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少兒地球科普小知識
擴展閱讀
同學情誼開頭怎麼寫 2024-04-16 12:09:17
如何寫兒童保護的報告 2024-04-16 12:07:37
還有什麼經典歷史故事 2024-04-16 12:07:34

少兒地球科普小知識

發布時間: 2023-01-29 01:38:26

『壹』 天文少兒科普知識

天文學與任何其它科學一樣是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服務的。天文學的歷史最為悠久。整個人類文明發展史證明天文學對於人類生存和社會進步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下面是我整理的天文少兒科普知識,歡迎參考。

1、在月球上走路為什麼費勁?

答:因為月球上的吸引力很小,走路很容易滑倒,一分鍾只能走20步。如果走急了,就容易飛起來,一飛起來,就好長時間站不穩,所以,在月球上走路就很費勁。

2、地球為什麼不發光?

答:因為地球的溫度比較低,最熱的地方(地核心)才二三千度,不像太陽溫度那樣高,能引起熱核反應,所以地球不會發光。

3、人為什麼感覺不出地球在轉動?

答:因為地球很大,轉得又很平穩,我們也在同地球一起轉動,我們以自己為參照物,所以就感覺不出地球在轉動。

4、打雷是怎麼回事?

答:這是陰電和陽電碰到一起發生的自然現象。下雨時,天上的雲有的帶陽電,有的帶陰電,兩種雲碰到一起時,就會放電,發出很亮很亮的閃電,同時又放出很大的熱量,使周圍的空氣很快受熱,膨脹,並且發出很大的聲音,這就是雷聲。

5、流星雨是怎麼回事?

答:宇宙中有許多小天體按著自己的軌道和速度飛行。有的自己炸碎了,有的和其他天體撞碎了。但它們繼續向前飛行。當它們的軌道和地球軌道碰到一起時,像雨點一樣落到了地面,這種現象就叫流星雨。

6、什麼是宇宙?

答:宇宙是天地萬物的'總稱,它既沒有邊際,也沒有盡頭,同時也沒有開始和終結。

7、銀河系有多大?

答:許許多多的恆星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巨大的星系,其中太陽系所在的星系叫銀河系。銀河系像一隻大鐵餅,寬約8萬光年,中心厚約1.2萬光年,恆星的總數在1000顆以上。

8、為什麼白天看不見星星?

答:因為白天部分陽光被大氣中的氣體和塵埃散射,把天空照得十分明亮,再加上太陽輻射的光線非常強烈,使我們看不出星星來了。

9、太陽系裡有哪些天體?

答:太陽系中有9大行星。它們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另外,太陽系裡還有許多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已正式編號的小行星有2958顆。最著名的彗星是哈雷彗星。

10、為什麼星星有不同的顏色?

答:星星的顏色決定於它的溫度。不同的顏色代表著不同的表面溫度:發藍的星星表面溫度高,發紅的星星表面溫度低。

『貳』 少兒科普小知識

科普知識是一種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來解釋種種科學現象和理論的知識文字。用以普及科學知識為目的。下面是我整理的少兒科普小知識,歡迎閱讀!

什麼是宇宙?

答:宇宙是天地萬物的總稱,它既沒有邊際,也沒有盡頭,同時也沒有開始和終結。

銀河系有多大?

答:許許多多的恆星合在一起,組成一個巨大的星系,其中太陽系所在的星系叫銀河系。銀河系像一隻大鐵餅,寬約8萬光年,中心厚約1。2萬光年,恆星的總數在1000顆以上。

為什麼白天看不見星星?

答:因為白天部分陽光被大氣中的氣體和塵埃散射,把天空照得十分明亮,再加上太陽輻射的光線非常強烈,使我們看不出星星來了。

太陽系裡有哪些天體?

答:太陽系中有9大行星。它們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另外,太陽系裡還有許多小行星,彗星和流星,已正式編號的小行星有2958顆。最著名的彗星是哈雷彗星。

為什麼星星有不同的顏色?

答:星星的顏色決定於它的溫度。不同的顏色代表著不同的表面溫度:發藍的星星表面溫度高,發紅的星星表面溫度低。

最亮的星是什麼星?

答:天空中最亮的星是大犬座里的天狼星,星等為1。46等。距地球8。7光年。

怎樣找北極星?

答:在天空中很容易找到北極星:先找到大熊星,再找到北斗七星。從勺頭邊上的那兩顆指極星引出一條直線,它延長過去正好通過北極星。北極星到勺頭的距離,正好是兩顆指極星間距離的5倍。也可以通過「仙後座」找北極星。

藍天有多高?

答:「藍天」其實是地球的大氣層。大氣層是包圍著地球的空氣,根據空氣密度的不同分為5層,總共有2000—3000公里厚。但絕大部分空氣都集中在從地面到15公里高以下的地方,越往高處空氣越稀薄。大氣層有多厚,藍天就應該有多高。

為什麼天空是藍色的?

答:當太陽光照射到地球的大氣層時,藍色光最容易從其他顏色中分離出來,擴散到空氣中再反射出來。而其他顏色的光穿透能力很強,透過大氣層照到地球上,於是我們看天空只能見到日光中的藍色光。

為什麼日落時天空是紅的?

答:因為日落時陽光在大氣層中走的路程特別遠。除了紅色光外,其他幾種顏色的光傳播不了那麼遠,還沒到我們眼睛之前就都散失掉了。只有紅色光線跑得最遠,能傳到我們眼睛裡,所以我們看到日落時的天空的顏色就成了紅色的。

月亮會發光嗎?

答:月亮不是恆星,它不能發光,但它能反射太陽光。雖然它反射的光只有百分之七能到達地球,但足夠照亮我們地球上的黑夜。

我們能看到多少顆星星?

答:用我們的肉眼從地球上能看到7000顆星,但是因為地球是圓的,不論我們站在地球上的什麼地方,都只能看到半邊天空,而且靠近地平線的`星星又看不清楚,所以我們用肉眼實際上只能看到大約3000顆星。

太陽的溫度有多高?

答:太陽的中心溫度高達192,000,000℃,表面溫度為6000℃。但由於太陽離我們非常遠,有1。5億公里,所以,我們就不覺得那麼熱了。

地球為什麼會轉圈?

答:因為地球有引力,地球正是由於這種引力的作用才轉圈的。地球自轉的速度每小時1700公里,合每秒470米;公轉的速度大約每秒種29。8公里。

中午的太陽為什麼是白色?

答:因為中午時,太陽光能夠直接照在地面上,不像早晚要受地面上的東西(如高山、林木、樓房,以及混濁空氣)的阻擋,所以,它仍然是原來的白色光,刺激得人不敢睜眼睛。

在月球上走路為什麼費勁?

