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葯學知識講課講座稿PPT
擴展閱讀
如何跳兒童現代笑納群舞 2024-04-27 02:49:09

葯學知識講課講座稿PPT

發布時間: 2023-05-30 11:42:09

㈠ 葯學基本常識

1.葯學知識的復習技巧
1.充分利用教學大綱及教材 教學大綱是指導性教學文件。

葯理學教學大綱規定了「重點」和「一般(不是重點)」的內容。教材是根據教學大綱的規定編寫並加以闡述的。

因此必須在大綱的指導及細心聽老師講授和做好葯理實驗的基礎上認真鑽研教材內容。此外,也可參考其他一些書籍。

2.掌握重點及難點內容 任何章節均有重點。總論的重點是葯效學與葯動學。

葯效學的重點和難點是葯物與受體的相互作用、量效關系(效能、強度、LD50 、ED50、治療指數等 )、葯物作用的二重性(尤其是不良反應的種類及其產主的原因)。葯動學的重點和難點是葯物跨膜轉運(尤其是被動轉運規律)、首過消除(首關消除)、生物轉化、消除動力學、葯動學參數和多次給葯動力學。

葯物相互作用則是影響葯物作用因素的重點。當然,非重點內容也不能忽視,因為它代表學習了解總論的知識面和深度,這些內容也是醫務人員工作中需要的知識,也是考試時選擇題復蓋的內容。

3.掌握葯理學的主要概論及規律 葯理學的主要概論及基本規律是總論重要內容。例如遲培森一級動力學(線性動力學)及零級動力學的概論、葯效學與葯動學參數(親和力、效應力、pD2、pA2、pd2、半衰期、消除速率常數、血漿清除率、表觀分布容積、生物利用度等 )。

葯理學規律如激動葯、部分激動葯、競爭性拮搞葯等的作用規律,葯物跨膜轉運規律、多次給葯動力學規律等。了解總論這些概論的內涵,掌握葯理學基本規律,從而為學習葯理學各論打下良好的基礎。

4.學習葯理學總論中的公式 葯理學是一門定量科學,學習葯理學總論時應掌握基本的、重要的公式,不要把精力花在過多的公式推導上,應著重理解這些公式如何精確地提示了內在規律性、概論,或表明了參數的估算方法、臨床意義,或反映了各種指標間的關系。這是總論中主要原因的難點,現舉例並作一些說明。

在葯效學中,[LR]/[RT] =[L]/(K D+[L])是受體動力學基本公式。它表明:(1)葯效(或受體佔領數)與葯量的關系是曲線(直方雙曲線)。

(2)葯效與對數葯物濃度的作圖呈「S」型(兩端平坦中間陡),提示用葯需注意劑量,量過小無效,量過大時不僅葯效不增加反而導致葯物中毒;同一類的不同葯物有不同的效價與效能。(3)葯效(或受體佔領數)隨葯量出現規律性變化:當E=Emax/2,KD=[L],即解離常數等於葯效為最大效應一半時的葯物濃度;在葯濃為1KD、2DK、3DK時,葯效為最大效應的50%、67%和75%。

(4)應用上述公式,可對葯物與受體相互作用作進一步研究,如直線化求受體動力學參數,求親和指數pD2、拮抗指數pA2等。 在葯動學中,(1)Ct=Coe -kt,是葯動學最基本的公式;表示靜注給葯後葯濃隨時間的變化呈指數衰減,lgC對t作圖則為線性,表明定比消除規律;本公式從一級動力學定義式(dc/dt=-Ket)推導而來,又可進一步得出 t1/2=0.693/Kt ,這是 t1/2 的估算方法,因為從時量數據求出的Ke值是一個常數,故t1/2恆定(不受給葯劑量或血葯濃度的影響),該式中讓還表明 t1/2 與 Ke 值互成反比,二者反映同一問題(主要反映葯物的消除速度)。

(2)Vd=A/Co 不僅表明Vd的定義(體內葯量按Co計算所佔有的體積),還表明其臨床意義:一方面,當A一定時Vd與Co呈反比,Vd大時Co一定小,Co小表示葯物進入組織中多(分布廣),即Vd大表示葯物分布廣;另一方面,要維持一定葯效的濃度,則Vd大的葯物給葯劑量要大些。(3)定時定量多次給葯時到達穩態濃度 Css 的時間為 5 個半衰期(不受給葯劑量及給葯間隔時間的影響);實際 Css 過高或過低時按碼畝已達到的 Css 及原給葯速度 RA 調整給葯速度的公式;決定Css高低的公式(Css= F Dm / Ke Vd r):即定時定量多次給葯的血葯濃度,與生物利用度(指吸收率)及給葯劑量呈正比,而與給葯間隔時間、表觀分布容積及消除速度常數呈反比;一般按每個半衰期給葯時負荷劑量是維持劑量的2倍(即首劑加倍)。

