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知識 » 二年級數學小知識
擴展閱讀
動漫迷意味著什麼 2024-05-17 03:23:51
怎麼對待婚外情經典語錄 2024-05-17 03:23:05

二年級數學小知識

發布時間: 2022-02-26 05:00:47

Ⅰ 二年級數學小知識

菲爾茲及菲爾茲獎簡介菲爾茲(John Charles Fields)是加拿大數學家,教育家,1863年5月14日生於安大略省哈密爾頓。

菲爾茲1880年進入多倫多大學攻讀數學,1884年轉到美國約翰斯。霍普金大學,1887年獲博士學位,兩年後任美國阿勒格尼大學教授。1892年他遠赴歐洲,游學巴黎,柏林等地整整10年,1902年回國後任教於多倫多大學.自1907年起先後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員,英國皇家學會會員和蘇聯科學院等許多科學團體的成員.

菲爾茲主要研究代數函數論,曾於1906年證明了黎曼—羅赫定理.而他最主要的成就體現在對數學事業的遠見卓識及其組織才能和勤懇工作上.他強烈地倡導數學發展應該是國際性的;他第一個在加拿大推進研究生教育;他全力主持籌備了1924年在多倫多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這是第一次在歐洲之外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對促進北美洲數學水平的提高產生了深遠影響.

當菲爾茲得知1924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的經費有結余時,就萌生了以此作為基金設立一項國際性數學獎的想法,為此他積極奔走於歐美各國謀求支持.他打算1932年在蘇黎世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正式提出這一建議,但未及大會開幕他就於1932年8月9日逝世.菲爾茲逝世後,多倫多大學數學系把菲爾茲的建議和一大筆經費(其中包括1924年國際數學家大會的節余和菲爾茲的個人遺產)提交給了在蘇黎世召開的國際數學家大會,大會立即接受了這一建議.按照菲爾茲原本的意見,這項獎金應」盡可能不帶個人偏見並具有真正國際性的特點」.參加國際數學家大會的數學家們為了贊許和緬懷菲爾茲的遠見卓識,組織才能和他為促進國際數學交流所表現出的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一致決定將該獎命名為菲爾茲獎.

菲爾茲獎包括一枚金質獎章和1500美元獎金.獎章的正面是被譽為」數學之神」的阿基米德的浮雕頭像.就獎金數目來說,菲爾茲獎與諾貝爾獎相比實在是微不足道,但其權威性,國際性以及所享有的聲譽卻一點也不亞於諾貝爾獎.其中原因有三:第一,它的評委會是由國際數學聯合會執委會聘任的權威數學家組成的;第二,它1936年首次在國際數學家大會上隆重頒發,且每次的獲獎者僅有2~4名,獲獎機會比諾貝爾獎還要少;第三,也是最根本的一條,是由於菲爾茲獎得主的成就和貢獻在數學界均堪稱一流,從而為其贏得了「數學中的諾貝爾獎」之美譽。

菲爾茲獎的一個最大特點是獎勵年輕人。此獎只授予40歲以下的數學家(這一點在開始時似乎只是個不成文的規定,後來則正式作出了明文規定),即授予那些能對未來數學發展起重大作用的人。

菲爾茲獎的頒獎儀式,都是在每四年召開一次的國際數學家大會開幕式上隆重舉行的。先由執委會主席(即評委會主席)宣布獲獎名單。接著由東道國重要人物(如國家元首,政府首腦、科學院院長等)或評委會主席或德高望重的數學家為獲獎者頒發獎章和獎金。最後由一些權威數學家來簡要評介獲獎者的主要數學成就。在1936年、1950年和1954年的國際數學家大會上,只由一位著名數學家來介紹該年度獲獎者們的成就。自1958年開始,改成每位獲獎者分別由一位相關領域的著名專家來評介,其內容主要是獲獎者的研究成果,很少涉及生平簡歷等。

菲爾茲獎從1936年開始頒發,到1998年共有43位數學家有幸榮獲了菲爾茲獎(其中一人獲特別貢獻獎)。他們都是數學天空中升起的燦爛明星,是數學界的

Ⅱ 二年級數學小知識除法的初部認識50字左右

今天,爺爺去買了一箱啤酒來,准備招待客人。晚上,客人們來了,爸爸媽媽端出瓜子、花生、橘子,他們坐在一起有說有笑的。開飯了,我們大家圍著桌子坐了下來。大人們有的喝啤酒,有的喝老酒,小孩子都喝飲料。大家吃得津津有味。吃完飯,客人們走了,我發現爺爺買的那箱啤酒是這樣裝的,每排6瓶,共4排。我用口訣「四六二十四」很快就算出整箱啤酒原來共24瓶,現在箱子里還有18瓶,那客人們總共喝了6瓶啤酒。我把空瓶數了數,果然是6個。

Ⅲ 有關數學的小知識

對於那些成績較差的小學生來說,學習小學數學都有很大的難度,其實小學數學屬於基礎類的知識比較多,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在小學,是一個需要養成良好習慣的時期,注重培養孩子的習慣和學習能力是重要的一方面,那小學數學有哪些技巧?

