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蘇三冷知識大全
擴展閱讀
賴茅酒紅色經典是什麼酒 2024-05-16 18:57:59
寶安區兒童醫院在哪裡 2024-05-16 18:36:15

蘇三冷知識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7-15 01:09:48

⑴ 對聯基礎知識問答

蘇三學聯,一向勤於玩而疏於思,每每隨心所欲,我想,很多朋友也與我一樣。
論壇是消閑的地方,也是學習的地方,如果能將玩聯和學聯結合,大家一起討論交流,在嬉玩中思辯,在游戲中提高,當是一件娛己益人的事情,所以蘇三開這個帖子與大道老鄉交流,歡迎朋友們的參與。

我們都知道對聯可以正對,反對和串對,但在實踐中,要熟練運用這些方法並不容易。

問題1 何謂「流水對」,有一般的「流水」規律和常用的「流水」方法嗎?

大道不空:
說說流水對

流水對是對聯中比較高級的一種形式,它對對聯創作手法的要求相當得高,如果能做好流水對,其他形式的對聯也多半不在話下。所謂的流水對,可以顧名思義,就是像流水一般自然連貫的一種對聯形式,它主要有三個特點。

一是上下聯銜接自然,下聯是對上聯的補充或者解答,兩者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二是上下聯內容區分明顯,撇開格律不看,光看內容,也一定能分出上下聯,下聯的內容一定是和上聯緊密連接的,不能逆轉。而一般的聯,如果不看格律的話,上下聯往往可以互換,而流水對則不能。這也和流水的特性一個道理,水只能往低處流,不能倒著走,否則就出大亂子了。所以好的流水對,一定是要嚴格把握上下聯的聯意的。
三是上下聯一定要有動感。這個所謂的動感不是說聯一定要寫動作,而是上下聯一定要給人既連接又有變化的一種感覺,就好比拍電影似的,兩個分鏡頭,說明一件物事。我們常說流水不腐,流水之所以不容易發臭,就是因為它擅動,動起來就不會腐敗,流水對也保持了流水的這個特性,動感十足。

因為流水對有這么些特性,所以在寫流水對時也應注意到幾點:
一是出句時一定要留有餘地,流水對常見的做法就是上聯設問,下聯解答,二者形成有機結合;不設問的話,也可以在上聯里埋下些伏筆,然後下聯筆鋒一轉,把上聯留下的伏筆填滿。
二是需要注意上下聯的呼應,下聯在補充上聯的內容時,一定要注意是否有漏洞,是否補充完整,否則流水對就不算成功。
三是因為流水對特別注重動感,所以在創作流水對時對動詞的把握尤其要注意,一要看動詞的選用是否符合句意的需要,二也要看選用是否合理恰當,上下聯處呼應的動詞,是否有各自的側重點。

試舉幾例:
月色凝池底
風聲破鏡心

此聯比較隱秘,需要細致分析。上聯的重點在於一個凝字,這說明池水是靜止的,所以水中的月色才能凝住;而靜止的水面,在月光的掩映下是不是就像一面大鏡子呢?下聯起風了,風就破開了水鏡,也就消散了月容。這就好比一出月色的小電影,變化十足,而且空間無限。先有鏡,再破鏡,上下聯意不可逆,否則水鏡已破,月色怎能凝呢?而且上下聯缺任何一句都不可,變化都不完整了。

夜月無知空笑我
世人有欲怎清心

這句看似運用了反對法,其實也是一流水對。上聯的重點在無知和空笑之上,我為什麼要說夜月無知空笑呢?是因為它不懂得世人有各種慾望,所以難以清心。這樣一來,兩聯互相補充,形成一有機整體。聯意也不可逆。

若有靈機能悟道
何愁妙筆不生金

上句說的是因,下聯說的是果,因果結合,自然闡述。

我問清風何不語?
君答細雨本無思

上聯設問,下聯解答,一問一答,自然連貫。

最後強調一下,是不是流水對有時其實很難區分,可以不用強求,我們要了解的只是流水對的巧妙之處,掌握了這種做法,再做其他形式的聯都會變得輕易很多。在作聯時,不妨都考慮一下能否做成流水對的形式,即使不是完全意義上的流水對,但有了流水對的味道,聯都會變得自然流暢許多。

