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土壤學知識講座視頻
擴展閱讀
兒童說話問題看什麼門診 2024-04-20 09:35:44
英語問年齡知識點 2024-04-20 09:34:56

土壤學知識講座視頻

發布時間: 2023-03-31 08:43:06

Ⅰ 改良土壤的方案需要的材料和依據的科學知識和改良土壤的思路和方法有哪些

改良土壤的方法有哪些
1、加入顆粒土:如果土壤的排水性和透氣性都不強,可以往土壤裡面加入適量的顆粒土。施加時要注意比例不能太大,顆粒土可以加水混合後攪拌均勻再添加到土壤裡面,這樣不僅可以增加通透性,還有利於根部的呼吸和生長,同時還能避免積水淹根,降低植株爛根的情況。
2、酸化土壤:由於很多植物都比較喜歡酸性的生長環境,但如果土壤呈現出鹼性,就一定要給它進行酸化。可以用礬肥水或硫酸亞鐵溶液澆灌土壤,或者在進行盆土配製時,加入適量的腐葉土,也可以讓土壤變為酸性。
3、補充有機肥:如果土壤的肥力明顯不足時,可以通過補充有機肥的方式來進行改良。比如將腐熟的肥料和土壤充分混合後,將其撒在需要改良的土壤表面,然後再將其深翻到土裡。如果是盆栽可以直接鋪在盆底,這樣能夠持續地為植株提供養分。

Ⅱ 小學科學土壤里有什麼

教材簡析:《土壤里有什麼》這一課主要是引導學生觀察土壤的組成。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土壤,使學生親近土壤,了解土壤的組成,並學會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學生從討論他們已經知道的土壤知識和他們想得到的知識開始。當學生學會了預測和觀察後,就讓他們預測一下土壤樣品里可能包含什麼;然後讓他們觀察、檢查土樣,了解土壤是由不同大小的顆粒組成的,裡面有一些植物和動物、動植物的遺留物以及雜物,適時對學生進行土地保護教育。因此,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能夠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從多種角度對土壤進行觀察。教學難點是:收集到證據以後得出結論。
設計理念: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因此,本課注意了對學生探究技能的訓練,科學探究一般要通過這么幾個環節:問題——預測——證據收集——得出結論——交流共享。這節課的新授部分就是按這個環節來設計的。而「動手做」又是科學探究的靈魂,為此,本課的教學活動主要是讓學生用多種方法、多種感官、從多種角度對土壤進行觀察,從而對土壤形成一個比較清晰的認識,加強學生對土壤的親近感。
教學目標:
1、能運用多種感官來認識土壤;會描述、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能與同學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
2、知道土壤里含有許多物質,有石子、沙子,有動植物和它們的遺體等等;建立土壤是個棗則混合物的概念。
3、意識到土壤和動植物之間的密切關系;願意親近土壤。
教學准備:
杯子、干濕土壤、放大鏡、白紙、水。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1、課前選好組長、記錄員、材料員。
2、關於老師,你想知道什麼?
3、從進教室到現在,你又發現了什麼?
4、師:通過剛才的談話,老師發現我們方川小學的學生特聰明,特愛動腦筋,特愛觀察,相信這一節課大家也能學得更好。
二、談話導入、引入課題:
1.同學們,我們周圍的花、草、樹木、莊稼都生長在哪呢?
2.板書:土壤。關於土壤,你知道些什麼?你還想了解土壤的哪些知識?橋宴
3.出示課題
三、尋找土壤的成分
(一)觀察新鮮的土壤
1、預測土壤里有什麼
2、如果給你一包土壤,你准備怎樣觀察?
3、看,老師為大家准備了什麼?(教師自己准備一套)出示:紙、筷子、放大鏡
4、你能說說這些工具的用處嗎?你現在又准備怎樣觀察?動手之前強調:在觀察的過程中要做好記錄,比一比哪個組發現得最多。
5、學生分組研究土壤。
6、你們組發現了什麼?利用實物投影儀投放匯報敏岩銀,其他組補充,教師寫上。
7.你能給這些東西分分類嗎?指導分類:水分、動物、動物遺留物、植物遺留物、雜物、土壤顆粒等。(它們腐爛後就成了腐殖質)
4.像小石子、沙這樣的顆粒,我們稱為土壤顆粒,那你們在觀察過程中,有沒有發現比沙更小的顆粒呢?(如粉砂、黏土)
5.我們來看看科學家(地質學家)是怎麼分類的,課件出示。(沙礫指的就是小石子)
(三)沉積實驗
1.你有什麼好辦法來區分沙礫、粉砂和黏土嗎?
2.說說你打算怎麼做這個實驗?要注意什麼?出示溫馨提示提醒學生:
溫馨提示:
1、將土塊放入杯中時動作要輕,以免濺起水花弄濕桌子;
2、土塊放入水中後,先不要攪拌,注意觀察水中土壤發生的現象,再攪拌;
3、攪拌的動作要輕、慢,以防水溢出杯子。
3.交流反饋
小結:我們可以看見,土壤顆粒是分成一層一層的,下面的土壤顆粒大,有許多的石子沉積,是沙礫層,中間的土壤顆粒小,是沙層,上面的應該是黏土層,水面上還漂浮著一層雜物。
4.師總結:通過以上的實驗,我們知道了土壤中有(板書:沙礫、沙、黏土、腐殖質、水和空氣等)
補充:此外土壤中鹽分,腐殖質和鹽分都是植物生長必需的營養元素。出示,讀一讀,記一記。
三、土壤和生命
1.同學們,道在土壤中生活著許多生命,有(學生舉例子:蚯蚓、螞蟻、蝸牛、植物的根……)
2.課件出示,從圖上可見,土壤從上到下可分為-------,接著小組內討論:
土壤為他們提供了什麼?
它們為土壤做了什麼?
3.交流反饋
4.進行愛土壤的教育:是的,人類沒有土壤,我們將----,動植物沒有了土壤,就無法存活,那麼人類也將無法生存,人類和土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5.板書: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
四、課外拓展活動
土壤的作用可真大,作家高士其寫了一首詩歌《我們的土壤媽媽》,詳細地介紹了土壤的作用,請同學們把書翻到P65—66讀一讀。