由此可見小學數學的技巧就是多做練習題,掌握基本知識.另外就是心態,不能見考試就膽怯,調整心態很重要.所以大家可以遵循這些技巧,來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進入到數學的海洋中去.

Ⅳ 小學二年級的數學主要有哪些知識點

小學打的就是基礎,加減乘除這些在我們原來看著就跟世界難題一樣的問題,現在也是可以‘’張口就來‘’,剛剛過完了懵懂的一年級,迎來的二年級主要也是基礎知識,並不會有很大的跨度和難度,接下來,咱們就一起來看看小學二年級的數學知識點吧!小朋友們可以酌情復習或者預習哦!

可能還會涉及觀察一些簡單的圖形,這個章節一般孩子們還是比較感興趣的,課本上花花綠綠的幾何圖形能夠很好的折射出來要學習的圖形,亦或是軸對稱圖形,鏡面對稱圖形,都能有很好的理解,孩子們能夠快樂的學習,不管是哪個階段的學習,都要幫助孩子們有興趣的去探索知識的海洋。

Ⅳ 小學二年級,手抄報,數學小知識

在古代,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以常需要量物體的長短、田塊的大小,需要知道物品的輕重等,這就逐漸有了長度、面積、重(質)量等量的概念。 測量長度時,開始人們用身體的某一部分,如一度、一步來測量。後來發明了一些簡單的工具,統一了測量的標准。現在又有了各種各樣的尺,測量更方便了。 2.我們知道阿拉伯數字1、2、3、4、5、6、7、8、9原是印度人發明的,13世紀後期傳入中國,人們誤認為0也是印度人發明的。其實印度起先發明時沒有「0」,他們把「204」,寫成「2 4」,中間空著,把2004,寫成「2 4」,怎麼區別中間有幾個零呢?為了避免看不清,就用點「·」來表示,204寫成「2·4」,那不和小數混淆了?直到公元876年才把「0」確定下來。 我國卻在1240年前就已創造了「0」,我國的零,當時是「○」,它是根據寫字時缺字用「□」來表示缺字,「0」表示這個數沒有,或這個數位上沒有,用「○」表示,隨著人們長期不斷地記數,慢慢發展演變,最後確定為今天的「0」。因此以「0」作為零是我國古代數學家的一項傑出貢獻。 3.及是世界上文化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它位於尼羅河兩岸。大約公元前3200年,經過近800年的斗爭,埃及全境實現了統一。由於尼羅河定期泛濫,人們為了丈量河水泛濫後的土地,由此產生了埃及古老的數學。現在我們對古埃及數學的認識,主要源於兩部用象形文字寫成的書。一本是倫敦本,一本是莫斯科本。倫敦本是在古埃及都城的廢墟中發現的,1858年被英國人萊因特所購得,因此又叫萊因特紙草書。紙草是盛產在尼羅河三角洲的一種水生植物,形狀象蘆葦,當時人們把它的莖逐層撕成薄片,就可以寫字。這本書長550厘米,寬33厘米,是埃及僧人阿默士所著,成書年代約在公元前1700年,距現在約有3700多年。書名為《闡明對象中一切黑暗的、秘密事物的指南》,全書共分三章:一是算術,二是幾何,三是雜題;共有題目85個,大概是當時的一種實用計算手冊。莫斯科本是俄羅斯收藏者在1893年獲得的,1912年轉為莫斯科博物館所有。它的成書年代大約是公元前1850年。書中記載了25個問題,可惜缺少卷首,不知書名。在這兩部紙草書中,不但有一元一次方程的計算,還有當時埃及分數的演算法。在應用題中,涉及糧食、酒類、動物飼養及穀物的貯藏等問題。特別是有一些算題出得非常精彩。這說明,在距今4000年前,人們就已經應用數學來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了。 4.中國人從古到今都重視「3」的哲學價值。以「3」論人,有三皇、三蘇;以「3」論文,有「三部曲」、「三言」;以「3」論花木,有園林三寶——樹中銀杏、花中牡丹、草中蘭。人們還以「3」論學習。如宋代哲學家朱熹認為讀書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外國人也極其重視「3」。早在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就把「3」稱為完美的數字,因為它體現了「開始、中期和終結」,具備神性。在古希臘、羅馬神話中,世界由三位大神——主神朱庇特,海神尼普頓,冥神普路托掌管。朱庇特手中拿的是三叉閃電,尼普頓手持三叉戟,普路托手牽一條三頭狗。希臘神話中傳說的女神也有三位:命運女神、復仇女神和美惠女神。 古代的西方人認為,世界由三者合成——大地、海洋、天空;自然界有三項內容——動物、植物、礦物;人的身體具有三重性——肉體、心靈、精神;人類需要三種知識——理論、實用、鑒別;智慧包括三個方面——思慮周密、語言得當、行為公正。 在近代、現代,人們的許多說法仍然離不開「3」。法國大文學家雨果說:人的智慧掌握著三把鑰匙:一把啟開數學,一把啟開字母,一把啟開音符。這就是說,聰明的人要學好數學、語言和音樂。著名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總結成功的三條經驗是:艱苦的工作、正確的方法和少說空話。 5. 數學小網路:(一)你知道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四捨五入法進行計算的國家。大約二千年前,人們就已經使用四捨五入法進行計算了。(二)在世界四大洋中,太平洋的平均水深約是大西洋的3倍,太平洋的平均水深比大西洋多400米,印度洋的平均水深比太平洋少103米。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的平均水深各是多少米?(三)小東同學是名小網民,他每天都要到互聯網上去看一看。昨天,他在網上看到了這樣一條信息:中國平均每秒向大海排放污水約316噸,美國是中國的2倍,俄羅斯是中國的3倍,其他沿海國家向大海排放污水的問題是中國的29倍。 6.「數學」名稱的由來古希臘人在數學中引進了名稱,概念和自我思考,他們很早就開始猜測數學是如何產生的。雖然他們的猜測僅是匆匆記下,但他們幾乎先佔有了猜想這一思考領域。古希臘人隨意記下的東西在19世紀變成了大堆文章,而在20世紀卻變成了令人討厭的陳辭濫調。在現存的資料中,希羅多德(Herodotus,公元前484--425年)是第一個開始猜想的人。他只談論了幾何學,他對一般的數學概念也許不熟悉,但對土地測量的准確意思很敏感。作為一個人類學家和一個社會歷史學家,希羅多德指出,古希臘的幾何來自古埃及,在古埃及,由於一年一度的洪水淹沒土地,為了租稅的目的,人們經常需要重新丈量土地;他還說:希臘人從巴比倫人那裡學會了日晷儀的使用,以及將一天分成12個時辰。希羅多德的這一發現,受到了肯定和贊揚