最後送四聯與各位共勉。

欲作妙聯,即情即理;
何為佳句,亦幻亦真

法若上乘,行雲流水;
聯於至境,返璞歸真

細品佳聯,形開神斂;
徐聞妙韻,景切情真

心有靈犀,低吟而就;
聯無捷徑,苦練為真

大道不空:
倒裝是一般文學體裁的修辭手法,對聯自然也可以用;不過流水對是一種特殊的對聯形式,要求聯意一定是下聯遞進或者補充,不能倒,否則就不是流水對了;

關於因果順序,一般的流水對都是先因後果的,由上而下,這樣才叫流水嘛;不過凡事都不絕對,因果有時也可以換,有時果就是因,因就是果,這種情況相當得特殊,我一時想不到合適的例子,但如果遇到的話,也能算流水對。

另外,我剛才在文中的最後已經補充強調過了,我們提倡多用流水對,不是強求一定要寫成流水對,只要平常寫聯時也注意運用流水對的創作要點就行,但最後寫出的到底是不是流水對,不必強求。重其意,不重其形。

問:
我問清風何不語?
君答細雨本無思

上聯設問,下聯解答,一問一答,自然連貫。
——雖然有問有答,但答非所問啊~

大道不空答:
不是答非所問,這里上下聯雖然用了清風細雨兩種不同的物事,但就全聯來看,兩者其實說的是一種物事——沒有思想的自然物;上聯問為什麼不說話?下聯則答因為沒思想,所以不能說話。此處的風雨並沒有擬人,需要注意這一點。

不過這個問題其實是問得很好的,不是所有的問答句都是流水對,答非所問的就不能算,試比較:明月幾時有?清風此處來。同樣是寫自然風物,但這句聯里的兩個東西就不能看成同一件物事,因為著眼點並不同。

問:
大道兄所說的:這里上下聯雖然用了清風細雨兩種不同的物事,但就全聯來看,兩者其實說的是一種物事——沒有思想的自然物;上聯問為什麼不說話?下聯則答因為沒思想,所以不能說話。
-------------如聯所看到的是清風與細雨二種不同的事物,把它看作同一物事,俺的理解還是有點模糊.假如
把"我問清風何不語?君答細雨本無思"中的清風與細雨分別代入,我==細雨,君==清風,覺得這樣一來,就很明顯的是流水對了.
細雨問清風何不語?
清風答細雨本無思

大道不空答:
這種考慮略有不周。

照你你說的,清風問細雨,細雨答清風,那麼這清風細雨就都擬人了,既然有了人的語言思想,何來無思呢?

我前邊已有解答,這里的清風和細雨並沒有擬人,只是用清風和細雨借代一種沒有思想的自然物事,在這個角度上去看,清風和細雨是同一種物事,只是用了不同形式罷了。

如果還不能理解,那我索性為此聯加幾個字

我生疑惑,何以清風常不語?
君作妙答,只緣細雨本無思

這樣是不是清楚了呢?

問:
我生疑惑,何以清風常不語?
君作妙答,只緣細雨本無思
呵呵,那我的理解就是:清風怎麼不說話呢,只因是細雨懶散的緣故,道致清風也懶惰了.

大道不空答:
這種理解不還是用了擬人嗎?說過啦,清風和細雨是一種借代,不要具體化,也不要擬人化,一擬人反而不是流水對了。。。

大道不空:
我得強調一下,不是流水對,不代表這個聯就不成聯了。。。。。。

有些聯不是流水對,卻也是好對聯;換角度去理解,切莫鑽了牛角尖。

問:
我問清風何不語?
君答細雨本無思

——姑且不論此聯是否流水對,說清風、細雨不是運用了擬人手法好像說不通,語(說話)和思(思考)難道不是人所獨有的嗎?