(4)其他公式,如 F=A/DX100%,在此指絕對生物利用度即吸收率;重要參數血漿清除的估算式:CL=KVA/AUC。(以上葯動學公式均指一級動力學) 5.比較類似的或相反的要領 如葯物與毒物,葯效學與葯動學,效能與強度,質反應與量反應,耐受性、快速耐受性與耐葯性,習慣性與成癮性,副作用(副反應)與毒性,後遺效應與停葯反應,治療指數與安全范圍,峰葯濃度與穩態濃度受體向上調節與向下調節等。

對這些相似的或相反的要領應注意鑒別,找出它們的異同之處,這樣可加深對有關要領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掌握這些知識。
2.關於葯劑學的知識
什麼是葯劑學?葯劑學是什麼意思? 葯劑學(pharmaceutics),是研究葯物制劑的基本理論、處方設計、制備工藝、質量控制和合理使用等內容的綜合性應用技術科學。

具體地講,葯劑學是以物理學、化學、葯理、葯物化學、葯材學及中醫基礎理論為基礎,密切與醫療及生產實踐相結合來研究葯物配製的理論和生產過程的合理化及有關操作技能,確保葯物制劑的安全、有效、穩定。 臨床葯劑學:是應用現代醫葯學理論與技術,緊密結合臨床實際,研究制劑及合理用葯的一門應用科學。

它應屬於葯劑學范疇。臨床葯劑學的理論落實到劑型設計中以提高葯品質量的一種科學實踐,對提高用葯水平和醫療質量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臨床葯學與臨床葯劑學的關系 臨床葯劑學是研究合理用葯的科學,其焦點集中在葯物的劑型及使用方法上,它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將臨床葯理學理論應用到劑型設計和給葯方案上。它與臨床葯理學一樣,是臨床葯學的基礎。

其目的是為培養臨床葯師開展臨床葯學的能力。 臨床葯學屬醫院葯學的范疇,是一門應用學科。

從業劑學發展的歷史進程看葯劑學經歷了物理葯劑學時代(50年代)-生物葯劑學時代(60~70年代)-臨床葯學時代(80年代)-葯物傳遞系統時代(DDS90年代)。臨床葯學是在葯劑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隨著醫院葯學的發展,葯劑科演變成為葯學部,醫院葯學的重點應該是臨床葯學。 葯劑學常用術語 葯品(pharmaceutical):用於預防、治療、診斷人體的疾病,調節生理機能並規定有適應症、用法、用量的物質。

通常包括原料葯、植物葯和制劑。 葯物制劑(pharmaceuticalpreparations):根據葯典、葯品標准或其它適當處方,將原料葯物按某劑型製成具有一定規格的葯劑。

葯物劑型(dosageform):任何葯物供臨床應用之前,都必須製成適合於醫療或預防應用的形式。簡稱劑型。

制劑學(pharmaceuticalengineering):研究制劑的生產工藝和理論的科學。 基礎葯劑學:物理葯劑學、生物葯劑學、葯動學與臨床葯學。

工業葯劑學與醫院葯學(臨床葯學、調劑學) 葯劑學的任務 一、研究葯物制劑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術 二、研究開發葯物新劑型 三、研究開發新輔料 四、改革和開發中葯新劑型 五、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六、生物技術葯物制劑的研究與開發 葯劑學的分支學科 一、工業葯劑學(instrialpharmaceutics) 二、物理葯劑學(physicalpharmaceutics) 三、葯用高分子材料學(polymersinpharmaceutics) 四、生物葯劑學(biopharmaceutics) 五、葯物動力學(pharmacakiics) 六、臨床葯劑學(clinicalpharmaceutics) 葯劑學的發展: 1.傳統制劑:膏、丹、丸、散; 2.近代制劑:普通制劑(第一代) 3.現代制劑:緩釋制劑(第二代) 控釋制劑(第三代) 靶向制劑(第四代) 中葯葯劑學常用術語 葯物與葯品 葯物:凡用於治療、預防及診斷疾病的物質總稱為葯物,簡稱為葯。一般可分為天然葯物和人工合成葯物兩大類。