答:因為月球上的吸引力很小,走路很容易滑倒,一分鍾只能走20步。如果走急了,就容易飛起來,一飛起來,就好長時間站不穩,所以,在月球上走路就很費勁。

地球為什麼不發光?

答:因為地球的溫度比較低,最熱的地方(地核心)才二三千度,不像太陽溫度那樣高,能引起熱核反應,所以地球不會發光。

人為什麼感覺不出地球在轉動?

答:因為地球很大,轉得又很平穩,我們也在同地球一起轉動,我們以自己為參照物,所以就感覺不出地球在轉動。

打雷是怎麼回事?

答:這是陰電和陽電碰到一起發生的自然現象。下雨時,天上的雲有的帶陽電,有的帶陰電,兩種雲碰到一起時,就會放電,發出很亮很亮的閃電,同時又放出很大的熱量,使周圍的空氣很快受熱,膨脹,並且發出很大的聲音,這就是雷聲。

流星雨是怎麼回事?

答:宇宙中有許多小天體按著自己的軌道和速度飛行。有的自己炸碎了,有的和其他天體撞碎了。但它們繼續向前飛行。當它們的軌道和地球軌道碰到一起時,像雨點一樣落到了地面,這種現象就叫流星雨。

雲為什麼會走?

答:雲是浮在空中的水蒸氣。空氣在空中也是不停地流動著的。空氣的流動就是風,就把雲彩吹走了。空氣流動得越快,雲就走得越快。

飛機為什麼能飛上天?

答:飛機有兩個機翼,像小鳥的翅膀一樣,它還有推進器。機翼能產生升力,把飛機托起在空中;推進器能產生能力,把飛機推向前進。因此,飛機就能像鳥兒一樣飛上天了。

『叄』 關於地球的科普知識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赤道半徑為6378.2公里,其大小在太陽系的行星中排列第五位。地球有大氣層和磁場,表面的71%被水覆蓋,其餘部分是陸地,是一個藍色星球。

地球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也是目前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已有45億歲,有一顆天然衛星月球圍繞著地球以27.32天的周期旋轉,而地球自西向東旋轉,以近24小時的周期自轉並且以一年的周期繞太陽公轉。

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

(3)少兒地球科普小知識擴展閱讀:

在地球演化過程中,發生一些天文與地質事件,將事件的時間段叫做地質時期。

在各地質時期,在與地球相關的宇宙空間及太陽系和地球所發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殼運動、地層、岩石、構造、古生物、古地磁、冰川、古氣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記錄。在不同的地質時期,地質作用不同,特徵不同。

地球表面的氣溫受到太陽輻射的影響,全球地表平均氣溫約15℃左右。而在不見陽光的地下深處,溫度則主要受地熱的影響,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地球中心處的地核溫度更高達6000℃以上,比太陽光球表面溫度(5778K,5500°C)更高。

對於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態外,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組成,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地震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一個不連續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

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由於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態與現代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岩石圈是現代地球科學中研究得最多、最詳細、最徹底的固體地球部分。

由於洋底占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占海底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為4000~5000米,大量發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台地組成,對它們的研究,構成了與岩石圈構造和地球動力學有直接聯系的"全球構造學"理論。

『肆』 地球科普小知識有哪些

1、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是人類唯一的家園。住在地球上的人類又常稱呼地球為世界。

2、 地球亦作“地毬”。太陽系中接近太陽的第三顆行星,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是個三軸橢球體。周圍有大氣層包圍著,表面是陸地和海洋,有人類,動植物和微生物。

3、 地球的礦物和生物等資源維持了全球的人口生存。地球上的人類分成了大約200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和地區,它們通過外交、旅遊、貿易和戰爭相互聯系。人類文明曾有過很多對於這顆行星的觀點,包括神創造人類、天圓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4、 西方人常稱地球為蓋亞,這個詞有【大地之母】的意思。

5、 地球是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包括人類。地球是目前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誕生於45、4億年前,而生命誕生於地球誕生以後,自此地球的生物圈改變了大氣層和其他環境,使得需要氧氣的生物得以誕生,也使得大氣層形成。大氣層與地球的磁場一起阻擋了來自宇宙的有害射線,保護了陸地上的生物。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它的地質歷史和軌道,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能周期性地持續。地球預計將在15億年內繼續擁有生命,直到太陽不斷增加的亮度滅絕地球上的生物圈。

6、 地球會與外層空間的其他天體相互作用,包括太陽和月球。當前,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是自轉的366、26倍,這段時間被叫做一恆星年,等於365、26太陽日。地球的地軸傾斜23、4°(與軌道平面的垂線傾斜23、4°),從而在星球表面產生了周期為1恆星年的季節變化。月球是唯一的天然衛星,誕生於45、3億年前的月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現象,穩定了地軸的傾角,並且減慢了地球的自轉。

7、 大約38到41億年前,後期重轟炸期的小行星撞擊極大地改變了表面環境。

8、 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幾個堅硬的部分,或者叫板塊,它們以地質年代為周期在地球表面移動。地球表面大約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島嶼。液態水是所有已知的生命所必須的,但並不在所有其他星球表面存在。地球的內部仍然非常活躍,有一層很厚的地幔,一個液態外核和一個固態鐵的內核。

『伍』 地球小常識有哪些

1.地球自轉一周為23小時56分4秒;公轉一周為365天5時48分46秒。
2.地球與太陽的平均距離約為149600000千米。
3.地球的質量大約為60萬億噸。
4.地球上每年發生地震約上百萬次,其中破壞力強的有10次左右。
5.地球的體積約11000億立方千米。
6.地球的表面積約510500000平方千米。
7.地球的陸地面積約149500000平方千米。
8.地球的海洋面積約361000000平方千米。

『陸』 適合小學生的科普知識

適合小學生的科普知識如下:

1、我國農歷中有多少個節氣?(24個)

2、近年來被人們津津樂道的一種以長度單位為名稱的技術叫做什麼技術?(納米技術)

3、聲音是怎樣產生的?(空氣的振動)

4、產生海水潮汐的主要原因是?( 月球引力)

5、我國法律規定,未滿多少周歲的公民稱為未成年人?(18)

6、企鵝是南極還是北極的特有動物?(南極)

7、香港是在什麼時候重回祖國懷抱的?(1997年7月1日)

8、地球上有四大洋,位於地球最北部的是什麼大洋?(北冰洋)

9、清朝道光年間,在虎門銷禁鴉片的民族英雄是誰?(林則徐)

10、「出污泥而不染」說的是哪種植物?你還能說出它的一種名稱嗎?(蓮花、荷花、芙蓉、芙蕖)

11、我國歷史上「代父從軍」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誰?(花木蘭)