大道不空答:
對啊
所以風不語;雨無思啊,不能說話、沒有思考,這是寫實,不是擬人。。。。。。

大道不空:
不過我一大早就說過了,有些流水對本來就很確定,所以不要強求到底是不是流水對;只是平常作聯時多運用流水對的做法,可以提高對聯質量的。

大道不空:
談談對聯的反對法

反對法,是對聯中的一種常見創作手法,有不少人認為好的反對法創作的對聯可以視為對聯中的上品。

反對法強調的是上下聯意的對比和反襯,常見的有三種情況。

一是時間或者空間的對比或反襯。比如用過去和現在相比、天與地對比等,突出各自時段、不同空間的不同特徵來。
試舉例:
1 半生曾落他人後;來日定爭俗世先
上聯說前半生一直落魄,情境頗慘;下聯則說後半生一定要奮發圖強,爭取發跡。上聯的重點在於寫落後,下聯的重點在於寫爭先,一先一後,成為反對。
2 驕陽烈似火;寒雨冷如冰
上聯寫夏天酷熱之景,下聯寫冬日寒冷之態,形成反對。
3 秋歸何處莫訪雁,春老此中盡傷花
上聯寫秋,下聯寫春。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是說有了春和秋、天和地就一定是反對法聯了,是不是反對法聯,需要看除了有這些反義詞的存在外,是不是還有其他方面的內容也相反或者相對,比如驕陽烈似火;寒雨冷如冰這句,強調的就是夏日和冬天的熱冷對比。反對法聯注重的是句子整體的感覺,而不是單個的字詞。

二是句意的相反或相對。比如積福和惹禍、睿智和愚痴等,突出上下聯各自所說事物的特性。
試舉例:
1 只道君為薄面客;豈知我是厚顏人
上聯是寫他人對作者的評價,以為作者是個很靦腆的人;下聯則是作者的自道,其實他是個厚臉皮的人,只不過你們沒看出來罷了。
2 雨風無律亦成曲;歲月有聲難入詩
這聯的重點在於「有、無」的變化,突出的是不同心境下的不同觀感。寫上聯時的心境是閑逸舒適的,所以縱使聽著雜亂無章的風雨聲,也覺得像是歌曲在鳴奏;而寫下聯時的心境,則顯然是比較悲觀愁苦的,看什麼都覺得不順眼,所以即使是充滿詩意的生活、歲月,作者也覺得索然無味。
3紙上談兵,方寸乾坤爭勝;心中無礙,大千世界悟空
上聯寫世人好勝之態,下聯則說有佛性的人就沒有這種好勝之心,世事皆可看破(爭勝與悟空相對,方寸乾坤和大千世界相對)。

三前邊兩種都是有反義詞或者意義相對的詞直接存在的,是由局部的相反或相對影響到整個聯句的反對意味,第三種則比較特殊,全聯中或許並沒有明顯的反義詞存在,但句意仍然截然不同,所以還是反對。
試舉例:
1何等狂人,敢坐高台當帝子?幾分傲氣,竟執朱筆點魁元!
上聯是旁人的置疑,問是誰這么狂妄,敢自稱皇帝考狀元?下聯則是夫子自道,我狂是因為我有這個傲氣和才學!兩方針尖對麥芒,比了個不分上下。
2幾度徘徊,皆因此地留吾夢;數番往返,卻叫故人傷我心
上下兩句寫的都是來往徘徊,但一個寫去了又回來的原因,一個則寫的是來了又去的原因。形成反對。
3書畫琴棋,騷人多雅事;油鹽柴米,寒士苦生活
上聯寫騷人的雅趣,下聯寫寒士的愁苦,兩聯的意義相對,二者的區別就在於一個不缺錢,所以優哉游哉;一個窮得很,只能每日憂柴愁米。用旁襯的手法,寫出二者生活的截然不同。

補充一下:反對法有時和流水對很難區分,稍做解釋。流水對包括一部分的反對法,比如因果類的流水對;但流水對允許遞進,而反對法則是相對或者相反的。在句意都是相反或者相對的情況下,區分流水對和反對,最關鍵的一點就在於聯的上下句內容是否可以逆反,或者是否可以拆分開來。