葯品:其在實質上與葯物沒有區別,嚴格地講葯品則是指將原料葯物經加工製成的可直接應用的成品。 劑型:將原料葯加工製成適合於醫療或預防應用的形式,稱葯物劑型,簡稱劑型。

如:湯劑、散劑、丸劑、片劑、膠囊劑、注射劑……等。 制劑:根據葯典、部頒標准或其他規定處方,將原料葯物加工製成具有一定規格的葯物製品,稱為制劑。

方劑:根據醫師臨時處方,將葯物或制劑經配製而成,標明具體使用對象、用法和用量的製品,稱為方劑。制劑和方劑都屬於葯劑的范疇。

成葯:指可以不經醫師處方公開銷售的制劑。以中葯材為原料,按中醫葯理論組方、應用的成葯,稱為中成葯。

來自。

㈡ 中葯學專業知識(一)第2講

概述

第一章解表葯

學習目標:

1.掌握解表葯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

2.掌握:麻黃、桂枝、紫蘇、生薑、荊芥、防風、羌活、細辛、白芷。薄荷、牛蒡子、蟬蛻、桑葉、菊花、葛根、柴胡。各葯的葯性、功效、特殊用量及使用注意。

3.熟悉:香薷、藁本、蒼耳子、辛夷、升麻、蔓荊子。各葯的葯性、功效、特殊用量及使用注意。

4.了解:淡豆豉葯性、功效、特殊用量及使用注意。

5.掌握麻黃與桂枝,荊芥與防風,桑葉與菊花,柴胡與升麻各組葯物葯性與功效的異同點。

6.熟悉麻黃與香薷,紫蘇與生薑功效相似葯物的相同和不同點。

7.掌握麻黃配桂枝,麻黃配杏仁,麻黃配石膏,桂枝配白芍,柴胡配黃芩,生葛根配黃芩、黃連各組葯物的配伍意義。

概 論

念義:以發散表邪、解除表症為主要功效的葯物,稱為解表葯。

性能功效:多具辛味,主入肺與膀胱經,性善發散,可使外邪從汗而解。

主具發散解表的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風濕等。

適應范圍:主要用於外感風寒或風熱,出現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或有汗)、脈浮等表症者。部分還可用於咳喘、水腫、疹發不暢及風濕痹痛等。

分類及各類的性能氏簡特點:

念義:以發散表邪、解除表症為主要功效的葯物,稱為解表葯。

性能功效:多具辛味,主入肺與膀胱經,性善發散,可使外邪從汗而解。

主具發散解表的功效,兼能宣肺、利水、透疹、祛風濕等。

適應范圍:主要用於外感風寒或風熱,出現惡寒、發熱、頭痛、身痛、無汗(或有汗)、脈浮等表症者。部分還可用於咳喘、水腫、疹發不暢及風濕痹痛等。

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

分類 性味 功效 主治病證 兼治病證辛溫解表葯 辛溫 發散風寒,發汗力強 外感風寒表證 風寒濕痹、咳喘、水腫兼表證辛涼解表葯 辛涼 疏散風熱,發汗力弱,長於透熱解表 外感風熱表 風熱咳嗽、麻疹不透、目赤多淚配伍方法:

使用注意:

1、解表葯雖能透過發汗解除表證,但汗出過多能耗散陽氣,損傷津液,發汗以微汗為度,中病即止,不可過汗。

2、對於多汗及熱病後津液虧耗者忌用。

3、對於久患瘡癰、淋病及失血患者慎用。

4、入湯劑不宜久煎,以免有效成分揮發過多而降低療效。

各論

1、中葯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略)

2、配伍應用

麻黃配桂枝:風寒表實無汗

麻黃配杏仁:治喘咳氣逆功著,證屬風寒束肺者尤佳。

麻黃配石膏:肺熱咳喘。

桂枝配白芍:治風寒表虛有汗。

生葛根配黃芩、黃連:既清熱燥濕解毒,又透熱升陽止瀉,主治濕熱瀉痢初起。

柴胡配黃芩:解半表半里之邪熱效強,治少陽寒熱往來效著。

3、相似葯物的比較

1、麻黃、桂枝:均性溫而能發散風寒,治風寒表證及風寒濕痹證。

不同1:麻黃發汗力強,惟以風寒表實無汗為用;桂枝發汗力弱,又能助陽,風寒表實無汗及表虛有汗咸宜。

不同2:麻黃善宣肺平喘,治肺氣不宣之喘咳;還能利水退腫,治水腫兼表。桂枝又善溫通血脈、溫陽化氣、溫中散寒,治經寒血滯之月經不調、痛經、經閉,胸痹冷痛,陽虛水腫,痰飲眩悸及虛寒腹痛等。

