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教育发展不平衡会有什么表现
扩展阅读
儿童蹦蹦床用什么材料 2024-05-03 02:54:59
砖独立基础怎么算 2024-05-03 02:35:32

教育发展不平衡会有什么表现

发布时间: 2023-05-30 08:29:00

1. 阐述政治、经济和教育的不平衡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很多地方都开始重视教育的发展,也会采取一些措施来控制教育的均衡。阐述政治经济和教育的不平衡性,也主要体现在教育资金,没有到一定的位置上。没有教育资金就没有办法去控制师资的力量,找不到好的老师就没有办法使学生受到好的教育。像一些贫困地方的经济发展如果跟不上的话,那么自然而然教育的发展也是得不到提升的。

2. 《人民日报》:创造更为公平的受教育机会,教育不平等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教育不平等体现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以及城乡地区教育水平差距变大等方面。

教育这一话题一直以来都是非常受到老百姓重视的话题,任何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从小能够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因为让自己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就可以让孩子有机会接触更大的世界以及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以及潜力。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接受到最好的教育,这一方面受制于家庭条件因素,更多的因素还是由于教育水平不平均所导致的原因。

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影响到了学生的正常发展。

在国内同一地区的两所不同学校都会出现严重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如果教育资源的过于集中在一家学校的话,那么另一家学校就会出现教育水平严重的落后。而教育资源过于集中的学校就会出现只招优等生的问题。因此这就会造成同一地区出现学校的水平以及硬件资源,甚至是名气的严重不对等。而这种严重的不对等对于学生的发展会造成极大的伤害以及影响。

平衡全国各地教育不平等这件事情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并不能够在短期内达到任何的效果以及突破。不过尽量避免教育不平等或者是教育资源过度集中的现象中路线绝对有利于教育的平等性。维护教育的平等性也能够让更多的贫困家庭享受到教育带来的改变。