末了又贈大家數聯:
頓起靈思,即情作對;
偶拾佳句,述景言心

天籟獨聽,閑吟得句;
山風悄語,妙悟於心

法理細分,佳聯傳道;
俗情可棄,雅韻在心

若是出塵,灑脫運筆;
能明自在,飄逸言心

大道不空:
流水對是需要細品的,裁判也許品評時看的聯多了,速度也有些快,所以沒能看出流水對的味道來

蘇三:
問題3 對聯講究屬對精工,但忌諱合掌。這中間的「度」其實並不太容易把握,請大道老鄉談談對聯的「合掌」之忌

大道不空:
合掌和意隔,是對聯文法中爭議相當大的兩個內容,兩者有一定的共通之處,放在一起說說吧。

大道不空:
我談合掌與意隔

現在聯壇有股很奇怪的風氣,就是偏要把對聯這種原本該是輕松有趣的文學游戲,弄得跟天書似的,什麼規矩都往裡整,而且還要片面化、擴大化。合掌和意隔就是其中很極端的兩個例子。

先來看看合掌。中國文字的一大魅力就是很多情況下都可以顧名思義,所謂合掌,就是一種形象的比喻。如果我們把一個對聯的上下句作為左右兩個手掌,那麼聯的每一個字詞就可以視為手掌的各個手指、掌心等部位,只有當所有部分都重疊起來,這才能看成是合掌,而僅僅只是一個詞,也就是只有一個手指才重疊,這又如何能看作是合掌呢?不但解釋不通,而且有些豈有此理,照這樣說來,現在常見的一些婚聯,上下句都寫喜慶,合掌;輓聯,上下聯都寫哀傷,也合掌。。。。。。大多合掌,這聯還能寫嗎?真不知這樣的合掌規矩是誰定出來的?竟然以訛傳訛,遺毒無窮!

意隔也是一樣的豈有此理。所謂意隔,本該是一種相對范疇之內的說法,比如上聯寫景,下聯則不應說理,這樣上下聯內容不太相關,這才是意隔。可又不知是哪些無聊又迂腐的人,硬要把這個意隔擴大化、片面化,竟然出了什麼春不能對秋之類的混帳話,上聯說春,下聯為什麼就不能寫秋?照他們的這種理解,那好,春景就只能對春景,那麼是不是又該看成是合掌呢?如果真要這么解釋合掌和意隔,等於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

我真的很難理解這些人到底是怎麼想的,既然喜歡對聯,就該有個宣傳對聯的意識和責任感,要更好地宣傳對聯,就更應該要在保留對聯精髓的基礎上簡化對聯,而不是為它人為地增添無數莫名其妙的規矩,破壞對聯的美感和意趣,教聯者,授不得其法,非是教聯,而是毀聯!

牢騷發完,現在講講我個人對合掌和意隔的理解。

合掌的原意是指上下聯風格一致、意思一致,上下聯看不出多少區別。但僅僅一兩個字詞意義雷同,那並不一定是合掌,舉例來說。1:神州千古;華夏萬年。這聯上下句的前後兩個詞意思都一樣,全句的意思也差不多,此便是合掌之句。2:神州不幸千秋淚;華夏有情萬古芳。上聯說的是天災人禍,千年不斷;下聯說的則是天災雖無情,但神州人有情,苦難中的真情更顯珍貴,才可萬載流芳。上下聯雖然同樣都有神州、華夏以及千古、萬年這樣字面上意義相同的詞,可聯的著重點、意義卻截然不同,所以不能看作是合掌之聯。

之所以會存在合掌這一說法,其目的是為了要使聯意更鮮明,表達的意思更寬廣,要做到上下聯盡量有所區別,但不是因為一兩個字詞的重疊,就視為大忌諱。
對於一些特定場景的聯來說,是需要通過上下聯的重復強調,來突出其中深意的,如果把這些字詞替換掉,意思反而沒那麼鮮明,畢竟,對聯最重要的還是內容,不是形式。