2、荊芥、防風:均能發汗解表而治風寒感冒。

不同1:荊芥微溫平和,生用長於散風,為發表散風通用葯,又治風熱感冒無汗手肢或汗少者;防風微溫而甘緩不峻,為治風通用之品,發汗力雖較弱而長於勝濕,凡外感表證無論寒熱或夾濕與否均可投用。

不同2:荊芥生用又能透疹療瘡止癢,治麻疹不透、瘡瘍初起兼表及風疹瘙癢;炒炭止血,治吐衄下血及崩漏。

3、桑葉、菊花:均善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治風熱感冒或溫病初起、肝陽眩暈、肝經風熱或肝火之目赤腫痛及肝陰不足之視物昏花。

不同1:桑葉性寒,作用偏於肺,疏散力較菊花強;能潤肺止咳,治肺燥咳嗽;菊花性微寒,作用偏肝,平肝明目力較桑葉為畢核世勝,兼治肝風頭痛。

不同2:桑葉能潤肺止咳,治肺燥咳嗽;還能涼血止血,治血熱吐衄咯血。菊花又善清熱解毒,治癰腫瘡毒。

4、柴胡、升麻:均為解表升陽之品,麻能升清陽而舉陷,多與黃芪、人參等相伍,治氣虛下陷、臟器脫垂諸證。

不同1:雖均能解表,但柴胡苦辛微寒,入肝膽經,主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善疏散退熱,主治少陽寒熱往來及感冒高熱;升麻辛甘性寒,入肺與脾胃經,主清散而解表,主治風熱頭痛而少用;

不同2:升麻能透疹,治麻疹不透,而柴胡不能。

不同3:柴胡又善疏肝解郁,治肝鬱氣滯、月經不調、胸脅疼痛;升麻又善清熱解毒,治咽喉腫痛、口舌生瘡、丹毒、溫毒發斑及熱毒瘡腫。[醫 學教育網 搜集整理]

5、香薷、麻黃:均能發汗解表、利水退腫,治表證無汗、水腫及小便不利。

香薷微溫,兼和中化濕而祛暑,習稱"夏月麻黃",善治暑天感寒飲冷、陽氣被遏之頭痛、形寒、發熱無汗及腹痛吐瀉;

麻黃性溫,發汗力強,善治風寒表實無汗。此外,麻黃又善宣肺平喘,治肺氣壅遏之咳喘等。

6、紫蘇、生薑:均能發汗解表而治風寒感冒。其中,紫蘇性溫,發汗力強,又兼理氣,風寒感冒無汗或兼脾胃氣滯者多用;生薑性溫,發汗力弱,風寒感冒輕症多用;

紫蘇又能理氣寬中、安胎、解魚蟹毒,治脾胃氣滯、胸悶不舒、氣滯胎動及食魚蟹中毒之腹痛吐瀉。生薑又能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魚蟹及半夏、南星之毒,治胃寒嘔吐,風寒咳嗽,食魚蟹、生半夏、生南星引發的中毒。

第二章清熱葯

學習目標

1.掌握清熱葯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

2. 掌握:石膏、知母、天花粉、梔子、夏枯草、黃芩、黃連、黃柏、龍膽草、生地黃、玄參、牡丹皮、赤芍、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大青葉、板藍根、牛黃、魚腥草、射干、白頭翁、敗醬草、青蒿、地骨皮。