12、我國古代文化中的「五行」是指什麼?(金木水火土)

13、離地球最近的一顆恆星是哪一顆?(太陽)

14、「春蠶到死絲方盡」,蠶會吐絲作繭,她是以什麼樹的葉子為食物的?(桑樹)

『柒』 地球小知識內容

地球小知識內容

地球小知識內容。地球是太陽的第三顆行星,地球是我們太陽系中唯一一顆不以希臘或羅馬神靈命名的行星。大約在45.4億年前形成,是唯一一顆支持生命的已知星球。以下是地球小知識內容

地球小知識內容1

一、地球內部結構

當地殼岩石發生斷裂錯動時,會產生強烈的震動,這就是地震。地震所釋放出的能量非常巨大,可相當於10萬顆普通的原子彈爆炸。它能使地球像一個巨大的音叉那樣發生振動,產生強大的地震波。當人們在地表用儀器觀測地震波向地球中心傳播時,發現地震波在大陸底下33千米左右深處,在海洋底下10千米左右深處發生了巨大的突變;在地下2900千米左右深處又發生了巨大的突變。這表明地下有兩個明顯的界面,界面上下物質的物理性質有很大差異。第一個界面位於33千米深處,是奧地利科學家莫霍洛維奇於1909年發現的,簡稱為「莫霍面」。另一明顯界面位於2885千米深處,是德國科學家古登堡於1914年發現的,簡稱為「古登堡面」。據此,科學家們認為,地球內部大致可分為三個組成物質和性質不同的同心圈層,最外面的一層稱為地殼,最中心部分稱為地核,中間一層稱為地幔。如果把地球內部結構做個形象的比喻,它就像一個雞蛋,地核就相當於蛋黃,地幔就相當於蛋白,地殼就相當於蛋殼。

二、地殼

地殼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體外殼,地殼的厚度是不均勻的,地殼平均厚度約17千米,大陸部分平均厚度約33千米,高山、平原地區(如青藏高原)地殼厚度可達60~70千米;海洋地殼較薄,平均厚度約6千米。地殼厚度的變化規律是:地球大范圍固體表面的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地殼的物質組成除了沉積岩外,基本上是花崗岩、玄武岩等。花崗岩的密度較小,分布在密度較大的玄武岩之上,而且大都分布在大陸地殼,特別厚的地方則形成山嶽。地殼上層為沉積岩和花崗岩層,主要由硅-鋁氧化物構成,因而也叫硅鋁層;下層為玄武岩或輝長岩類組成,主要由硅-鎂氧化物構成,稱為硅鎂層。海洋地殼幾乎或完全沒有花崗岩,一般在玄武岩的上面覆蓋著一層厚約0.4~0.8千米的沉積岩。地殼的溫度一般隨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平均深度每增加1千米,溫度就升高30℃。

三、地幔

地幔是介於地表和地核之間的中間層,厚度將近2900千米。主要由緻密的造岩物質構成,這是地球內部體積最大、質量最大的一層。它的物質組成具有過渡性。靠近地殼部分,主要是硅酸鹽類的物質;靠近地核部分,則同地核的組成物質比較接近,主要是鐵、鎳金屬氧化物。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兩層。下地幔頂界面距地表1000公里,密度為4.7克/立方厘米,上地幔頂界面距地表33公里,密度3.4克/立方厘米,因為它主要由橄欖岩組成,故也稱橄欖岩圈。一般認為上地幔頂部存在一個軟流層,是放射性物質集中的地方,由於放射性物質分裂的結果,整個地幔的溫度都很高,大致在1000℃到2000℃或3000℃之間,這樣高的溫度足可以使岩石熔化,可能是岩漿的發源地。

地球小知識內容2

1. 地球上只能看到月亮的一個面:人們發現從地球上看,月亮的景色是不會變化的。而且總是以一面對著地球,彷彿有意不讓人看到它的背面一樣。這是因為月球不僅繞地球轉動,它還可以進行自轉,而且它自轉一圈的時間與公轉一圈的時間剛好一樣,因此地球上的人永遠只會看到月球的一面。

2. 地球周圍的人造衛星巨多:我們知道地球除了月亮衛星還有很多人造的衛星,它們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的便利。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到2013年人類一共發射了6600顆人造衛星,其中3600顆還留在太空,有大約1000顆在有效運行。

3. 人類鑽過最深的洞:科拉超深鑽孔是蘇聯在1970年,在科拉半島所進行的一項科研工作形成的,也是迄今為止,人類進行鑽探的最深的一個鑽井,深處達到驚人的12262米。據說是因為在鑽井聽到了類似人類的哭嚎聲,科學家也不能解釋,才停止了鑽探。

4. 地球轉得非常快:在整個地球之中,不同的地方轉動的速度也不同,因為地球是一個球體,所以速度最快的應該就是在赤道上,其自轉速度可以達到每秒四百六十四米。那為什麼我們感覺不到呢?這因為地球自轉的速度是勻速,加上萬有引力的'作用,所以我們才感覺不到地球的自轉。

5. 地球以前是紫色:我們現在看見的地球是蔚藍的大海,五彩斑斕的大自然,燈火璀璨的城市。但是在遠古時期,植物吸收陽光後會變為紫色,所以以前的地球是紫色的。

6. 地球上最冷和最熱的地方:地球不同地方的氣候都有著差別,那地球上最冷和最熱的地方在哪裡呢?南極洲沃斯托克科學考察站是目前測得溫度最低的地方,為-89.2°С。利比亞的阿齊濟耶省是目前測得溫度最高的地方,為58°С。

地球小知識內容3

1、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是人類唯一的家園。住在地球上的人類又常稱呼地球為世界。

2、 地球亦作「地毬」。太陽系中接近太陽的第三顆行星,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略鼓,是個三軸橢球體。周圍有大氣層包圍著,表面是陸地和海洋,有人類,動植物和微生物。

3、 地球的礦物和生物等資源維持了全球的人口生存。地球上的人類分成了大約200個獨立的主權國家和地區,它們通過外交、旅遊、貿易和戰爭相互聯系。人類文明曾有過很多對於這顆行星的觀點,包括神創造人類、天圓地方、地球是宇宙中心等。

4、 西方人常稱地球為蓋亞,這個詞有【大地之母】的意思。

5、 地球是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包括人類。地球是目前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誕生於45、4億年前,而生命誕生於地球誕生以後,自此地球的生物圈改變了大氣層和其他環境,使得需要氧氣的生物得以誕生,也使得大氣層形成。大氣層與地球的磁場一起阻擋了來自宇宙的有害射線,保護了陸地上的生物。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它的地質歷史和軌道,使得地球上的生命能周期性地持續。地球預計將在15億年內繼續擁有生命,直到太陽不斷增加的亮度滅絕地球上的生物圈。