看看最常見的一些聯:1 春聯:生意如春意,財源似水源,如和似意思相同。2 婚聯:良緣欣化雙飛燕;佳偶終開並蒂蓮,良緣佳偶意思近,雙、並意思同。3 輓聯:高風傳鄉里,亮節昭後人,高風、亮節意思相同。4 行業聯。當頭事業, 到頂功夫,頭和頂意思相同。

以上舉的都是古來經典的對聯,如果照某些人對合掌的理解,這些都犯忌了。不過我覺得這幾聯上下句各有不同側重點,所以不應視為合掌。在古人學聯的一些基礎教程,如《笠翁對句》《聲律啟蒙》中,類似的聯句也有不少。

所以我認為,絕不能就一兩字相同來確定是否合掌,而是要根據上下聯是否有不同的側重點或風格,來予以評定。寫聯時,就可以通過變化角度、變換風格、變化側重點等來避免合掌的出現。

再說說我對意隔的理解。

對聯的六大要素,其中之一就是要求內容相關,如果聯意相差太遠,這就成了無情對。這便是意隔這一說法存在的根源。但就現在的情況看來,意隔的說法也有些擴大化和片面化了。

對聯講究意境,不同內容的聯就需要不同形式的境。一般說來,寫景聯就宜對寫景聯,敘事聯就宜對敘事聯,勵志聯就宜對勵志聯。如果寫景聯對上了勵志聯,這自然是意隔了。這好理解,不過意隔還有其他方面的內容。

試舉例:

先看寫景聯。
年年月季花爭艷,點點星光夜已寒。
這一聯上下句意差得太遠,彼此間還沒有什麼聯系,就有些意隔了。
寫景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上聯寫的是比較大氣的景物,下聯最好也以同樣的角度去描繪,以大對大;反之亦然,否則很容易隔。

再看敘事聯。
溪山未老風依舊,聯句一時意暢然
這兩句的內容、意境、手法都不同,彼此間也缺乏足夠的聯系,因此也有些隔了。
敘事聯需要注意的是上下聯句中的手法和敘事角度,要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否則亦很容易產生意隔。

隔與不隔,需要相對地去看,不能絕對化,也不能擴大化。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是意隔的句子,在一定的特殊情況下,可能又不是意隔。

1 詩鍾里的分詠格,上下聯說的就是兩個截然不同而且可能也毫無關系的兩件物事,這種情況下就不能算意隔;同理,其他有特殊內容要求的句子,都不應視為意隔。
2 反對法和一些特殊的流水對句式。反對法所說的經常就是兩個不相乾的東西,要注意與意隔區分開來;有些特殊的流水句,乍看可能前後兩聯不相干,意隔;但仔細看上去,兩聯卻又有著很巧妙甚至很隱秘的聯系在內。遇到這種情況時需要小心檢查,是意隔還是反對或者流水對。
3 其他。我一時想不起來,等想到了再補充。。。。。。

最後小結一下,所謂的合掌和意隔,都是為了讓對聯變得豐滿和精彩而出現的,它們的根本目的是為對聯服務,而不是為對聯增加麻煩的。不要讓所謂的意隔和合掌束縛了手腳和靈感,規矩一多了,畏首畏尾,反而寫不出好對聯來了。作聯時可以注意一下是否意隔或者合掌,但千萬不要因為顧及這兩者的存在,就啥都不敢寫了;或者寫來寫去,因為怕犯忌,只在一個風花雪月內的小范圍里轉圈,不敢跳出來,那才真是得不償失。

末了也有數聯相贈
聯在我心,清濁可辨;筆於吾手,鋒鈍自明

雅韻隨心,獨吟獨樂;佳聯似酒,愈品愈醇

文顯清心,逍遙不盡;聯成大道,樂趣無窮

浮躁文壇,靈心惟筆就;紛繁世界,凈土向聯求

蘇三:
發人深思!大道辛苦
我和朋友曾多次討論過隔與不隔的問題,每每爭得不亦樂乎,因此而困惑。「隔與不隔,需要相對地去看,不能絕對化,也不能擴大化。」非常贊同,回頭我找幾個具體例子和大道討論。
「文顯清心,逍遙不盡;聯成大道,樂趣無窮」同感。