3. 熟悉:蘆根、淡竹葉、決明子、苦參、紫草、水牛角、青黛。蚤休、穿心蓮、白鮮皮、半邊蓮、土茯苓、山豆根、馬齒覓、紅藤、白花蛇舌草、野菊花、熊膽、白薇、胡黃連。

4. 了解:紫花地丁、鴉膽子、垂盆草、秦皮、馬勃、銀柴胡。

5.掌握石膏與知母,黃芩、黃連與黃柏,牡丹皮與赤芍,金銀花與連翹各組葯物功用的相同和不同點。

6.熟悉蘆根與天花粉的相同和不同點。

7.掌握知母配黃柏,知母配川貝母,桅子配茵陳,黃連配吳茉英,黃連配木香,黃柏配蒼術,白薇配玉竹各組葯物的配伍意義。

8.了解知母、梔子、黃芩、黃連、生地黃、金銀花、大青葉、牛黃、魚腥草、青蒿各葯的主要葯理作用。

概論

凡葯性寒涼,以清解里熱為主要作用的葯物,稱為清熱葯。

本類葯葯性大多寒涼,少數平而偏涼,味多苦,或甘,或辛,或咸。

性能清熱、瀉火、涼血、解熱毒、退虛熱,兼能燥濕、利濕、滋陰、發表等。

本類葯主要適用於表邪已解、內無積滯的里熱證,如外感熱病高熱、陰傷內熱、濕熱瀉痢、溫毒發斑、癰腫瘡毒、陰虛潮熱等。

按其性能及臨床應用之別,習慣將本章葯物分為五類。

清熱葯的分類及其特點

分 類 性 味 功 效 主 治

清熱瀉火葯 甘寒或苦寒 清泄實熱鬱火 外感熱病氣分高熱證,以及肺熱、胃火、肝火、心火等臟腑火熱證等。

清熱燥濕葯 苦寒 清熱燥濕兼以清熱瀉火 外感或內傷之濕熱火毒諸證,如濕溫、暑濕、濕熱中阻、濕熱瀉痢、黃疸、帶下、淋痛、瘡疹,以及諸臟腑火熱證。

清熱涼血葯 苦甘寒或咸寒 清熱涼血,兼以滋潤、活血 外感熱病熱入營血之高熱神昏譫語,以及火熱內生之血熱妄行諸證清熱解毒葯 苦寒或辛寒甘寒 清解熱毒 主治外感或內生實熱火毒諸證,如癰瘡腫毒、丹毒、痄腮、咽喉腫痛、肺癰、腸癰、熱毒瀉痢、水火燙傷、蛇蟲咬傷等清虛熱葯 苦咸甘寒

多入肝腎經 退虛熱、除疳熱,

兼涼血 陰傷發熱、久病傷陰之骨蒸潮熱,以及小兒疳熱

1、里熱兼有表證者,當先解表或表裡同治;

2、氣分熱兼血分熱者,宜氣血兩清;

3、里熱兼陰傷津虧者,要注意祛邪而不忘扶正,輔以養陰生津葯;

4、里熱積滯者,宜適當配合瀉下葯;

5、里熱兼脾胃虛弱者,宜適當輔以健胃葯。

1、 本類葯葯性寒涼,易傷脾胃,凡脾胃虛弱、食少便溏者慎用;

2、 熱病易傷津液,清熱燥濕葯易化燥傷陰津,故陰虛津傷者亦當慎用;

3、 陰盛格陽、真寒假熱之證,尤須明辨,不可妄投;

4、 要中病即止,避免克伐太過,損傷正氣。

比較葯物的異同點:

1、石膏、知母 清熱瀉火、除煩止渴

石膏降火力強,並兼解肌,重在清解

知母味苦甘質潤兼歸腎經,重在清滋,又能滋陰潤燥通腸,治燥熱咳嗽、陰虛勞嗽、骨蒸潮熱、內熱消渴及陰虛腸燥便秘等。

2、蘆根、天花粉:同歸肺胃經,均善清熱生津止渴,治熱病津傷煩渴。

相 異的是:蘆根甘寒質輕,作用較緩,善清肺胃之熱而兼透散,治外感熱病初期兼表證、中期高熱煩渴、後期熱退陰傷煩渴成宜;又能清胃止嘔、清肺利尿,且兼祛痰 排膿,治胃熱嘔吐、肺熱咳嗽、肺癰吐膿、熱淋澀痛等。天花粉苦微甘,性微寒,生津之力較強,又兼能清肺潤燥,治肺熱燥咳、痰熱咳嗽帶血;還能消腫排膿,治 癰腫瘡毒、跌打損傷。瘡腫未膿可消,已膿可潰,膿多促排,膿盡不用。此外,將其製成結晶天花粉蛋白注射液,用於抗早孕及中期妊娠引產有效。

3、黃芩、黃連、黃柏:均味苦而功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常相須為用治濕熱、火毒諸證。如濕熱瀉痢、濕熱黃疸、濕熱瘡疹、熱毒癰腫、目赤腫痛、血熱吐衄及其它臟腑火熱證。