6、 地球會與外層空間的其他天體相互作用,包括太陽和月球。當前,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所需的時間是自轉的366、26倍,這段時間被叫做一恆星年,等於365、26太陽日。地球的地軸傾斜23、4°(與軌道平面的垂線傾斜23、4°),從而在星球表面產生了周期為1恆星年的季節變化。月球是唯一的天然衛星,誕生於45、3億年前的月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現象,穩定了地軸的傾角,並且減慢了地球的自轉。

7、 大約38到41億年前,後期重轟炸期的小行星撞擊極大地改變了表面環境。

8、 地球的表面被分成幾個堅硬的部分,或者叫板塊,它們以地質年代為周期在地球表面移動。地球表面大約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島嶼。液態水是所有已知的生命所必須的,但並不在所有其他星球表面存在。地球的內部仍然非常活躍,有一層很厚的地幔,一個液態外核和一個固態鐵的內核。

『捌』 科普小知識關於地球

1. 地球環境科普小知識
地球環境科普小知識 1.地球科普知識小作文200字三年級
科學

真科學能造福人類,偽科學會貽禍一方。我們學科學,是為了促進人類的進步,所以要抱有一顆善良的和諧的心,保持一份淡然的平和心態去面對科學,善待科學,用好科學。 最後,希望所有人都能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只要我們勤奮學習,永不言棄就會得到真科學。

一個個奇思妙想讓「不可能」變成了現實,這就是人類對科學知識的聰明利用。所有的科學家都是從小發明走想大發現的,科學的大門永遠向愛探索的孩子們敞開。同學們,你也試試,把不可能變成可能,讓我們的生活更精彩!

走進科學,科學界中有許多妙不可言的事情,觀察氣象,收集標本,科學實驗,科普活動,生活發現等都是探索科學的一種,人類因科學而進步,科學因人類而創新,人類離不開科學,科學也離不開人類。
2.關於地球的科普知識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赤道半徑為6378.2公里,其大小在太陽系的行星中排列第五位。地球有大氣層和磁場,表面的71%被水覆蓋,其餘部分是陸地,是一個藍色星球。

地球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也是目前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已有45億歲,有一顆天然衛星月球圍繞著地球以27.32天的周期旋轉,而地球自西向東旋轉,以近24小時的周期自轉並且以一年的周期繞太陽公轉。

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

(8)少兒地球科普小知識擴展閱讀:

在地球演化過程中,發生一些天文與地質事件,將事件的時間段叫做地質時期。

在各地質時期,在與地球相關的宇宙空間及太陽系和地球所發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殼運動、地層、岩石、構造、古生物、古地磁、冰川、古氣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記錄。在不同的地質時期,地質作用不同,特徵不同。

地球表面的氣溫受到太陽輻射的影響,全球地表平均氣溫約15℃左右。而在不見陽光的地下深處,溫度則主要受地熱的影響,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地球中心處的地核溫度更高達6000℃以上,比太陽光球表面溫度(5778K,5500°C)更高。

對於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態外,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組成,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地震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一個不連續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

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由於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態與現代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岩石圈是現代地球科學中研究得最多、最詳細、最徹底的固體地球部分。

由於洋底占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占海底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為4000~5000米,大量發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台地組成,對它們的研究,構成了與岩石圈構造和地球動力學有直接聯系的"全球構造學"理論。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地球
3.環保人人必知小知識
1、燒菜做飯少用煤爐,改用液化氣,炒菜時不要等油熱得冒煙時才放菜,盡量減少空氣污染。

2、家中的陽台上多種花草盆景,經常打掃房間,經常曬被,保持家庭環境空氣清新怡人。 3、減少噪音污染,盡量減低說話或錄音機播放時的音量。

4、正確處理廢棄物,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合理排放生活用水。 5、保護野生動植物,不吃野生動物,保護生態平衡。

6、奉勸家人、親友不吸煙,不隨意焚燒垃圾,維護家人身體健康,保持潔凈環境。 7、塑料瓶、廢紙等收集起來賣給收廢站,減少垃圾排放。

8、家中養的寵物要看管好,防止影響鄰居休息及糞便污染,維護和諧的生活社區和環境。 9、洗米水可澆花或洗菜、沖廁所。

10、將廢電池投入回收箱或收集送往回收站。 節約用電,保護資源,減少污染。

電是我們每一位小學生每天都會接觸到的,也是我們每天學習生活都離不開的,但是現在消耗驚人。所以用電時的一舉一動,都要從節約出發。

在我國,發電主要靠燃煤,而地球上的煤是有限的。按現在的耗用速度,全球的煤將在250年內消耗。

到那之後,我們將無任何煤留給我們的後代。 節約用電,就是節約煤,也更是直接為減少大氣污染做貢獻。

因為酸雨是因煤炭燃燒形成的,它能強烈的腐蝕建築物,並能使土壤和水質酸化,導致糧食減產,草木魚蝦死亡。據計算,我國僅西南,華南酸雨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就達140億萬元。

節約用電,能夠減緩地球變暖。由於煤炭燃燒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像一個罩子一樣阻隔地面的熱量向天空外散發,產生了溫室效應,如果地球溫度升高,會引起乾旱或洪水,還會使冰山融化。

如果地球上的冰山全部融化,海拔較低的國家和島嶼就會消失。 生活在今天的我們,是肯定要邁入下一個世紀的,他們很多都為全球日益變暖而脆弱。

德國192所學校的13.5萬兒童發誓要讓自己所居住的社區中造成溫室效應的有害氣體減少10%。他們換上節能燈,拒絕用空調,放棄用汽車,選用自行車。

經過7個月的努力,他們已達到了目標。 轉眼間,我們又進入了美麗的六月,這是植樹造林,綠化國家的大好時機,為了創造良好的綠色家園,保護好生態環境,我建議同學們: 熱愛大自然,愛護花草樹木,保護珍惜動物。

開展植樹護綠活動。 積極宣傳環保,把環保意識帶給千家萬戶 如今,通過各種媒體,每個人都越來越多地意識到環境和發展問題的存在。

許多人都聽說過熱帶雨林的消失、酸雨、臭氧層破壞、全球變暖、生物多樣性銳減、貧困、難民潮、食物危機等問題。但對許多人而言,這些事都發生在遙遠的地方,不會發生在本地的環境中。

可是,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問題有許多就發生在當地,甚至在校園里。學校的學生和教師都是資源的消費者。

同時,作為社區的成員和現在的或未來的公民,教師和學生同時又是社區發展的負責人,有責任對社區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如果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比作一條跑道的話,那麼在這條跑道之外是沒有觀眾的,所有的人都是運動員。