Ⅲ 土壤肥料學知識點

1. 土壤名詞解釋:是覆蓋於地球陸地表面,具有肥力特徵的,能夠生長綠色植物的疏鬆物質層。
2. 土壤肥力名詞解釋:土壤在某種程度上能同時不斷的供給和調節植物正常生長發育所必需的水分、養分、空氣和熱量的能力。
3. 自然肥力名詞解釋:土壤在自然因素(五大成土因素名詞解釋:氣候、生物、母質、地形、時間)綜合作用下,所發展起來的肥力。
4. 人為肥力名詞解釋:人類在自然土壤上,通過耕種,熟化過程而發展起來的肥力。
5. 有效肥力名詞解釋:因受土壤本身性質,環境條件及土壤管理(耕作,施肥,栽培管理)的技術的限制,在生產中表現出一部分土壤肥力。

Ⅳ 土壤介紹

1.土壤的概念

2)水利學家:土壤是貯水和輸水的多孔介質

3)工程專家:土壤是承受高強度壓力的基地或工程材料的來源

4)環境科學家:土壤是重要的環境因素,是環境污染物的緩沖帶和過濾器

5)地質學家:土壤是在地球陸地表面的一個疏鬆的薄層,它主要是近代地質作用的形成的地殼風化產物。

6)生態學家:土壤是地球表層系統中生物多樣性最伍喊遲豐富、物質循環最活躍的生命層。

那麼,土壤的定義應該包括她的形成、組成及功能三大要素。

土壤的定義:土壤是在地球表層生物、氣候、母質、地形、時間等的因素綜合作用下形成的能夠生長植物的,處於永恆變化中的疏鬆礦物質與有機質的混合物。

2.土壤的組成

1)固體

礦物:岩石風化而來,一般占土壤質量的95%以上,占土壤容積的40%左右。

有機質:占土壤質量的5%左右,占土壤容積的10%左右

2)粒間孔隙

氣體:外部進入或土壤內部產生,包括氧氣、氮氣、二氧化碳等

水分:稀薄的溶液,溶解有各種養分和污染物質

3)生物

種類繁多,數量龐大,包括昆蟲、原生動物藻類及微生物等滲世。

3.土壤性質?