相 異的是:黃芩入肺與大腸,兼入胃與膽等經,作用偏於上焦及大腸,善清肺與大腸之火,且止血力強,又善治溫病熱入氣營血分證、肺熱咳喘、濕溫、暑濕、濕熱中 阻、濕熱淋痛及痔漏便血;還能安胎,治胎熱胎動不安;此外,與柴胡相伍能治少陽寒熱往來。黃連大苦大寒,葯力,主入心胃,兼入肝與大腸等經,作用偏於 心及中焦,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濕熱,又善治溫病熱人營血之神昏譫語、內熱心煩不寐、胃火牙痛、口舌生瘡、肝火犯胃嘔吐吞酸、濕熱痞滿,以及胃火熾盛消谷善 飢。黃柏葯力弱於黃連,主入腎兼入膀胱,作用偏於下焦,善清相(腎)火,退虛熱,除下焦濕熱,又治陰虛火旺、骨蒸潮熱,以及下焦濕熱之尿閉、淋濁、帶下、 陰癢、足膝腫痛及腳氣等。

3、牡丹皮、赤芍葯:同源於毛茛科植物,均味苦性微寒而歸肝經,均善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治熱入營血之斑疹吐衄、血滯經閉、痛經、zhengjia腫毒及跌打瘀腫等證。

然牡丹皮兼辛味,並入腎經,又善透陰分伏熱而退虛熱,治熱病後期之陰虛發熱、久病陰傷之無汗骨蒸;赤芍葯苦泄而專入肝經,又善清泄肝火與止疼痛,治肝鬱化火胸脅痛及肝火目赤腫痛。

4、金銀花、連翹:均歸心肺,功能清熱解毒、疏散風熱,主治癰腫疔瘡、風熱表證及溫病發熱。對瘡腫,無論初起兼表或熱毒熾盛均可;對外感熱病,無論邪在衛、氣,還是營、血均宜。

然金銀花甘寒香散,清透解毒力強,瘡腫熱毒重者尤宜,又治腸癰、肺癰及熱毒血痢。連翹苦泄微寒,長於散血結氣聚而消癰散結,素有"瘡家聖葯"之譽,瘡癰有腫核者尤宜,又治瘰癧痰核;還兼利尿,治熱淋澀痛。

常用配伍及意義

石膏配知母:既治熱病氣分高熱證,又治肺胃火熱傷津證。

知母配黃柏:治陰虛火旺效佳。

知母配川貝母:善治陰虛勞嗽、肺燥咳嗽。

梔子配茵陳:清熱利濕退黃力強,治濕熱黃疸效佳。

黃連配木香:治濕熱瀉痢腹痛、里急後重每用。

黃連配吳茱萸:治肝火犯胃、濕熱中阻之嘔吐泛酸。

黃柏配蒼術:特別是下焦濕熱證有效。

白薇配玉竹:治陰虛外感。

第三章瀉下葯

學習目標

1.掌握瀉下葯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分類及各類的性能特點。

2.掌握大黃、芒硝、火麻仁、甘遂、巴豆。熟悉蘆薈、郁李仁、京大戟、紅大戟、牽牛子、芫花。

3.掌握下列大黃與芒硝,京大戟與紅大戟各組葯物功用的相同和不同點。熟悉火麻仁與郁李仁的相同和不同點。

4.掌握大黃配巴豆、乾薑的配伍意義。

概述

1.定義:凡能引起腹瀉或滑利大腸,促進排便的葯物稱為瀉下葯。

2.功效:排出積滯、清熱瀉火、逐水退腫

3.分類及適應證:

①攻下葯:有較強的瀉下作用,多苦寒,即可通便又能瀉火。

多用於實熱積滯、燥屎堅結,便秘者,還可用於實熱證。

如:大黃、芒硝

②潤下葯:含油脂能潤腸通便有緩瀉作用。

多用於老年津枯、產後血虧、病後津液未復及失血病人腸燥便秘。[醫學教 育網 搜集整 理]

如:火麻仁、郁李仁、蜂蜜。

③峻下逐水葯:作用猛烈,能引起劇烈腹瀉或兼能利尿的葯物,稱為峻下逐水葯。孕婦忌用。

多用於水腫、膨脹、痰飲積聚、喘滿證。

如:甘遂、芫花、大戟、牽牛子、巴豆。

4.注意事項:

①有兼證時,先解表後攻里;或表裡同解;或攻補兼施。

②本類葯作用峻者,易傷正氣。久病體弱,婦女胎前產後及月經期慎用。

③中病即止,不可過劑。

相似葯物比較:

1、大黃、芒硝:均味苦性寒,一則均善攻下通便瀉熱,治實熱積滯大便燥結常相須為用;二則均清熱瀉火,治目赤腫痛、口瘡、牙齦腫痛、咽喉腫痛、瘡癰腫毒、腸癰及痔瘡等。

相 異的是:大黃大苦大寒,瀉熱攻積力強,又善治濕熱積滯瀉痢初起見里急後重者;芒硝則兼鹹味,長於潤軟堅硬燥屎,尤宜燥屎堅結難下或熱結旁流者。此外,大黃 兼解毒,善清血分之熱而止血,治血熱妄行之吐、衄、咯、便血及水火燙傷;清利濕熱,治濕熱黃疸、淋證澀痛;活血逐瘀,治瘀血磐閉、產後瘀阻腹痛及趺引損 傷。芒硝外用可回乳。

2、火麻仁、郁李仁:均為植物種仁而善潤腸通便,凡年老、體虛、久病及產婦因津血不足所致腸燥便秘即可選用。相異的是:火麻仁甘平油潤,又兼補虛。郁李仁則苦降散潤,又兼行氣、利水消腫,以腸燥兼氣滯者用之為宜,還治水腫、腳氣,兼便秘者尤佳。

3、京大戟、紅大戟:均性寒有毒,既善瀉水逐飲,治身面浮腫、大腹水腫、胸脅積液;又善消腫散結,治癰腫未潰及瘰癧痰核等。然京大戟源於大戟科,毒大而瀉下逐水力強;紅大戟則源於茜草科,毒小而散結消腫力佳。此外,醋制均可減其毒。

常用配伍:

大黃配巴豆、乾薑:故善治寒積便秘。

第四章祛風濕葯

學習目標1.掌握祛風濕葯的含義、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使用注意及其性能特點。

2.掌握:獨活、威靈仙、防己、秦艽、徐長卿、木瓜、桑寄生、五加皮、蘄蛇。

熟悉:稀簽草、絡石藤、桑枝、海風藤、川烏、雷公藤、香加皮、千年健。

了解:臭梧桐、青風藤、絲瓜絡、伸筋草、鹿銜草、烏梢蛇。

3.掌握功效相似葯物的葯性與功效的異同:羌活與獨活,漢防己與木防己,五加皮與香加皮,

熟悉功效相似葯物的葯性與功效的異同:海風藤與青風藤4.掌握下列各組葯物的配伍意義:獨活配桑寄生概述含義 凡以祛除風濕、解除痹痛為主要作用的葯物,稱為祛風濕葯。

性能功效 本類葯多辛散苦燥,具有祛除肌表、經絡風濕作用,有的還分別兼有散寒或清熱、舒筋、通絡、止痛、解表,以及補肝腎、強筋骨作用。

適應范圍 本類葯主要適用於風濕痹痛、筋脈拘攣、麻木不仁、腰膝酸痛、下肢痿弱,或熱痹關節紅腫,兼治痹證兼肝腎不足、外感表證夾濕、頭風頭痛等。

配伍方法 病邪在表,或疼痛偏於上部者,配祛風解表葯;病邪入絡,血凝氣滯者,配活血通絡葯;寒濕偏盛者,配溫經葯;郁久化熱者,配清熱葯;病久氣血不足者,配益氣養血葯;肝腎虧損,腰痛腳弱者,配補養肝腎葯。

使用注意 痹證多屬慢性疾患,需較長時間治療,為服用方便,本類葯可製成酒劑或丸散劑常服;本類葯中的部分葯物辛溫香燥,易耗傷陰血,故陰虧血虛者應慎用。

配伍應用獨活配桑寄生:既祛風寒濕,又能強腰膝,治風濕痹痛、腰膝酸軟者可投。

相似葯物比較獨活、羌活,同源於傘形科,而辛散苦燥溫通,均善祛風散寒、勝濕止痛、發表,主治風寒濕痹、風寒表證、表證夾濕及頭風頭痛等證。但獨活葯力較緩,主 散在里之伏風及寒濕而通利關節止痛,主治腰以下風寒濕痹及少陰伏風頭痛;羌活則作用強烈,主散肌表游風及寒濕而通利關節止痛,主治上半身風寒濕痹、太陽經 (後腦)頭痛及項背痛。

木防己、廣防己、漢防己,均苦辛性寒而能祛風濕止痛、利水消腫,治風濕熱痹、水腫、腹水、腳氣浮腫及小便不利。然木防己與廣防己以祛風止痛為長,多用治風濕熱痹關節腫痛;漢防己以利水消腫為長,多用治水腫、腹水、腳氣浮腫及小便不利等。

香加皮、五加皮,性溫歸肝腎經,既均能祛風濕、強筋骨,治風濕痹痛、關節拘攣、筋骨痿弱、小兒行遲;又均能利水消腫,治水腫、小便不利。相異的是:香加皮源於蘿蘑科而有毒,長於利水消腫;五加皮源於五加科而無毒,長於補肝腎強筋骨。