試劍:
我感覺「隔」,多出現在對句,寫作成聯不容易,畢竟應對還是在「對」,而寫作成聯,不僅要「對」還要「聯」,作者比較注重一氣貫通,而且出自一人之手,因此,「隔」的問題不太常見,似乎我基本沒見過。

大道不空:
這種說法我認同,我文中所提到的,是一些人對隔的認知過於極端了,所以隔到處都是;照我對意隔的理解,真正意義上的隔句其實也並不多見。

蘇三:
問題4 用典是創作對聯的常用方法。如果出句用典,對句一定要用典嗎?如果出句沒有典,對句用典值得提倡嗎?

大道不空:
關於對聯的用典

用典是文學中常用的一種手法,藉助已有書籍詩文或傳說故事等文學里的內容,包括逸聞、趣事、人物、詩詞、風物景點傳說等,來闡述聯意,好的典故運用,可以使聯的內容更加豐滿精彩,增添美感。

對於用典,需要注意幾個方面:
一是用典要准確。在作聯時,需要考慮你所運用的典故是否能准確表達你所想寫出的聯意,如果契合,可以使用;反之,不如不用,免得成了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試舉例:豆蔻詞空,青樓夢遠,回首千年皆過客;
金陵城舊,古郡詩香,秋風幾度覓閑情
秦淮曲散,畫舫燈闌,重遊此地只風煙

這是以前在某楹聯論壇上的一個對聯酬唱,一出句,兩對句,分別圍繞古都南京展開。里頭嵌入的豆蔻詞、青樓夢、金陵城、古郡詩、秦淮曲、畫舫燈等都是典故的運用,表達對古時南京的回憶和感慨。古時的南京向來是風花雪月酒醉燈迷的代言詞,如果改用什麼金戈鐵馬、大漠飛沙之類的典故,來懷念南京(特指古代),就不那麼准確了。

二是用典要自然。典故的運用,只是為了讓聯意豐滿有趣,充滿余韻,而不是為了難倒人;如果僅僅是為了增加句子的難度而刻意強求典故的運用,這種做法並不足取,所以典故的運用,貴在巧妙,貴在自然。
試舉例:
勸君莫做江別鶴,願爾能為不老松
這是詩鍾題《鶴、松》七唱里的一句,由於要用鶴、松寫出七句不同的句子,就需要用不同的寫法去作聯,以免審美疲勞,這就可以考慮用典,這句聯就用上了江別鶴(古龍小說《絕代雙驕》里的一個偽君子),勸誡不要做偽君子。下聯則運用不老松,反對江別鶴,全聯的意思就是要少弄些勾心鬥角、人模狗樣的偽君子行為,真性情才能活得長久自在。

典故的運用一定要巧妙自然,所以不是所有的句子都提倡用典的,一般說來,寫事的聯比較容易加入典故,寫比較具體的人、物(比如風景點聯)等,也比較容易嵌入典故;但一些比較空泛的寫景聯,比如風花雪月之類的,或者追求空靈閑逸風格的聯,典故就不太容易嵌入;另外,一些豪放或者諧趣風格的聯,因為講究氣勢和一氣呵成,不宜推敲太細,這種聯則一般不提倡使用典故。

典故的運用有很多種手法,整嵌(直接把人名、詩文等嵌入句中),散嵌(把一個或幾個典故分別嵌入對聯中的分句或者上下聯中),化嵌(聯中不能直接看到典故的存在,但是卻巧妙化用了典故)等均可。

一般情況下,出句用了典故,對句最好也能嵌典,這樣比較工整自然,也不易產生隔;但有些出句中的典故隱藏得很深,或者化得很開,典故若有若無,這種情況下的用典可以視如不見,對句有無典故均可;另外,還有一種是出句用了很偏的典故,對句時沒看出來,那時對句的好壞,則得另當別論了。