3. 现在我国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有哪些

纵观我国1980年以来十几年间教育的发展,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我国教育发展存在着严重不均衡,并且 这种不均衡程度在加重。本文将从经济学角度,特别是从经济定量角度对我国教育发展的严重不均衡性作些分 析解剖。
一、学生分布严重不均衡
1.高等学校的在校生数量相对于中等学校增长速度过快。1980~1995年,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由114.4万人增 长到290.6万,总增长速度达154%;中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由5677.8万人增长到6191.5万人,仅增长9%,其中普 通中学不仅没有增长,反而有所下降(人口因素引起),由5508.1万人下降到5371万人。高考录取率已达40%。 作为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应重在质量,追求数量的过快增长一则挤占中小学教育经费,二则造成大学生供给 过剩,三则大材小用浪费人力资源。
2.研究生在校人数相对于高校大学生在校人数增长速度过快。1980~1995年,高校大学生在校人数增长15 4%,而研究生在校人数却增长了6倍以上(即使扣除在职人员考研,结论也依然成立)。作为发展中国家,本来 大学生就已经相对偏多(只能表现为大材小用,技工技师缺乏),而研究生则更加相对偏多(表现为研究生干 的是大学生可以干的工作,甚至是中专生可以做的工作)。
3.低成本低投入的学校在校学生人数不仅没有增长,甚至还有下降。比如同是高等学校,培养一个大学生 的成本,广播电视大学要大大低于普通高校。但是1980~1995年,广播电视大学的在校学生人数却由67.4万下 降到54.2万。这对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大国来说是极不正常的。
二、学科分布严重不均衡
1.高等学校与中等专业学校不同专业在校学生人数的分布严重不平衡。在普通高校中,经济学科在校学生 人数占在校学生总数的比重,1980年仅为3.2%,而1995年却高达14.9%(仅次于工科)。中等专业学校中,这一 比例1980年为8.6%,1995年则高达25.4%。实际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不等于需要这么多财经学科的学生。财 经学科中多数专业实际上培养的是万金油式人才,不是真正的专才。中国更需要的是农科、医科、师范、法学 的人才。但据统计,普通高校中农科在校生比重1980年为6.1%,1996年仅为3.8%;中等专业学校中这一比例19 80年为10.1%,1995年仅为5.0%。高校医科在校生占在校生总数比例1980年为12.2%,1995年仅为8.8%;中专医 科在校生比例1980年为18.1%,1995年仅为10.7%。高校师范在校生比例1980年高达29.5%,1993年为23.4%;中 专师范在校生比例1980年高达38.8%,1995年仅为23.3%。
2.各科课时分布严重不合理。这里以外语课程为例说明,本来外语是中间产品而非最终产品,学习外语是 为了使用。但是从使用角度看,无论12亿人口的中国怎样开放,90%以上学过外语的高中生、大学生、研究生在 其一辈子中基本用不上外语。因为,首先浩大的中文资源尚没有开发;其次由于社会分工,绝大多数人没有必 要直接使用外语,只需要译文、译着就可以了;再次,英汉机器翻译系统、多媒体系统已使得英汉转换极为方 便,不必每个人都去找原着。因此,让所有的学生花费那么多的时间学习外语,在经济学上是绝对赔本的买卖 。不应为了培养一个运动员,而让1万个人都参加运动队。中国人现在更缺的是汉语文与数理化,而不是半生不 熟的英语。所谓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尽管有些片面,但仍可肯定它大体上是正确的。然而,在我国文 化教育的各门课程学习中,英语是时间最长、课时最多、负担最重的一门课。英语课从小学一直开到中学、本 科、硕士、甚至博士(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在博士阶段还要学外语是我国的特产,也是对博士头衔的讽刺)。前 后总计20年,而数学(文科学生)、语文(理科学生)则仅开设10余年、历史、地理、化学、物理只有5年左右 。据对高校调查,我国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其学习外语的课时数,本科生为300,硕士生为200,博士生为150, 大约占学生总课时的10%~15%,如果将课外用于学习外语的时间考虑进去,则我国学生总学习时间的20%~30% ,都是用于学习外语。我们的学生都快要成为外语专业的学生了。不过,花费这么多时间,我国学生外语的总 体水平并不高,本科以后的阶段,即研究生、博士生阶段的外语水平提高有限。因此应尽快把外语放到中学、 小学阶段,取消大学及研究生英语课程,这样,既可以事半功倍(年纪小利于学习外语),又可以使(本科以 上)高级专业人才真正具有丰厚的专业知识。