環境和發展問題不僅是 *** 的事,更是大家的事,個人的事,。 環保知識是二十一世紀人才的必備素質之一。

為了使師生深入地認識和理解環境問題的重要性,提高師生環境知識、意識、技能、態度、價值觀和行為等環境素養。根據國家環保局、國家教委、中央宣傳部下發的《關於環境教育行動綱要》及上級有關部門的指示和要求,結合學校實際,近幾年,開發區中學全面開展了創建綠色學校的活動。

把環保教育列入學校的一件大事常抓不懈,真正將對環境教育的認識融入到師生們的心中。 在創建綠色學校的活動中,學校始終重視對學生的環境保護教育工作,在學校、家庭中倡導綠色文明,落實環保行動。

在抓好普及的同時,更加註重內涵,堅持在德育、科技活動、團隊活動、社會實踐等各領域對學生灌輸環境意識和環境道德觀念。經過幾年的探索和實踐,取得了較好的成效,積累了一些值得推廣的經驗。

充分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條件,使學生切實掌握各科教材中有關環境保護的內容,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 注重「綠色」宣傳 目前,環境教育的當務之急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教育學生"學會做人",使他們具有"綠色頭腦"。

為使學生盡快具備「綠色」意識,學校積極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組織學生自覺參與有計劃的環境實踐活動,促使他們盡快實現環境意識和道德水平的提高。 首先,學校加大環保資金投入,圖書館、閱覽室每年都訂閱大量環境保護宣傳內容的圖書、報刊,學校的電教中心有專門的環境保護錄象資料,每個班的計算機里都裝有環境保護的資料軟體,利用課余時間定期組織學生觀看,使學生了解環境現狀、學習環保知識,從而用自己的行動保護環境。

另外,學校還設有專門的環保櫥窗,定期向學生們宣傳環保知識,配合學校的環保教育工作;校團委將黑板報作為宣傳環保的前沿陣地,經常組織各年級之間開展以環保知識為主題的板報評比,通過評比促使讓「綠色」走進班級;「校園之聲」廣播站開設了「你我他地球村」專欄,每當有關環境的活動日:如植樹節、愛鳥周、世界水日、地球日、環境日等來臨,就積極進行。
4.地球的科學小知識
1. 地球科學指一切研究地球的科學,主要包括地質學、地理學,以及其它衍生學科。

2. 各學科通常會以物理、地理、地質、氣象、數學、化學、生物的角度研究地球。它和人類的生活息息相關,人們手上所戴的黃金飾品和鑽石,都是來自地球的礦產資源;蓋房子所用的砂、石、水泥,其原料也是來自地球;所吃的魚蝦,大都取自海洋;氣溫的變化影響生活甚巨;天體的運行,也時時刻刻影響著我們。

3. 因此,地球科學是一門很基礎、很重要的學科。

4. 地球科學的范圍很廣,涵蓋地質學、海洋學、氣象學和天文學等領域。地質學在探討地球的歷史與各部分組成,包括其演化和各種礦學、岩石以及礦產的分布;海洋學在研究海水的運動、海水的物理與化學性質及海底地形;氣象學在分析大氣的組成、構造和運動;而有關地球起源、太陽系的形成和天體的運動變化,乃至宇宙的演化,均屬天文學的研究范圍。

5. 以隕石撞擊地球為例:高溫高壓撞擊地球的結果,勢必引起地形與地質的變化;飛揚在大氣中的粉塵微粒會遮蔽陽光,大氣和海水溫度因而降底。因此,看似簡單的天文事件,卻引起地質、氣象和海洋的變化,可見各領域關系密切、環環相扣。
5.地球科普知識50字左右
歷年地球日主題 1974年只有一個地球 1975年人類居住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士流失、土壤退化和濫伐森林 1978年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9年為了兒童和未來——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1年保護地下水和人類食物鏈;防治有毒化學品污染 1982年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10周年——提高環境意識 1983年管理和處置有害廢棄物;防治酸雨破壞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年沙漠化 1985年青年、人口、環境 1986年環境與和平 1987年環境與居住 1988年保護環境、持續發展、公眾參與 1989年警惕,全球變暖! 1990年兒童與環境 1991年氣候變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只有一個地球——一齊關心,共同分享 1993年貧窮與環境——擺脫惡性循環 1994年一個地球,一個家庭 1995年各國人民聯合起來,創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年我們的地球、居住地、家園 1997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們的海洋 1999年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來 2000年2000環境千年——行動起來吧! 2001年世間萬物,生命之網 2002年讓地球充滿生機 2003年善待地球,保護環境 2004年善待地球,科學發展 2005年善待地球--科學發展,構建和諧 2006年善待地球--珍惜資源,持續發展 2007年善待地球--從節約資源做起 2008年:「善待地球——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2009年:「綠色世紀」(Green Generation) 2010年:低碳經濟綠色發展。
6.地球環保知識
關於環保的資料

環保是現代生活中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基礎做起.

首先,要大量宣傳,提高人們的覺悟與認識,加強環保意識.

其次,要進行廢物回收利用,減少對森林樹木的砍伐.還要加強對白色污染的處理,少使用塑料製品.

最後,要對清潔方面作改進.使市容更整潔.

為了地球的明天,我們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要好好地保護環境.於此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實行垃圾分類袋裝化.這樣不僅能減少環衛工人的工作量,還能更好地起到廢物利用,減少污染,節約資源.

買菜時,少用塑料袋,盡量用竹籃子.

用筆盡量用可換芯的,減少圓珠筆外殼的浪費與垃圾量.

外出吃飯盡量不用一次性飯盒.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下)海浴室中的科學

從喝純水想起

時下,飲用水正成為一種潮流.盡管媒介不只一次地介紹過飲用水的種種弊端,但"飲用水"族仍然日益擴大.

飲用水不單單指純水,還包括礦泉水,蒸餾水甚至太空水等等. 而我們喝著長大的自來水則成了相對的"非飲用水". 我們並不排除目前飲用水風靡,炒作起了一定的作用, 但它反映了當前水體污染的嚴重已經到了難以下口的程度.

有報道說:"據報道979年對全國798座城鎮的調查, 全國日污水排放量為國為民258萬噸, 其中工業廢水佔用819,生活污水占據199. 1989年對全國代表大會854個城鎮進行調查,每天的排放量達365.3億噸.其中工業廢水達成協議5.5億噸. 這些廢水絕大部分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 污染了江河湖海.

此外, 更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擺在每個上海人面前.上海的母親河黃埔江,50年代中期(1958年)之前是一條水質清澈,魚蝦成群的河道,1962年水質開始受到污染, 1963年開始出現為期22天的黑臭期,1988年上升到場29天,佔全年約2/3, 水質不合格江段佔64.5km,佔全長113.5km的56.99%.