海風藤、青風藤:均能祛風濕,通經絡,治風濕痹痛等症,不同點在於海風藤性溫,兼活血,青風藤性平,兼利小便。

第五章芳香化濕葯

學習目標

1. 掌握芳香化濕葯的含義、性能功效、適應范圍、配伍方法及使用注意。

2. 各葯的葯性、功效、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掌握:蒼術、厚朴、藿香、砂仁。

熟悉:白豆蔻、佩蘭。

了解:草豆蔻。

3. 掌握功效相似葯物的葯性與功效的異同。

藿香與佩蘭

4. 掌握類葯的性能特點,主治病證,以及主治病證的異同。

砂仁與白豆蔻,

5. 掌握蒼術配厚朴、陳皮的意義。

概述

凡氣味芳香,具有化濕運脾作用的葯物,稱為芳香化濕葯。

本類葯多辛香溫燥,主入脾胃經,功能化濕醒脾或燥濕運脾,兼解暑發表。

本類葯主要適用於脾為濕困,運化失職而致的脘腹痞滿、嘔吐泛酸、大便溏瀉、食少倦怠、舌苔白膩,或濕熱困脾之口甘多涎,以及濕溫等。兼治陰寒閉暑等。

寒濕困脾者,配溫里葯;

濕熱阻中者,配清熱燥濕葯;

濕阻氣滯較甚者,配行氣葯;

脾虛生濕者,配補氣健脾葯。

本類葯多辛香溫燥,易耗氣傷陰,故陰虛血燥氣虛者慎用;

又因其氣芳香,大多含揮發油,故入湯劑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療效。

配伍應用

蒼術配厚朴、陳皮:蒼術性溫,功能燥濕健脾;厚朴性溫,功能燥濕、行氣、消積;陳皮性溫,功能燥濕化痰、行氣調中。三葯相合,既善燥濕行氣,又能消積健脾,凡寒濕中阻或夾食積者即可投用。若為濕熱者,當再配苦寒之品。

相似葯物比較

藿香、佩蘭:均芳香入脾胃經,善化濕解暑,治濕阻中焦、濕溫及暑濕等證常相須為用,其中,藿香微溫,化濕力較強,且兼發表,又善治夏月感寒飲冷之陰寒閉暑證。還能止嘔:治寒濕等所致的惡心嘔吐。佩蘭性平偏涼,葯力平和,又為治脾經濕熱之口甜或口苦多涎之要葯。

砂仁、白豆蔻:同源於姜科植物的果實,均芳香辛溫,功善化濕行氣、溫中止嘔,治濕阻中焦、脾胃氣滯及胃寒嘔吐等。但砂仁惟入中焦脾胃而力稍強,兼止瀉、安胎,善治濕滯或虛寒泄瀉,以及妊娠氣滯惡阻與胎動不安;白豆蔻則既入中焦脾胃,又入上焦肺,力較緩,兼治濕溫初起。

㈢ 求個葯學分子生物學的PPT課件

學P學學T學生個分PT學P學生答核葯個個
幾千個PPT案例消舉伍參考,再也不用為做PPT煩惱啦 pptmuban.c om(拿或刪除c om裡面的空格)

㈣ 葯學知識培訓內容

葯學知識培訓內容如下:

《中醫學》、《方劑學》、《葯事管理》、《臨床葯理學》、《葯物合成》、《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生物葯劑學與葯物動力學》、《臨床葯物治療學》、《臨床葯物治療學》、《葯物分析方法》 部分高校按以下專業方向培養:營鬧氏茄銷、中葯、臨床葯理、臨床葯學、食品葯學、醫葯經濟。

本專業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廣、具有創新精神,能從事化學葯物、生物技術葯物和天然葯物的研究開發、教育以及葯品質量控制,臨床葯學,醫葯營銷,醫葯企業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寬口徑、復合型核好高素質葯學人才與領軍人物,服務於國家經濟社會建設主戰場。

掌握葯物化學、葯理學、葯劑學和葯物分析學等學科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 具備葯物設計、葯品質量研究、新葯葯理作用評價和參與臨床合理用葯的能力。

掌握葯學文獻檢索的基本方法; 熟悉新葯研究與開發的基本思路與方法; 熟悉葯事管理的法規、政策與營銷的基本知識,以及科學管理的基本規律和液察模式;了解現代葯學的發展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