三、教师分布严重不均衡
1.师生比例严重不均衡。首先,从每位教师负担的学生人数看,1995年普通高校是7.3人,中等学校是15. 9人,小学是23.3人。这是一种倒金字塔型结构。实际上,中、小学生处于未成年阶段更需要教师。作为对比, 我们看一下世界上不同类型国家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师生比例。美国:大学是1:17,中学是1:12,小学是1:20 ,三者差距不大;日本:大学是1:11,中学是1:17,小学是1:20;前西德:大学是1:8.5,中学是1:14,小学是 1:18;英国:大学是1:14,小学是1:19.7;法国:中学是1:12.5,小学是1:12.1;前苏联:大学是1:11.2,小 学是1:8.3;印度:大学是1:15,中学是1:23,小学是1:61(与我国有相似之处);巴西:大学是1:12,中学是 1:14,小学是1:23。其次,从城乡对比看,我国普通中学的专职教师与在校学生比例(1993),城镇为1:13.8, 农村则为1:16.2;普通小学的师生比例,城镇为1:20.6,农村则为1:23.1。再次,从地区对比看,农村普通中 学的师生比例较高的上海为1:5,较低的浙江为1:22.4;农村普通小学的师生比例较高的上海为1:16.9,较低的 广西为1:33.6。
2.职称结构分布严重不均衡。首先,高级职称所占比重明显偏高。以高等学校为例,教授占全部教师比重 1985年仅为1.4%,而1995年高达7.8%,有些学校高达15%;副教授占全部教师比重1985年为8.3%,而1995年高达 26.6%,有些学校高达40%。正副教授合计所占比重1985年为9.7%,而1995年高达34.3%,有些学校高达60%以上 。高级职称教师1985~1993年年均增长率高达17.4%!难怪有人戏称教授贬值!其次,在教职员工中非教师类人 员(行政、后勤)所占比重居高不下。高等学校这一比重1985年为40%,1993年为39%,几乎没有变化。中等专 业学校这一比重1985年为44%,1993年为39%,仅仅是略有下降。再次,我国小学教师队伍中拥有高级职称的比 重偏低,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行行出状元,关键不在于绝对水平,而在于相对水平,不管是什么单位,什么行 业,使10%的人拥有高级职称是合适的,保持这一比例是必要的。
四、财力分布严重不均衡
这里的财力是指学校所获得的经费、基建费、所占有的教学设施及创收能力。不同学校(特别是中小学) 之间财力严重不均衡是阻碍我国教育发展最严重的问题。学校内部的很多矛盾都源于此。
1.系统之间的严重不公平。我国的教育是按不同系统划分的。有教委系统的,也有各部委系统的;有部门 办的,也有地方行政组织办的;有政府办的,也有企业办的;有公办的,也有民办的;有党委系统的,也有政 府系统的,还有军队系统的。据1993年统计,普通中学专职教师中,教委系统的占83%,其他部门的占10%,集 体办的占7%;小学专业教师中,教委系统的占59%,其他部门的占6%,集体办的占35%。据估计,不同系统之间 的办学条件高低差距至少在1倍以上。这里的办学条件包括:显性的事业拨款,建设费及教学设施,人员平均工 资,隐性的各种福利(住房、医疗等)。特别是中小学,办学条件之间的差距是惊人的。比如公办与民办之间 身份地位、经济地位、创收能力极为悬殊。本来按国家九年制义务教育法,不同系统的小学与中学是不应有较 大差距的。
2.城城之间、城乡之间、乡乡之间的严重不公平。这一点主要表现在中小学,特别是小学。其突出表现是 :进入一个所谓的重点中小学需交纳“赞助费”数万元。各个学校由于所拥有的师资水平不同,所处地理位置 不同,所占土地面积大小不同,所拥有房产及设施不同而有巨大的反差。同在一座城市,不同学校之间的经济 差距可以在数倍以上,并且常常是好的越好,差的越差。至于城乡之间的学校差距,则更悬殊。据了解,有些 乡村学校全部财产就是几间草房、几十个土桌、木凳,没有任何教学设备、教学工具。笔者曾听说在北京远郊 的一个村办小学,全校除几间土房之外,唯一的财产就是一副羽毛球拍,而这副羽毛球拍还是新分来的一个教 师捐赠的。在6500万贫困人口的落后地区,一所小学往往全部财产只有几十元。甚至在广东省,也有不少小学 仍旧是几间危旧的草房。一些乡村民办教师一个月的工资仅有几十元(甚至还被拖欠)。因此,如果将城市里 的好学校与乡村里的差学校相比较,其差距要在十倍以上!笔者认为,义务教育必须破除既得利益,必须抽肥 补瘦。如果义务教育不公平,中国与发达国家教育的质量差距将会越拉越大。