水污染的危害是不是不言而喻的.水體污染,水質惡化對人體健康和人類生活,生產都帶來了嚴重的危害.

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潔凈的人能給人們帶來蔥蘢花木,鳥語花香,恬靜舒適,美麗如畫的優美環境,給人們帶來寧靜,愉悅和和平.但是今天污染了的水給人們帶來的是痛苦,恐怖和災難.為了使生活更美好,讓秀麗的山水永駐人間,讓清水長流不斷,人們已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防止水污染的重要性.

播種綠色就是播種希望 垃圾過剩與環境問題 從喝純水想起 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垃圾的回收及資源化綜合利用浴室中的科學
7.愛護地球的科普知識
原發布者:libra1989libra

環保科普知識空氣污染指數空氣污染指數(AirPollutionIndex,簡稱API)就是將常規監測的幾種空氣污染物濃度簡化成為單一的概念性指數值形式,並分級表徵空氣污染程度和空氣質量狀況,適合於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氣質量狀況和變化趨勢。空氣污染指數是根據空氣環境質量標准和各項污染物的生態環境效應及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來確定污染指數的分級數值及相應的空氣污染物濃度限值,空氣質量周報所用的空氣污染指數的分級標準是:1、空氣污染指數(API)50點對應的污染物濃度為國家空氣質量日均值一級標准;2、API100點對應的污染濃度為國家空氣質量日均值二級標准;3、API200點對應的污染物濃度為國家空氣質量日均值三級標准;4、API更高值段的分級對應於各種污染物對對人體健康產生不同影響時的濃度限值。根據我國空氣污染的特點和污染防治重點,目前計入空氣污染指數的項目暫定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總懸浮顆粒物。空氣主要污染物簡介空氣中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粒子狀污染物、酸雨。1.二氧化硫(SO2)二氧化硫主要由燃煤及燃料油等含硫物質燃燒產生,其次是來自自然界,如火山爆發、森林起火等產生。二氧化硫對人體的結膜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強烈 *** 性,可損傷呼吸器管可致支氣管炎、肺炎,甚至肺水腫呼吸麻痹。短期接觸二氧化硫濃度為0.5毫克/立方米空氣的老年或慢性病人死亡率增高,濃度高於0.25毫克/立方米,可使呼吸道疾病患者病情惡化。長期接觸濃度為0.1毫克/立方米
8.關於地球的科普知識
地球(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里。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現有40~46億歲,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

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極半徑6356.752千米,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呈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橢圓球體。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

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

『玖』 關於地球的小知識

關於地球的小知識

關於地球的小知識,地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的家園,對於地球我們還有很多事情沒有搞明白,未知能夠激發我們的好奇心並不斷探索,這樣才能讓我們進步,下面分享關於地球的小知識。

關於地球的小知識1

1、地球上只能看到月亮的一個面:人們發現從地球上看,月亮的景色是不會變化的。而且總是以一面對著地球,彷彿有意不讓人看到它的背面一樣。這是因為月球不僅繞地球轉動,它還可以進行自轉,而且它自轉一圈的時間與公轉一圈的時間剛好一樣,因此地球上的人永遠只會看到月球的一面。

2、地球周圍的人造衛星巨多:我們知道地球除了月亮衛星還有很多人造的衛星,它們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的便利。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到2013年人類一共發射了6600顆人造衛星,其中3600顆還留在太空,有大約1000顆在有效運行。

3、人類鑽過最深的洞:科拉超深鑽孔是蘇聯在1970年,在科拉半島所進行的一項科研工作形成的,也是迄今為止,人類進行鑽探的最深的一個鑽井,深處達到驚人的12262米。據說是因為在鑽井聽到了類似人類的哭嚎聲,科學家也不能解釋,才停止了鑽探。

4、地球轉得非常快:在整個地球之中,不同的地方轉動的速度也不同,因為地球是一個球體,所以速度最快的應該就是在赤道上,其自轉速度可以達到每秒四百六十四米。那為什麼我們感覺不到呢?這因為地球自轉的速度是勻速,加上萬有引力的作用,所以我們才感覺不到地球的自轉。

5、地球以前是紫色:我們現在看見的地球是蔚藍的大海,五彩斑斕的`大自然,燈火璀璨的城市。但是在遠古時期,植物吸收陽光後會變為紫色,所以以前的地球是紫色的。

6、地球上最冷和最熱的地方:地球不同地方的氣候都有著差別,那地球上最冷和最熱的地方在哪裡呢?南極洲沃斯托克科學考察站是目前測得溫度最低的地方,為-89.2°С。利比亞的阿齊濟耶省是目前測得溫度最高的地方,為58°С。

關於地球的小知識2

地球是太陽系從內到外的第三顆行星,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赤道半徑為6378.2公里,其大小在太陽系的行星中排列第五位。地球有大氣層和磁場,表面的71%被水覆蓋,其餘部分是陸地,是一個藍色星球。

地球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也是目前人類所知宇宙中唯一存在生命的天體。地球已有45億歲,有一顆天然衛星月球圍繞著地球以27.32天的周期旋轉,而地球自西向東旋轉,以近24小時的周期自轉並且以一年的周期繞太陽公轉。

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

(9)少兒地球科普小知識擴展閱讀:

在地球演化過程中,發生一些天文與地質事件,將事件的時間段叫做地質時期。

在各地質時期,在與地球相關的宇宙空間及太陽系和地球所發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殼運動、地層、岩石、構造、古生物、古地磁、冰川、古氣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記錄。在不同的地質時期,地質作用不同,特徵不同。

地球表面的氣溫受到太陽輻射的影響,全球地表平均氣溫約15℃左右。而在不見陽光的地下深處,溫度則主要受地熱的影響,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地球中心處的地核溫度更高達6000℃以上,比太陽光球表面溫度(5778K,5500°C)更高。

對於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態外,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組成,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地震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一個不連續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

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由於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態與現代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岩石圈是現代地球科學中研究得最多、最詳細、最徹底的固體地球部分。

由於洋底占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占海底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為4000~5000米,大量發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台地組成,對它們的研究,構成了與岩石圈構造和地球動力學有直接聯系的"全球構造學"理論。

