岩石风化而来,一般占土壤质量的95%以上,占土壤容积的40%左右。

有机质:占土壤质量的5%左右,占土壤容积的10%左右

2)粒间孔隙

气体:外部进入或土壤内部产生,包括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

水分:稀薄的溶液,溶解有各种养分和污染物质

3)生物

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包括昆虫、原生动物藻类及微生物等渗世。

3.土壤性质?

1)土壤物理性质:疏松性、结构性、透水性、持水性、水分移动性、透气性、吸附性等

2)土壤化学性质:粒子吸附交换、酸碱反应、沉淀溶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腔李结合离解反应等

3)土壤生物学性质:土壤生物的组成与多样性、养分元素和污染物质的生物化学转化与循环等。

Ⅳ 关于土壤的知识

土壤的概念

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指出:“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这个定义正确地表示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和特性。土壤之所以能生长绿色植物,是由于它具有一种独特的性质——肥力。土壤这种特殊本质,就是土壤区别于其它任何事物的依据。土壤肥力虽与土壤物质组成有联系,但主要受土壤性状的影响。

土壤的主要性状

土壤质地:土壤的泥砂比例称为土壤质地。直径小于0.01毫米的土粒称泥;直径为1~0.01毫米的土粒称砂;直径大于1毫米的土粒称砾石。根据土壤质地不同将土壤分为砂质土、粘质土和壤质土。

①砂土:这类土壤含砂粒在80%以上,土粒间大孔隙多,土壤容积比重在1.4~1.7克/厘米3之间,因此,土壤昼夜温差大,通透性好,有机质矿质化快,易耕作,但保水保肥能力差,遇水易板结,肥力一般较低。种植作物要增施有机肥和少量多次地勤追化肥。

②粘土:这种土壤含泥粒在60%以上,土壤比重在2.6~2.7克/厘米3之间。土壤硬度大,粘着性、粘结性和可塑性都强,故适耕性差。土壤保水保肥力强,潜在肥力较高。但土紧难耕,土温低,肥效不易发挥。因此,水田要注意管水,提高泥温,多施腐熟性有机肥和热性化肥。

③壤土:这种土壤泥砂比例适中,一般砂粘占40~55%,粘(泥)粒占45~60%。土壤容重1.1~1.4克/厘米3之间。质地轻松,通气透水,保水保肥力强,耕作爽犁。因此,它是水、肥、气、热协调的优质土壤。

土壤结构

土壤形成团聚体的性能,称为土壤的结构性。凡土粒胶结成直径为1~10毫米的团粒状土壤结构,称为团粒结构。这是土壤结构中最好的一种。

其形成条件有两个:

一是胶结物质。土壤中的胶结物质最主要是粘粒,新形成的腐殖质和微生物的菌丝及分泌物。这些物质与钙胶结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多孔性和养分丰富、不易被水泡散的水稳性团粒状土壤结构。因此,增施钙质肥料(石灰、石膏)有利团粒结构形成。

二是外力挤压作用。凡是作物根系穿插、干湿交替、冻融交替和耕作都对粘聚起来的土粒产生一定的外力挤压作用,使之散碎成一定大小的团粒。深耕、免耕、滴灌、水旱轮作,都有利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团粒结构优越性的具体表现:

其一,能协调土壤水分和空气的矛盾。由于团粒间存在大孔隙,团粒内又有毛细管孔隙,这就有利于水分、养分、空气三者间的同时存在。从而土壤水、肥、气、热状况协调。

其二,具有良好的养分状况。随着水、气矛盾的解决,也解决了水分与养分的矛盾。因团粒表面常为好气分解,团粒内部又为嫌气分解,前者有利于土壤养分释放给作物吸收,后者有利土壤腐殖质累积,养分保蓄。矛盾协调后的水分与养分就能同时而不断地供给作物需要。

其三,使土壤松软适度。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疏松多孔,犁耕阻力小,耕作省力,耕翻质量好;土壤细碎而均匀,既不紧硬,又不起浆浮泥;干燥不开大坼,泡田渗漏损失也小。