4. 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教育是一个人发展的起点,教育决定着每一个少年儿童的命运。接下来是我为您整理的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摘要:

目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城乡关系不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中面临的一个突出矛盾,尤其体现在一些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医疗问题、消费差距、就业问题、基础教育公平问题等。教育是提升公民的内在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也应是缩小差距,保证社会和谐的重要工具。促进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不仅具有普遍的道德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社会实践意义。

关键词:

和谐社会;城乡教育差距;教育政策

城乡教育差距主要是指城乡教育的不平衡,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将会使我国城乡关系朝着更加不平衡的方向发展。增加教育投入,调整投入结构,构建平衡机制,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和不平衡体现在很多方面,总的来说概括为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和教育投入的不均等。

一方面教育机会不平等主要体现在:

一是择校现象严重,逐步导致,优中选优和适龄儿童失学两种极端现象的出现。

城市地区有更好的受教育条件,受户口等各种政策条件限制,农村学生或者城乡结合部地区学生入学困难,而城市却上演着“择校难”的问题。在农村地区有很多适龄儿童失学现象,有的是因为父母外出打工子女入困正学问题被搁置,有的子女即使跟随打工父母进入城市也因为户口等硬性问题不能按时入学接受教育。在城市中也存在着普遍的择校问题,好的学校生源扎堆,逐渐产生恶性竞争,甚至有的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最好的学校托关系找门户,形成不利于社会稳定地不良风气。

二是进城务工子弟、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

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或者集聚到城市边缘地带发展为城乡结合部,其子女入学问题相应而生。一方面政府以不具当地户口为由加以限制,不愿承担费用,涌入城乡结合部的务工人员很难找到相关部门去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当地居民对外来人口子女歧视、排斥,使得这些外来人口和农民工子弟遭受不平等待遇。当地居民认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进入会拉低本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对务工人员的偏见体现在教育问题上,认为随着生源的混杂会对当地的教育环境产生冲击,因而不利于为当地居民的子女营造单纯、健康的成长环境。

另一方面,教育投入的不平等主要体现在:

教育硬件和“软件”资源的不平等两个方面。硬件方面例如对教育环境的投入,例如学校的公共建设,学校教学硬件设施的投入等。软件主要体现在师资力量的分配不平等方面。城市地区师资力量强大,吸引很多优质生源,而农村地区师资相对薄弱,教师待遇不高,形成学校门庭冷落的`尴尬现象。在城乡结合部地区,教学条件相对弱化,教学质量也就相对较差。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城汪姿悔乡教育发展的差距?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从主观因素来说:农村学生辍学、流失,学龄儿童失学等问题的出现,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落后的教育消费观仍有存在。这些地区学生和家长的观念就存在偏差。受到家庭环境和周围氛围的影响,加上社会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很多学生并不认为升学是自身发展的最好途径,读书也是为了“挣大钱”,所以跟着同乡人外出打工甚至是比上学更好的选择。家长也认为孩子接受教育是在浪费金钱,不如学点手艺活挣钱养家,这种观点更多的出现在贫困落后的地区和家庭。但这毕竟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原因来自于教育本身出现的不平衡。

客观来说:一方面教育政策的问题是导致教育差距的原因,另一方面教育资源的缺失促成了教育差距的扩大。

城乡差别造成农民向往进城,而城市化进城的加快使城市对东民工产生大量需求,导致城乡结合部人口大量聚集,而学校承载能力有限,在接纳农民工子弟入学能力上与农民工子弟入学需求存在矛盾。城市中的学校师资和课程资源并不能同样平等的在农村地区普及,也就形成了逐渐扩册亏大的城乡教育差别,城市中求学子女越来越多,但教学资源并不是随着求学人数的增加而增加的。

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长期以来的户籍制度造成城市居民的优越感和对乡下人的歧视,使得他们只能以劳动力资格存在,却不能以居民的身份存在,被执法者另眼看待,当做“二等居民”,这种二元结构是城乡教育差别的根本原因。尤其在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上,一直以来的因户口问题引发的问题难以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例如异地考试问题存在很多不公平现象等等。即使很多民工子女能够进入学校也未必能像城市居民的子女一样享受教育资源。

总的来说,缩小城乡差距的一些解决途径:

首先,予以政策倾斜。在教育发展政策的制定上消除落后的教育消费观念,树立教育优先发展观念。同时应制定相应法律条文并注重落实。很多时候中央虽有规定,却未形成法律规定条文,缺乏约束力。例如,关于义务教育经费问题无明文规定,在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上表现的尤为明显,对待这些子女应与当地居民子女一视同仁,不另收取各种费用,而在教育经费问题上,应有明确规定避免迁入地和迁出地相互推诿。