關於地球的小知識3

1、由於地球自轉的緣故,有些地方的重力比較小,像是加拿大的哈德森灣 (Hudson Bay)。

2、由於太陽光會被海洋反射,地球遠遠望去是最亮的一顆行星。

3、地球90%的火山在海底下。

4、俄羅斯的貝加爾湖 (Lake Baikal) 擁有地球上近1/5的淡水。

5、由於自轉力量的緣故,地球並不是一顆正圓形。

6、海洋中90%的垃圾是塑膠。

7、臭氧層不斷在消失,2012年甚至成為近10年最稀薄的一次。

8、地球最遠的照片是從59億公里遠處拍攝而成。這張照片被稱為「黯淡藍點」(The Pale Blue Dot)。

9、中國的空氣污展在外太空也看得見,澳洲大堡礁一樣看得到,但長城不行。

10、地球只需要23小時56分鍾4秒就可以自轉一圈。這被稱為「一個恆星日」。

11、有3萬8千個人造物體繞著地球飛行。

12、…其中2萬2千個超過10公尺大。

13、而且每天至少有一個會掉回地球上。

14、地球97%的水是鹽水。

15、剩下3%的淡水中,有70%在極地結成冰塊。

16、其餘的大部分在土壤中,或是人類難以汲取的深層地底中。

17、1公升鹹水中包含130億分之1克的黃金。

18、地球是太陽系中唯一有板塊運動的星球,透過板塊運動可讓「碳」被循環回收,如果少了這些,地球就會像金星一樣過熱。

19、99%的黃金在地球核心裡。

20、地心的溫度高達5千5網路,相當於太陽表面溫度。

21、每年有約有4000萬公噸重的沙塵被風從撒哈拉吹到亞馬遜。

22、南極洲的乾燥谷 (Dry Valleys) 是地球上最乾燥的地方,已經超過200萬年沒下雨了。

23、在19公里高處會出現「阿姆斯壯極限」(Armstrong Limit) 。由於周遭壓力過低,水的沸點會降至接近人類的體溫(攝氏37度),所以超過「阿姆斯壯極限」後就必須穿上太空衣。

24、每天有860萬個雷擊。

25、我們對宇宙比對海洋和地心清楚,其實,95%的海底世界仍屬未探索。

『拾』 地球的基本常識幼兒園

1. 地球的基本常識
地球的基本常識 1.關於地球的知識有哪些
地球是太陽系九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為第三顆。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

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的結合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地球自轉的速度是不均勻的。同時,由於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氣、海洋和地球內部物質的各種作用,使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的方向都要產生變化。地球自轉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橢球體,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約短21千米。

阿波羅飛船看到的地球 阿波羅飛船看到的地球 地球升起在月球的地平線上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層組成。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和大氣圈,還有磁層,形成了圍繞固態地球的外套。

地球作為一個行星,遠在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

地球基本數據

赤道半徑 6378140米

扁率因子 298.257

質量 5.976*1027克

平均密度 5.52克/厘米3

表面重力加速度(赤道) 978.0厘米/秒2

表面重力加速度(極地) 983.2厘米/秒2

自轉周期 23時56分4秒(平太陽時)

公轉軌道半長徑 149597870千米

公轉軌道偏心率 0.0167

公轉周期 1恆星年

黃赤交角 23度27分贊同556
2.地球的知識
地殼的厚度不同,海洋處較薄,大洲下較厚。

內核與地殼為實體;外核與地幔層為流體。不同的層由不連續斷面分割開,這由地震數據得到;其中最有名的有數地殼與上地幔間的莫霍面-不連續斷面了。

地球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我們所居住的只是整體的一個小部分(下列數值*10e24千克): 大氣 = 0.0000051 海洋 = 0.0014 地殼 = 0.026 地幔 = 4.043 外地核 = 1.835 內地核 = 0.09675 地核可能大多由鐵構成(或鎳/鐵),雖然也有可能是一些較輕的物質。地核中心的溫度可能高達7500k,比太陽表面還熱;下地幔可能由硅,鎂,氧和一些鐵,鈣,鋁構成;上地幔大多由橄欖石,輝石(鐵/鎂硅酸鹽),鈣,鋁構成。

這些都是通過地震技術獲得的資料(所謂地震技術是指在地表人工製造一個震源,如炸彈之類的,通過接受地下的回波來確知地下結構的方法);我們只能在岩漿中獲得上地幔的采樣,對於其它層則無能為力。地殼主要由石英(硅的氧化物)和類長石的其他硅酸鹽構成。

就整體看,地球的化學元素組成為: 34.6% 鐵 29.5% 氧 15.2% 硅 12.7% 鎂 2.4% 鎳 1.9% 硫 0.05% 鈦 地球是太陽系中密度最大的星體。 其他的類地行星可能也有相似的結構與物質組成,當然也有一些區別:月球至少有一個小內核;水星有一個超大內核(相對於它的直徑);火星與月球的地幔要厚得多;月球與水星可能沒有由不同化學元素構成的地殼;地球可能是唯一一顆有內核與外核的類地行星。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的有關行星內部構造的理論只是適用於地球。 不像其他類地行星,地球的地殼由幾個實體板塊構成,各自在熱地幔上漂浮。

理論上稱它為板塊說。它被描繪為具有兩個過程:擴大和縮小。

擴大發生在兩個板塊互相遠離,下面湧上來的岩漿形成新地殼時。縮小發生在兩個板塊相互碰撞,其中一個的邊緣部份伸入了另一個的下面,在熾熱的地幔中受熱而被破壞。

在板塊分界處有許多斷層(比如加利福尼亞的san andreas斷層),大洲板塊間也有碰撞(如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目前有八大板塊: ¤北美洲板塊 - 北美洲,西北大西洋及格陵蘭島 ¤南美洲板塊 - 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 ¤南極洲板塊 - 南極洲及沿海 ¤亞歐板塊 - 東北大西洋,歐洲及除印度外的亞洲 ¤非洲板塊 - 非洲,東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 ¤印度與澳洲板塊 - 印度,澳大利亞及大部分印度洋 ¤納斯卡板塊 - 東太平洋及毗連南美部分地區 ¤太平洋板塊 - 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亞南岸) 還有超過廿個小板塊,如 *** ,菲律賓板塊。

地震經常在這些板塊交界處發生。 地球的表面互范皋既薤煥鴿唯龔瀝十分年輕。

在5億年的短周期中(天文學標准),不斷重復著侵蝕與構造的過程,地球的大部分表面被一次又一次地形成和破壞,這樣一來,除去了大部分原始的地理痕跡(比如星體撞擊產生的火山口)。這樣一來,地球上早期歷史都被清除了。

地球至今已存在了45到46億年,但已知的最古老的石頭只有40億年,連超過30億年的石頭都屈指可數。最早的生物化石則小於39億年。

沒有任何確定的記錄表明生命真正開始的時刻。 71%的地球表面為水所覆蓋。

地球是行星中唯一一顆能在表面存在有液態水(雖然在土衛六的表面存在有液態乙烷與甲烷,木衛二的地下有液態水)。我們知道,液態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條件。