1)土壤物理性質:疏鬆性、結構性、透水性、持水性、水分移動性、透氣性、吸附性等

2)土壤化學性質:粒子吸附交換、酸鹼反應、沉澱溶解反應、氧化還原反應、腔李結合離解反應等

3)土壤生物學性質:土壤生物的組成與多樣性、養分元素和污染物質的生物化學轉化與循環等。

Ⅳ 關於土壤的知識

土壤的概念

蘇聯土壤學家威廉斯指出:「土壤是地球陸地上能夠生長綠色植物的疏鬆表層。」這個定義正確地表示了土壤的基本功能和特性。土壤之所以能生長綠色植物,是由於它具有一種獨特的性質——肥力。土壤這種特殊本質,就是土壤區別於其它任何事物的依據。土壤肥力雖與土壤物質組成有聯系,但主要受土壤性狀的影響。

土壤的主要性狀

土壤質地:土壤的泥砂比例稱為土壤質地。直徑小於0.01毫米的土粒稱泥;直徑為1~0.01毫米的土粒稱砂;直徑大於1毫米的土粒稱礫石。根據土壤質地不同將土壤分為砂質土、粘質土和壤質土。

①砂土:這類土壤含砂粒在80%以上,土粒間大孔隙多,土壤容積比重在1.4~1.7克/厘米3之間,因此,土壤晝夜溫差大,通透性好,有機質礦質化快,易耕作,但保水保肥能力差,遇水易板結,肥力一般較低。種植作物要增施有機肥和少量多次地勤追化肥。

②粘土:這種土壤含泥粒在60%以上,土壤比重在2.6~2.7克/厘米3之間。土壤硬度大,粘著性、粘結性和可塑性都強,故適耕性差。土壤保水保肥力強,潛在肥力較高。但土緊難耕,土溫低,肥效不易發揮。因此,水田要注意管水,提高泥溫,多施腐熟性有機肥和熱性化肥。

③壤土:這種土壤泥砂比例適中,一般砂粘佔40~55%,粘(泥)粒佔45~60%。土壤容重1.1~1.4克/厘米3之間。質地輕松,通氣透水,保水保肥力強,耕作爽犁。因此,它是水、肥、氣、熱協調的優質土壤。

土壤結構

土壤形成團聚體的性能,稱為土壤的結構性。凡土粒膠結成直徑為1~10毫米的團粒狀土壤結構,稱為團粒結構。這是土壤結構中最好的一種。

其形成條件有兩個:

一是膠結物質。土壤中的膠結物質最主要是粘粒,新形成的腐殖質和微生物的菌絲及分泌物。這些物質與鈣膠結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多孔性和養分豐富、不易被水泡散的水穩性團粒狀土壤結構。因此,增施鈣質肥料(石灰、石膏)有利團粒結構形成。

二是外力擠壓作用。凡是作物根系穿插、干濕交替、凍融交替和耕作都對粘聚起來的土粒產生一定的外力擠壓作用,使之散碎成一定大小的團粒。深耕、免耕、滴灌、水旱輪作,都有利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

團粒結構優越性的具體表現:

其一,能協調土壤水分和空氣的矛盾。由於團粒間存在大孔隙,團粒內又有毛細管孔隙,這就有利於水分、養分、空氣三者間的同時存在。從而土壤水、肥、氣、熱狀況協調。

其二,具有良好的養分狀況。隨著水、氣矛盾的解決,也解決了水分與養分的矛盾。因團粒表面常為好氣分解,團粒內部又為嫌氣分解,前者有利於土壤養分釋放給作物吸收,後者有利土壤腐殖質累積,養分保蓄。矛盾協調後的水分與養分就能同時而不斷地供給作物需要。

其三,使土壤松軟適度。具有團粒結構的土壤,疏鬆多孔,犁耕阻力小,耕作省力,耕翻質量好;土壤細碎而均勻,既不緊硬,又不起漿浮泥;乾燥不開大坼,泡田滲漏損失也小。

土壤吸收性能

土壤有吸收固體、液體和氣體的能力。其吸收方式分為五種。

①機械吸收作用:這是指土壤將大於土壤孔隙而懸浮於溶液中(如骨粉、餅肥、磷礦粉及糞便殘渣等)的微細顆粒機械地阻留下來,使之不隨土壤中滲水而流走的一種作用。由於土壤顆粒愈小,排列愈緊密,土壤孔隙愈細,因此機械吸收作用就越強,則土壤保肥性能就好。這種作用對新改稻田、新水庫、塘壩有利增強保水蓄水的功能。