其次,完善相应制度,例如出台对农民工受教育子女户籍制度的特殊规定,完善户口迁移制度。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人口流动增大。人口流动需求与户口要求制度不适应不协调,很大程度上让农民工子女入学变得手续繁多复杂,也给各种费用的不合理收取提供了空子。

最后,加大教育投入,调整教育投入结构。资源的有限性要求对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对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其发展情况做出调整。在师资方面侧重对农村地区的调配,加强学校教学设施建设。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城乡关系和谐是我国社会和谐的重要一环。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会阻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会影响我国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解决城乡教育不平衡是改善城乡不和谐关系的重要举措,因而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促进城乡教育公平的实现,任重而道远。

拓展: 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一、我县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1、教育机构和教育建设情况。我县现有中小学171所,其中普高5所,职业中专1所,初中21所(20所乡镇联校全部按规定并入初中),小学135所,教学点3个,特教学校1所,民办学校5所。另有教师进修学校1所。全县现有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学校1所,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1所,市级示范性学校44所,市级名优学校3所,市级特色学校3所,市级明星学校1所。

近年来,全县撤并规模孝条件差、生源少的农村中小学96所,被评为“全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先进县”。投入资金3300万元用于高中阶段教育新扩建和修缮教学楼、学生寝室、食堂、体育场等教辅设施。投入资金1530万元,改造中小学危房112499平方米,其中d级危房51555平方米,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投入资金642.8万元,全面完成全县160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站点建设任务(其中计算机教室21个,卫星教学收视点135个,光盘教学播放点4个),初步具备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条件。

2、教师队伍基本情况。全县共有中小学教师6183人,其中在职在编4509人,离退休、分流人员1674人。按教育阶段分:小学教职员工1877人;初中教职工1737人,高中教职工776人,其他教育机构119人。全县4509名在职教职工中,35以下的1549人,36—45岁的1471人,46—50岁的783人,50岁以上626人。小学、初中、高中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到98.9%、89.2%和73.4%。专任教师(含返聘人员)中,共有特级教师5人,高级教师61人,中级教师2135人,初级教师2408人。

3、学校生源及教育质量情况。全县现有在校学生64645人,其中普高12411人,职高1391人,初中22688人,小学28155人。“普九”成果得到了巩固和提高,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巩固率达到99.1%;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合格率达到99%,优秀率达到87%。高中教育阶段入学率达81%,高出全省11个百分点。XX年全县3234人参加高考,录取2540人,录取率达7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其中一本、二本录取822人。

根据我县现有出生率概算,从XX年起,我县年均入学学生人数为4000人左右,预计到XX年全县在校学生规模将维持在4万人左右。

4、教育投入和收费情况。近些年来,县委、县政府坚持教育经费预算优先、资金调度优先、追加优先,积极落实教育投入的“两个比例”,努力实现“三个增长”,基本实现了“确保教师工资按月发放,确保中小学危房改造,中小学收取的杂费确保正常运转”的目标。去年,全县共投入教育经费8855万元,其中财政投入6793万元,借贷投入1200万元,勤工俭学收益投入400万元,争资引资投入462万元。

全县义务教育阶段收费实施“一费制”,XX年全县收取学费1300万元(高中阶段),杂费928万元,一中和五中收取择校费400万元。全县收取的学生杂费中,上解98万元用于仪器和师训费,其余用作中小学校公用经费。

二、当前教育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县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但仍然存在许多困难和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教育管理体制不顺

长期以来,我国实施“在xx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对巩固义务教育所取得的成果,推动义务教育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这一管理体制对义务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显现。由于我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财政无力承担教育发展的全部重任,加上上级转移支付额度偏小,义务教育的发展责任难以落到实处,其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速度远远低于经济发达地区。