至於出句無典,對句用典的情況,我是這么認為的,如果對句用的典很自然巧妙,對聯意的補充確實很有益,上下聯的銜接也很自然,那麼這種用典是可以的;但我個人認為還是以不提倡這種做法為上,順其自然吧。

大道不空:
補充說明一下,我在本貼里所寫的有關對聯問答的知識貼,所舉的例子大部分都是個人自創或者和友人和唱而作的聯,所以不一定完全符合問答時的需要,只是舉例讓大家了解更直觀清晰罷了,如果略有不當之處,大家心照即可。

蘇三:
如果上下聯的典故在時間或者人物形象性格上反差比較大,比如不同朝代,文人對武將什麼的,會認為是用典不勻稱嗎?

大道不空:
這個也是見仁見智的問題了,當然,如果能做到一一對應自然是最好的。不過很多時候也難免找不到合適的對應典故,只好找其他的了,所以這個問題還是靈活對待吧,不要死板拘泥了。

蘇三:
詩鍾的用典是不是格外嚴格些?

大道不空:
詩鍾在各方面的要求都比較嚴,包括詞性、節奏、用典等,甚至不允許使用疊字,要求嚴格的工對。

蘇三:
問題5 對聯時,有三類詞比較特殊,顏色,方位,數字,對這三類詞,在對仗上有特殊的規定嗎?

大道不空:
對聯中的一些詞性要求

對聯的講究很多,也很細,有些可以變通,但有些最基本的內容、比如詞性,還是要嚴格要求為上,不宜變通。有些詞比較好對,比如動詞、名詞等,也有些詞,比較難對,有可能是因為可選范圍窄,比如數字、方位詞等;也有可能是因為詞性的靈活性很強,比如顏色等。這種比較難對的詞,有時就允許一定的變通。

先說說數詞。

這種詞性,通常情況下和其他的詞,在對聯里的要求差不多,沒有特殊規定,但有時有些特殊的變化。

一 實數和概數的相對,比如一和幾的對應。

例:一山桐子雨;幾樹桂花香

二 活用為數詞的動詞,如滿、並。

滿地寂寥風,數點凄涼數點夢;
一山清冷雨,幾分蕭瑟幾分愁

三 數詞對應數量詞

能文能武,字做廿八劃;堪歌堪頌,世成千古名

這樣的聯,不算很工,但因為數詞可選的面太少,幾個數字連用的情況下,可以允許用數量詞來對應,比如例中的廿八對千古。

四 一字的變化

一字是個很特殊的數詞,可以有多種詞性的變化,對句時需要注意。

青山似故人,記來時衣上雲,一任風吹不散;
驟雨洗濁世,看歸處空中電,聽憑雷動無驚

此處的一就是動詞。

另外,在新韻里,「一」有可能是平聲,也有可能為仄聲字,在去聲字前,一字經常為平聲;其他情況下通常為仄聲,對句時應當注意。「不」字的情況也與之類似。

五 數字和其他字,連成一個整詞時,此處的數字可以不用數字來對。

漢書下酒,無數風流酌酒嘆;
辭賦言心,一時悵惘對心吟

此處的一時就是個整詞;另外還有幾許、數分等。

方位詞,嚴格的工對一般要求以方位對方位,但也允許變通,可以用其他名詞甚至代詞來對應;有時方位詞可能還可以用形容詞來對應。

至於顏色的詞,也需要注意幾個方面。

一在使用相近顏色的情況下,比如用青對翠,要注意上下聯句的意思錯開,注意層次變化,以免合掌。而使用相反或者相對的顏色,要注意使用的合理性,比如你寫月亮,一般情況下月亮是銀白或者淺黃色的,但有時也會出現紅月亮,那時的天氣多半非常炎熱,對句時就得注意這個天氣的炎熱,不要對什麼涼風之類的。

字數超出最大允許值,有刪減!