②物理吸收作用:它是指土壤膠體依靠其表面能將分子態養分吸附在表面上,而膠體與被吸附物不起任何化學反應的一種作用。這種作用,由於對分子態養分有保持能力,因此,土壤中的氨氣、尿素、氨基酸等分子態氮就會減少揮發損失。平常在施用易揮發的銨態氮肥時要求復好土就是這個道理。

③化學吸收作用:這是指土壤中可溶性養分(如某些離子與帶不同電荷的離子發生化學作用),由純化學作用產生不溶性沉澱而固定在土壤內的作用。這種作用,雖然有減少可溶性養分的流失,但被固定下來的養分就難以再被作物吸收利用,故降低了養分的利用率。因此,把磷肥集中施或與有機肥混和施,製成顆粒球肥施和根外噴施,就是避免化學吸收作用的發生,減少土壤對磷酸的固定。

④代換吸收作用:這又叫物理化學吸收作用。它是指土壤膠體表面吸著許多與它帶相反電荷離子的同時,其表面上又有等當量的同電荷的其它離子被代換出來的作用。其實質是一種離子(陽離子或陰離子)代換過程,是土壤膠體所吸收的離子和土壤溶液中的離子在相互代換。所以這種作用是可逆的,即膠體所吸收的離子,又能重新被其它離子代換到溶液中去。從而,這種作用在調節土壤中可溶性養分的保蓄和供應,具有重要意義。

⑤生物吸收作用:這是指生活在土壤中的微生物及作物根系和動物等,吸收養分構成有機體而保留在土壤中的一種性能。由於生物是根據自身需要,從土壤溶液中選擇吸收各種可溶性養分,形成有機體。當它們死亡後,有機殘體又逐漸分解,把營養物質釋放出來,供作物吸收利用。所以生物吸收作用,能保持養分,積累養分,提高土壤肥力。

土壤酸鹼度

土壤酸鹼度是指土壤溶液中存在的H+和OHˉ的量。通常用PH值表示。pH=7時是中性反應,這時溶液中H+和OHˉ數量相等;pH小於7表示是酸性反應,這時H+多於OHˉ;H大於7表示是鹼性反應,這時H+少於OHˉ。土壤酸鹼度按其pH值的大小分為七級:

pH<4.5 強酸性

pH4.5~5.5 酸性

pH5.5~6.5 微酸性

pH6.5~7.5 中性或近於中性

pH7.5~8.5 微鹼性

pH8.5~9.5 鹼性

pH>9.5 強鹼性

Ⅵ 什麼是土壤的來源

如果不了解土壤常識,你很難相信,腳下那細碎的泥土和堅硬巨大的岩石原來曾是一體。大自然用了什麼鬼斧神工,把堅硬的岩石變成了柔軟的土壤?科學家們發現,地殼表面的岩石,在外界環境的影響下逐漸發生破碎和分解現象。大的石頭變成了小塊,小塊再變成了細粒。在變化的過程中,不僅僅是體積變小變細了,而且還使岩石改變了基本的性能,形成了成土母質。這個過程就叫做風化過程。

在整個風化過程中,風化作用是多種因素交錯進行的,很難截然分開。但按其基本性質,大致可以分成三種類型:

物理風化作用。這是指岩石受物理因素作用而逐漸崩解破碎的過程。引起物理風化作用的,主要是地球表面溫度的變化。地球四季與晝夜均有顯著的溫度變化。一年四季中的變化可達40~50℃,在乾旱沙漠地區晝夜溫差可高達60~70℃。岩石是不良導體,熱的傳播速度很慢。裸露在表層的岩石,白天烈日曝曬,溫度升高,表面體積膨旦滑慧脹。而岩石內部受熱少,膨脹慢。夜晚降溫後,岩石表面迅速散熱變涼,而內部高熱卻很難散失。這樣寒來暑往,日久天長,會使岩石內部裂紋縱橫交錯,並發生層狀性的剝落。除溫度外,水滴石穿、冰凍、風蝕都會引起岩石的破碎。這就大大增加了母質面與空氣的接觸,為化學的風化提供了條件。

化學風化作用。化學風化作用包括水溶、水解、水化、氧化作用。就像鐵釘生銹一樣,氧化作用是無時無刻在人們不知不覺中進行的。水是大自然中分布最廣的溶劑;而岩石主要成分是無機鹽類,在水中都能溶解。化學風化使岩石進一步分解,並從根本上改變了礦物的組成成分,使其有了吸附能力,出現了毛管現象,產生了一定的蓄水能力。