(二)教育投入不足

1、教师基本工资之外的津补贴和公用经费难以正常保障。XX年,财政拨付教育经费6793万元(其中教师工资6543万元),占到全县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65.1%,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38.6%,教师人平10921元。但由于县级财政收入规模不大,县级财力无法安排教师的误餐费和生活费等津补贴(全县财政供养人员都未安排,今年计划安排50%)。学校公用经费也未按标准足额到位,教师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住房公积金、丧葬抚恤金等财政专项资金安排的标准也比较低。

2、学校危房改造和城区扩容建设压力大。近三年来,全县共投入危改资金1530万元,其中上级补助 400万元,县财政每年安排150万元专款,缺口有 700多万元。今年,全县危改和寄宿制中学建设共需资金695万元,上级和县财政安排了510万元,还有180多万元的缺口。另外,我们目前还面临城区扩容建设的压力。如没有上级的鼎力支持和政策性收费口子,完全靠县级财政负担是非常困难的。

(三)教育债务包袱沉重 近年来,由于“两基”达标建设、高中扩容、中小学危房改造及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全县教育负债5659万元,其中义务教育阶段1505万元,高中教育阶段4154万元。受县、乡两级财政实力制约,教育债务主体转移剥离困难重重,教育教学秩序受到较大影响。

(四)优质教育资源不足

1、高中阶段教育渡峰扩容困难。目前我县唯一的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一中,现有在校学生3800人,生均校园面积12.7平方米。由于食堂、住宿面积小,难以容纳今年的秋季招生。刚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职业中专目前仅能容纳2800名学生,因缺实习实训大楼和设施,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很难达到国家教育部的整改要求。

2、城区初中和小学班额过大。目前,城北小学、城北中学、城东小学平均班额分别超过了80人、75人、70人,教学效果难以保证,群众意见较大。

3、学校特色不特、名校不名。

一些学校办学条件差,办学特色不显着。拥有XX多名师生的市级名优学校城北小学,仅有电脑30多台,且购置多年,损坏严重,一直无力更新换代,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无法保证。同时,教育品牌缺乏,生源质量难以保证,培养水平难以提高。我县初三毕业会考全县前10名学生中,每年至少有5人转往长沙、**的重点高中重点班就读,而本县每年考入清华、北大等名牌大学的人数甚少。

(五)教师队伍结构不优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由于近年初中、高中渡峰扩容,师资层层上拔,全县农村小学教师平均年龄超过48周岁,导致出现“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的局面。

二是学科结构不合理。尽管我县中小学教师整体数量饱和,但按照新课程纲要的要求,小学英语、信息技术及初中、高中理科专业教师缺口很大。

三是学段结构不合理。目前全县小学、初中教师超编350人,高中缺编222人。另外,由于我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优秀骨干教师流失严重,师资整体水平难以提高。

(六)教育发展环境有待改善

教育优先发展还没有被社会广泛认可,尤其是对基础教育重视、支持不够。学校周边环境还要下大力改善。

三、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改革现行教育管理体制。建立以省为主,中央、盛市和县、乡、村分级负责,共同承担的教育管理机制;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力度,缩小地域差距,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针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实际,切实提高农村税费改革后转移支付比例;在全面实施“一费制”的基础上,逐步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标准,提高省市级财政的补助额度;建议修改完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办学责任。

2、深化学校办学体制改革。对现有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学校,通过采取变更产权、国有民办、民办公助、个人领办等多种形式,逐步实现改制,增强办学活力。

3、努力化解教育债务。

一是抓紧清理、核实教育负债,澄清全县教育债务底子,杜绝发生新的债务;二是理清教育债务、债权关系,制订消赤减债的整体规划;三是建议上级出台有关政策,支持化解教育债务。

4、建立健全教师科学流动机制。

一是积极创造条件,吸纳一批优秀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充实农村中小学英语、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

二是设立边远乡镇教师津贴,实施向边远乡镇教师倾斜的晋级评职政策,鼓励中青年骨干教师到边远乡村学校任教,进一步稳定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