⑵ 京劇跟我學梅派蘇三起解崇老伯

京劇大全?音頻視頻都有收錄已經過1萬了去關注聽看戲曲

⑶ 三堂會審伽利略是誰編的

京劇《三堂會審伽利略》作者王繼濤(信浮沉)。

劇情內容伽利略發明望遠鏡,支持日心說,為教廷所不容。羅馬教廷紅衣主教奉教皇之命,審判伽利略一案。伽利略及女兒瑪利亞出庭受審,為捍衛科學而斗爭。

伽利略(Galileo Galilei,1564-02-15-1642-01-08)。義大利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科學革命的先驅。伽利略發明了擺針和溫度計,在科學上為人類作出過巨大貢獻,是近代實驗科學的奠基人之一。

三堂會審就是三個部門的最高長官同時、同地同場合審理同一件案件。按照今天的部門就是公安、檢察、法院。一般為重大案件,或涉及敏感部分,如皇室內部案件。

科普戲曲,普及科學也普及戲曲

明眼的老戲迷不難發現,這一出洋版會審脫胎於京劇《玉堂春》中《三堂會審》一折,是蘇三被押解至太原三堂會審,痛陳冤情的一場戲。

和老戲相比,這出13分鍾的小品另起爐灶。雖只有四個人物,卻生、旦、凈、丑齊備。唱詞不僅注意平仄押韻,內容也詼諧通俗。

瑪利亞為了迷惑紅衣主教,辯稱比薩斜塔的鐵球實驗,實為自己招婿拋的綉球:「綉球一對兒分輕重,同拋同落下樓堂。」科普玩跨界的「腦洞」,既科普了日心說,又展示了國粹藝術,別開生面。

這出小戲並非出自梨園行家之手,而是由網紅「信浮沉」等人創作。

他的另一重身份更廣為人知———微博上為網友隨手拍的植物、昆蟲答疑解惑的「博物君」背後的編輯之一。以京劇科普嫌不過癮,後來他又嘗試以評彈「把達氏爾文話短長」。

許仙與白娘子推杯換盞中,民俗傳說中的人物盡成生物冷知識行酒令,化蝶雙飛的梁祝本是昆蟲綱,四翅六足雙復眼。「信浮沉」打趣說這是「評彈故事科學化」,如此一來便把自己「博物」的本行融入進來。

以上內容參考 新華網-科普可走「混搭風」

⑷ 大家聽過最冷的冷知識嗎,是怎樣的

我聽說過,最冷的冷知識就是冬天,我們要洗冷水澡,因為冷水澡能夠讓身體的骨骼更加的頑強,更加的能夠抵抗寒冷,更加的健康。

⑸ 求蘇三所有歌曲

蘇仨《舞林盟主》
蘇仨《yy又來大姨媽了》
蘇仨《香榭大道》
蘇仨《摩天輪》
蘇仨《我不要咪咪了》
蘇仨《那一夜》
蘇仨《我想對你說dota》
蘇仨《客官不可以》
蘇仨《the do塔》
蘇仨《不能說愛你》
蘇仨《要抱抱》
蘇仨《dirty kiss》
蘇仨《使勁搖》
蘇仨《上海灘2010》
蘇仨《我的心好冷》
蘇仨《哎咿呀》
蘇仨《我愛的男人變了心》
蘇仨《青狐媚》
蘇仨《他還在》
蘇仨《武漢蘇女俠》
蘇仨《子時過》
蘇仨《女王駕到》
蘇仨《我叫就結論》
蘇仨《你有病嗎》
蘇仨《你若成風》
蘇仨 《皇家禮炮》
蘇仨 《十一月的串燒》
蘇仨 《美麗的笨蘇仨》
蘇仨 《過眼飄散》
蘇仨 《百萬個吻》
蘇仨 《練舞功》
蘇仨 《瑪利亞 》
蘇仨 《蘭花指》
蘇仨 《壞女孩》
蘇仨 《停電之後》
蘇仨 《和諧你全家》
蘇仨 《hihibyebye》
蘇仨 《從台北到北京》
蘇仨 《把握你的美 》
蘇仨 《放電》
蘇仨 《深夜地下鐵》
蘇仨 《啊七七》
蘇仨 《愛啦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