生物風化作用。當母質能夠蓄水,初步提供營養時,就會有一些低等的模答細菌和植物在母體上誕生。而植物根系的發育穿插和小動物打洞造穴的行為,會進一步促進岩石的破裂。生物的活動,還能分泌出各種無機酸,進一步促進了化學風化的過程。

經過長期的風化,岩石變成了土壤母質。但母質並不是土壤,因為它還缺乏完整的肥力,不能讓營養在母質中累積和集中。母質將和氣候、生物、地形、時間共同作用,形成土壤生成的五大基本因素。

科學家們發現,不同的母質是形成不同土壤的基礎,這就是黃土、紅土、砂土、黏土等多種土壤形成的內因之一。

氣候對土壤形成有重要的影響,其中溫度和濕度對成土作用的影響很大。高寒地帶植物生長緩慢,有機物積累很少,母質化學作用也慢。科學家們發現,溫度每升高10℃,化學反應速率可增加2~4倍。氣候影響可使不同地帶上同種母質發育的土壤有巨大的差異。比如在溫帶,自西向東大氣溫度遞減,依次出現的是棕漠土、灰漠土、棕鈣土、栗鈣土、黑鈣土和黑土。在東部濕潤區,由北向南熱量遞增,土壤依次分布為暗棕壤、棕壤、黃棕壤、黃壤、紅壤、磚紅壤。

生物是影響土壤生成的最活躍因素。生物包括地上和地下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生物是土壤有機質的製造者。前蘇聯土壤學家威廉斯認為生物因素是土壤形成的主導因素。特別是高等綠色植物,能把分散在母質、水體、大氣中的營養元素選擇性地吸收起來,利用太陽能合成有機質,從而改造了母質,提高了土壤肥力。

地形雖然不能提供任何物質和能量,但地表形態、坡度、高度、坡向等差異,都會引起熱量和水分的重新分布,使相同母質產生的土壤有差異。比如我國天山托木爾峰南坡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荒漠和草原景讓咐觀,由山腳向上3000米的土壤依次為棕漠土、棕鈣土、栗鈣土、亞高山草原土;而北坡屬溫帶半濕潤氣候,由山腳向上3000米的土壤依次為黑鈣土、灰褐土、亞高山草甸土。一座山就有這么多種土壤類型,足見地形對土壤形成的影響有多大了。

時間是土壤發育和演化的必要條件。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壤從無到有,不斷發生、發展和演變。

在五大成土因素之外,不可漠視人為活動對土壤形成發展的作用。精耕細作,合理灌溉,可以使土壤肥力增加;反之,過度開墾,粗放耕作,大水漫灌,會導致土壤肥力的下降,土壤板結,水土流失嚴重。近年來,隨著土壤環境的惡化,人們開始注意研究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對土壤加速退化所產生的惡果。毀林開荒使水蝕嚴重,造成頻頻發作的泥石流;灌溉不當使大面積土壤出現次生鹽鹼化,使產量銳減甚至絕收;過度開墾引起風蝕嚴重,使持續不斷的沙塵暴頻頻席捲中國的北方。

隨著土壤科學的發展,學者們認為火山的活動、地震、新構造運動都是土壤形成的深層次因素。比如在第三世紀末隆起的青藏高原,就以她平均海拔4000米的身軀和萬千條「血脈」冰川,擋住了肆虐的季風,沃育了下游的良田,使中國東部地區濕潤豐饒,而有別於同緯度地帶歐亞大陸內陸那乾旱少雨的沙漠戈壁。

Ⅶ 如何理解土壤、土壤肥力的含義

土壤在土壤學上是這樣的定義的:土壤是發育地球陸地表面能生長綠色植物的疏鬆多孔的結構表層。理解這一概念:其重點闡述了土壤的主要功能是人生長綠色植物,具有生物多樣性,所處的位置是地球陸地的表面層,它的物理狀態是由礦物質、有機物質、水和空氣組成的,具櫻纖橋有孔隙的介質。

土壤肥力;是指在植物生長的全過程中,土壤供應和協調植物生長所豎滑需的水、肥、氣、熱的能力。土壤肥力的分類可分為如樓上的所說的自然肥力和人為肥力。也可以按照脊猛其效應分為有效肥力和潛在肥力。在當季作物中表現出來的肥力叫「有效肥力」,而沒有直接反映出來的叫「潛在肥力」。兩者之間可以相互轉化,沒有明顯的截然的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