土壤吸收性能

土壤有吸收固体、液体和气体的能力。其吸收方式分为五种。

①机械吸收作用:这是指土壤将大于土壤孔隙而悬浮于溶液中(如骨粉、饼肥、磷矿粉及粪便残渣等)的微细颗粒机械地阻留下来,使之不随土壤中渗水而流走的一种作用。由于土壤颗粒愈小,排列愈紧密,土壤孔隙愈细,因此机械吸收作用就越强,则土壤保肥性能就好。这种作用对新改稻田、新水库、塘坝有利增强保水蓄水的功能。

②物理吸收作用:它是指土壤胶体依靠其表面能将分子态养分吸附在表面上,而胶体与被吸附物不起任何化学反应的一种作用。这种作用,由于对分子态养分有保持能力,因此,土壤中的氨气、尿素、氨基酸等分子态氮就会减少挥发损失。平常在施用易挥发的铵态氮肥时要求复好土就是这个道理。

③化学吸收作用:这是指土壤中可溶性养分(如某些离子与带不同电荷的离子发生化学作用),由纯化学作用产生不溶性沉淀而固定在土壤内的作用。这种作用,虽然有减少可溶性养分的流失,但被固定下来的养分就难以再被作物吸收利用,故降低了养分的利用率。因此,把磷肥集中施或与有机肥混和施,制成颗粒球肥施和根外喷施,就是避免化学吸收作用的发生,减少土壤对磷酸的固定。

④代换吸收作用:这又叫物理化学吸收作用。它是指土壤胶体表面吸着许多与它带相反电荷离子的同时,其表面上又有等当量的同电荷的其它离子被代换出来的作用。其实质是一种离子(阳离子或阴离子)代换过程,是土壤胶体所吸收的离子和土壤溶液中的离子在相互代换。所以这种作用是可逆的,即胶体所吸收的离子,又能重新被其它离子代换到溶液中去。从而,这种作用在调节土壤中可溶性养分的保蓄和供应,具有重要意义。

⑤生物吸收作用:这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及作物根系和动物等,吸收养分构成有机体而保留在土壤中的一种性能。由于生物是根据自身需要,从土壤溶液中选择吸收各种可溶性养分,形成有机体。当它们死亡后,有机残体又逐渐分解,把营养物质释放出来,供作物吸收利用。所以生物吸收作用,能保持养分,积累养分,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酸碱度

土壤酸碱度是指土壤溶液中存在的H+和OHˉ的量。通常用PH值表示。pH=7时是中性反应,这时溶液中H+和OHˉ数量相等;pH小于7表示是酸性反应,这时H+多于OHˉ;H大于7表示是碱性反应,这时H+少于OHˉ。土壤酸碱度按其pH值的大小分为七级:

pH<4.5 强酸性

pH4.5~5.5 酸性

pH5.5~6.5 微酸性

pH6.5~7.5 中性或近于中性

pH7.5~8.5 微碱性

pH8.5~9.5 碱性

pH>9.5 强碱性

Ⅵ 什么是土壤的来源

如果不了解土壤常识,你很难相信,脚下那细碎的泥土和坚硬巨大的岩石原来曾是一体。大自然用了什么鬼斧神工,把坚硬的岩石变成了柔软的土壤?科学家们发现,地壳表面的岩石,在外界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发生破碎和分解现象。大的石头变成了小块,小块再变成了细粒。在变化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体积变小变细了,而且还使岩石改变了基本的性能,形成了成土母质。这个过程就叫做风化过程。

在整个风化过程中,风化作用是多种因素交错进行的,很难截然分开。但按其基本性质,大致可以分成三种类型:

物理风化作用。这是指岩石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渐崩解破碎的过程。引起物理风化作用的,主要是地球表面温度的变化。地球四季与昼夜均有显着的温度变化。一年四季中的变化可达40~50℃,在干旱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可高达60~70℃。岩石是不良导体,热的传播速度很慢。裸露在表层的岩石,白天烈日曝晒,温度升高,表面体积膨旦滑慧胀。而岩石内部受热少,膨胀慢。夜晚降温后,岩石表面迅速散热变凉,而内部高热却很难散失。这样寒来暑往,日久天长,会使岩石内部裂纹纵横交错,并发生层状性的剥落。除温度外,水滴石穿、冰冻、风蚀都会引起岩石的破碎。这就大大增加了母质面与空气的接触,为化学的风化提供了条件。