三是成立教师人事管理中心,实施教育人事代理,逐步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民办、公办学校竞争互动的人才交流机制。

四是全面实行教师全员聘任制和竞争机制。

5、大力优化教育发展环境。

一是切实建立起领导干部教育工作政绩档案。

二是严格实行“三项制度”。即“检查准入制度”、“首查不罚制度”和“罚款集中缴财政制度”,禁止向学校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

三是进一步优化学校周边环境。主要是严格规范整治学校周边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

5. 教育不平等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教育不平等的主要表现
1、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制度中的教育机会不平等现象
从1997年起,由于允许高等学校向学收取费用,因而大大刺激了高等学校扩招的积极性,中国的高等学校出现了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张,导致大学生数量急剧增长。许多人以为教育规模的扩张可以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 因此能使教育机会分配变得更加平等,其实这一直是一个存疑的问题。据相关的研究表明,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大学的扩招没有减少阶层、民族和性别之间的教育机会差距,反而导致了教育不平等现象的扩大。许多研究者指出,只要这种教育的规模扩张未能使处于优势位的阶层和群体达到教育饱和,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就不会下降,高等学校的扩招不仅未能减少较高等级高兄者等教育(大学本科)机会的不平等, 而且也没有减少较低等级高等教育(大学专科)机会的不平等。
2、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
目前我国教育不公的现状与我国对教育投入的不足有直接关系。发达国家教育经费支出与本国GDP比值约为6.2%,发展中国家约为4.0%,而我国近几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率,与发展中国家的投入力度相比有很大差距。
3、精英教育”导致教育不公平。
“精英教育”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对所谓重点学校投入多,
使之形成设施好、师资强、升学率羡喊薯高、吸引力大、优质生源足的良性循环;而地方院校则投入少,使之形成设施差、师资弱、升学率低、缺乏吸引力小、生源短缺的恶性循环。

4.教育思想导致教育不公平。
教育不公的现象依然存在并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教育、
尤其是基础教育的正确指导思想还没有在相当一部分人中形成,
教育产业化的思
路还有不小的市场。

二、实现教育公平的对策

1.加大教育投入,合理分配资源。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实现教育横向和纵向的均衡发展,是教育机会公平实现的物质保障。只有通过法律法规形式确定教育投
入的总量和比例,切实提高政府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的比重,同时进一步调动全体社会成员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的热情,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只有具备充分的物质保障,地方院校的教育事业才能得到发展,教育公平才有可能实现。
2.
重视校园弱势群体,完善校园救助机制。高校内的弱势群体主要是贫困学生和生活较困难的后勤系统教职工以及后勤系统中的临时用工。高校后勤在服务保障中应尽可能的为贫困生提供合适的勤工俭学的岗位,让其通过自己的劳动来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并在这样的劳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劳动观、择业观和创业观。后勤系统中还有不少离退休的教职工,需要后勤团体和领导的关注与理解,要定期地走访探望,组织活动,联络感情;在后勤系统中,有很多的临时用工,大都是后勤服务中一线岗位和基础建设中建设者;
给予一定用工待遇和应有的尊重,尽可能地改善他们工作、生活和再学习的条件和环境。
校园内的这部分“弱势”群体集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庞大的团体,对学校的稳定起到了很的作用。打造和谐校园,就要高度重视这部分校园弱势群体,完善与此相关的校园救助机制,使他们在渗扰建设和谐校园中,始终发挥着他们应有的作用。

6. 教育失衡最大的问题,你认为是什么呢

7. 教育发展不平衡表现在哪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教育领域的这一对矛盾,是当前和今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2017年12月12日本版刊登了《对基础教育中的平衡与充分发展的理解》一文,从基础教育的角度对这一矛盾进行了阐释。延续这一探讨,本文作者从教育发展的角度出发,对教育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进行了细致的解析,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不平衡”既有短板,也有整体中的局部短缺

从整体看,不平衡主要体现为现阶段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短板,体现为整体中的局部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