海洋的熱容量也是保持地球氣溫相對穩定的重要條件。液態水也造成了地表侵蝕及大洲氣候的多樣化,目前這是在太陽系中獨一無二的過程(很早以前,火星上也許也有這種情況)。

地球的大氣由77%的氮,21%氧,微量的氬、二氧化碳和水組成。地球初步形成時,大氣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幾乎都被組合成了碳酸鹽岩石,少部分溶入了海洋或給活著的植物消耗了。

現在板塊構造與生物活動維持著二氧化碳的循環。大氣中穩定存在的少量二氧化碳通過溫室效應對維持地表氣溫有極其深遠的重要性。

溫室效應使平均表面氣溫提高了35攝氏度(從凍人的-21℃升到了適人的14℃);沒有它海洋將會結冰,而生命將不可能存在。 豐富的氧氣的存在從化學觀點看是很值得注意的。

氧氣是很活潑的氣體,一般環境下易和其他物質快速結合。地球大氣中的氧的產生和維持由生物活動完成。

沒有生命就沒有充足的氧氣。 地球與月球的交互作用使地球的自轉每世紀減緩了2毫秒。

當前的調查顯示出大約在9億年前,一年有481天,每天18小時。 地球有一個由內核電流形成的適度的磁場區。

由於太陽風的交互作用,地球磁場和地球上層大氣引發了極光現象。這些因素的不定周期也引起了磁極在地表處相對地移動;北磁極現正在北加拿大。

地球的衛星 地球只有一個自然衛星--月球。 未知點 -我們有關地球的知識全部是由極不直接的證據逐步導出的。

我們如何才能得到更多的信息? -僅管太陽"常數"的有所增加,地表的平均溫度卻數十億年來非常穩定。最好的解釋這個的理由是:由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數量改變,控制溫室效應來完成。

但這到底是怎麼完成的?亥亞假設主張是由生物圈的活動維持了它。更多的有關金星與火星的詳情可能會提供某些線索。

-在形成像金星一樣大氣前我們能將多少二氧化碳釋。
3.關於地球的知識
地球(Earth)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按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排為第三顆,也是太陽系中直徑、質量和密度最大的類地行星,距離太陽1.5億公里。地球自西向東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現有40~46億歲,[1]它有一個天然衛星——月球,二者組成一個天體系統——地月系統。46億年以前起源於原始太陽星雲。

地球赤道半徑6378.137千米,極半徑6356.752千米,平均半徑約6371千米,赤道周長大約為40076千米,呈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的橢圓球體。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公里,其中71%為海洋,29%為陸地,在太空上看地球呈藍色。

地球內部有核、幔、殼結構,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氣圈以及磁場。地球是目前宇宙中已知存在生命的唯一的天體,是包括人類在內上百萬種生物的家園。
4.關於地球的小知識
地球是距太陽的第三顆行星,離太陽的距離大約是150000000公里.地球用365.256天繞行太陽一周,並用23.9345小時自轉一圈.它的直徑是12756公里,只比金星大了一百多公里.我們地球的大氣里78%是氮氣,21%是氧氣,餘下的1%是其他成份.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是15攝氏度,平均氣壓1.013帕.

地球形成自46億年前,大約在16億年前地球每晝夜只有9個小時,比現在自轉快的多,每年約有800多天;到了6億年前,每晝夜延長到了20個小時,年縮短到440天,地球正在逐漸放慢自轉速度,原因可能主要是月球的潮汐引力作用.一般認為,地球的形成起源於太陽星雲分化物.46億年來,地球從一個均質的球體演變成現在的"圈層"結構.地殼平均厚度17千米,地幔厚度約3473千米,佔地球體積的83.4%,地幔溫度為1000~3000攝氏度,地核厚度約3473千米,佔地球體積的16.3%,物質處於液體狀態,內核溫度高達6000攝氏度以上,與太陽表面溫度差不多.
5.關於地球的常識
水體類別 體積(萬立方公里) 占總量%

海洋 132000 9702

河流 0.125 0.0001

淡水河泊 12.5 0.009

鹹湖與內海 10.4 0.008

土壤水 6.7 0.005

淺層地下水 4.17 0.31

深層地下水 4.17 0.31

冰冠與冰川 2920 2.15

大氣水 1.3 0.001

生物體內水 0.6 0.0005

總量約 136000 100

水資源情況

地球上水的總量約為14億立方公里,其中淡水只佔總水量的2.53%,且主要分布在南北兩極的冰雪中。目前人類可以直接利用的只有地下淡水平線、湖泊淡水和河床水,三者總和約佔地球總水量的0.77%,除去不能開採的深層地下水,人類實際能夠利用的水只佔地球上總水量的0.2%左右。 我國水資源總量約為28124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約8700億立方米。水資源人約2700立方米,是世界人均佔有量的25%,居世界第88位。我國的淡水佔全球的8%,人均佔有量是世界人均佔有是的30%。 我國水的時空分布極不合理,如占國土面積過半,佔全國耕地面積64%的長江以北只佔全國18%的水資源,尤其是華北,人均還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的1/6。

水的重要作用

人與水 冥冥蒼穹,茫茫大地,曾幾何時,地球上有了水,於是便開始有了生命,有了人這種生靈,靠了它,生命才得以連續,人類才得以繁衍生息;現代科學證明,人的體重的60%多是水,血液的90%也是水,每人每天至少要有2000毫升的水才能維持生命,人斷水7-10天,就將出現死亡,失水15-20%就產生脫水症狀,人,自從誕生那天起,便與它結了不解之緣。水在人體內所起的作用可歸納為如下幾點:

水能溶解各種各樣的電解質,被溶解了的電解質以離子態離解,使生命中的生物化學反應得以正常進行 。

水是一部分有機物質的溶劑,對人體內的生物反應十分有利。

水的表面能力大,存在於人體各個組織、器官、肌肉毛細管與組織液中以及細胞與細胞之間的微小間隙之內向全身供給營養物質向血液提供溶解氧,排泄物又藉助於水才能運輸,作為尿和汗液等排出體外,如果沒有水,排泄物將在人體內積累,以致產生中毒現象。

人體除由傳導、幅射將熱量散發外,還通過發汗等產生的氣化熱,把體內多餘的熱散出去,以防體溫上升。

人體內水平衡情況表

收入(毫升) 支出(毫升)飲用水1200 尿1200食物水分600 從皮膚肺部700體內水200 糞便100合計2000 合計2000

說明:體內水,就是進入體內的食物由於加氧反應,在發生熱的同時產生的,成年人:男子體重每一公斤,每天大約需要補充30毫升水,女子體重每1公斤,每天大約需要補充25毫升水,這里都是指每天所必須補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