化学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包括水溶、水解、水化、氧化作用。就像铁钉生锈一样,氧化作用是无时无刻在人们不知不觉中进行的。水是大自然中分布最广的溶剂;而岩石主要成分是无机盐类,在水中都能溶解。化学风化使岩石进一步分解,并从根本上改变了矿物的组成成分,使其有了吸附能力,出现了毛管现象,产生了一定的蓄水能力。

生物风化作用。当母质能够蓄水,初步提供营养时,就会有一些低等的模答细菌和植物在母体上诞生。而植物根系的发育穿插和小动物打洞造穴的行为,会进一步促进岩石的破裂。生物的活动,还能分泌出各种无机酸,进一步促进了化学风化的过程。

经过长期的风化,岩石变成了土壤母质。但母质并不是土壤,因为它还缺乏完整的肥力,不能让营养在母质中累积和集中。母质将和气候、生物、地形、时间共同作用,形成土壤生成的五大基本因素。

科学家们发现,不同的母质是形成不同土壤的基础,这就是黄土、红土、砂土、黏土等多种土壤形成的内因之一。

气候对土壤形成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温度和湿度对成土作用的影响很大。高寒地带植物生长缓慢,有机物积累很少,母质化学作用也慢。科学家们发现,温度每升高10℃,化学反应速率可增加2~4倍。气候影响可使不同地带上同种母质发育的土壤有巨大的差异。比如在温带,自西向东大气温度递减,依次出现的是棕漠土、灰漠土、棕钙土、栗钙土、黑钙土和黑土。在东部湿润区,由北向南热量递增,土壤依次分布为暗棕壤、棕壤、黄棕壤、黄壤、红壤、砖红壤。

生物是影响土壤生成的最活跃因素。生物包括地上和地下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制造者。前苏联土壤学家威廉斯认为生物因素是土壤形成的主导因素。特别是高等绿色植物,能把分散在母质、水体、大气中的营养元素选择性地吸收起来,利用太阳能合成有机质,从而改造了母质,提高了土壤肥力。

地形虽然不能提供任何物质和能量,但地表形态、坡度、高度、坡向等差异,都会引起热量和水分的重新分布,使相同母质产生的土壤有差异。比如我国天山托木尔峰南坡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荒漠和草原景让咐观,由山脚向上3000米的土壤依次为棕漠土、棕钙土、栗钙土、亚高山草原土;而北坡属温带半湿润气候,由山脚向上3000米的土壤依次为黑钙土、灰褐土、亚高山草甸土。一座山就有这么多种土壤类型,足见地形对土壤形成的影响有多大了。

时间是土壤发育和演化的必要条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从无到有,不断发生、发展和演变。

在五大成土因素之外,不可漠视人为活动对土壤形成发展的作用。精耕细作,合理灌溉,可以使土壤肥力增加;反之,过度开垦,粗放耕作,大水漫灌,会导致土壤肥力的下降,土壤板结,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随着土壤环境的恶化,人们开始注意研究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土壤加速退化所产生的恶果。毁林开荒使水蚀严重,造成频频发作的泥石流;灌溉不当使大面积土壤出现次生盐碱化,使产量锐减甚至绝收;过度开垦引起风蚀严重,使持续不断的沙尘暴频频席卷中国的北方。

随着土壤科学的发展,学者们认为火山的活动、地震、新构造运动都是土壤形成的深层次因素。比如在第三世纪末隆起的青藏高原,就以她平均海拔4000米的身躯和万千条“血脉”冰川,挡住了肆虐的季风,沃育了下游的良田,使中国东部地区湿润丰饶,而有别于同纬度地带欧亚大陆内陆那干旱少雨的沙漠戈壁。

Ⅶ 如何理解土壤、土壤肥力的含义

土壤在土壤学上是这样的定义的:土壤是发育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的结构表层。理解这一概念:其重点阐述了土壤的主要功能是人生长绿色植物,具有生物多样性,所处的位置是地球陆地的表面层,它的物理状态是由矿物质、有机物质、水和空气组成的,具樱纤桥有孔隙的介质。

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长的全过程中,土壤供应和协调植物生长所竖滑需的水、肥、气、热的能力。土壤肥力的分类可分为如楼上的所说的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也可以按照脊猛其效应分为有效肥力和潜在肥力。在当季作物中表现出来的肥力叫“有效肥力”,而没有直接反映出来的叫“潜在肥力”。两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没有明显的截然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