Ⅵ 總結一下一二年級數學學了哪些方面的知識

(二)兩數比較大小的方法:數射線(千)讀寫千以內的數

.
拓展題:十位上可以填幾?
3

2


345
(三)位值圖上:掌握個位、十位和百位各自的位值。

一個數從右往左依次是(個)位、(十)位、(百)位、(千)位。右起第
二位是
(十)
位,
千位是右起第
(四)
位,
十位右邊是
(個)
位,
十位左邊是
(百)
位;

最大的一位數是(
9
),最小的一位數是(
1
),最大的兩位數是(
99
),
最小的兩位數是(
10
),最大的三位數是(
999
),最小的三位數是(
100
),最
大的四位數是(
9999
),最小的四位數是(
1000
)。

三.三位數的加減法

要點:它是按照口算、估算、筆算的順序安排的,具體內容有:正確口算整
十、整百數的加減;進行加減法的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三位數的加法,三
位數的減法,結合有關的計算還要掌握探索規律與解決問題。

Ⅶ 小學二年級數學知識點是什麼

小學二年級數學知識點是:

1、常用的長度單位:米、厘米。

2、測量較短物體通常用厘米作單位,測量較長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

3、測量時:把尺的「0」刻度對准物體的左端,再看紙條的右端對這幾,對著幾就是幾厘米。

4、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

5、線段的特點:線段是直的;線段有兩個端點;線段可以測量出長度。

6、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它的兩條邊是射線不是線段。射線就是只有一個端點,不能測量出長度。

7、角的畫法:從一個點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畫兩條邊,就畫成一個角。用三角板可以畫出直角。

8、三角板上的3個角中,有1個是直角。正方形、長方形都有4個直角。

9、要知道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

10、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只和兩條邊張開的寬度有關。直角比直角大或大於直角的角比直角小或小於直角的角。

11、用豎式計算兩位數加法時:相同數位對齊,加號寫在高位下行之前。從個位加起。如果個位滿10,向十位進1。用豎式計算兩位數減法時:相同數位對齊,減號寫在高位下行之前。從個位減起。③、如果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1,個位作10再減,計算時十位要記得減去退掉的1。

12、估算:把一個接近整十整百的數看作整十整百來計算。方法:個位小於5的少看,個位等於或大於5的多看,看成最為接近的整十或整百數。如:49+42≈90 28+45+24≈100 5040 305020註:當問題里出現「大約」兩個字時,就需要估算。

Ⅷ 數學趣味小知識

抽屜原理的應用

1947年,匈牙利數學家把這一原理引進到中學生數學競賽中,當年匈牙利全國數學競賽有一道這樣的試題:「證明在任何六個人中,一定可以找到三個互相認識的人,或者三個互不認識的人。」

這個問題乍看起來,似乎令人匪夷所思。但如果你懂得抽屜原理,要證明這個問題是十分簡單的。我們用A、B、C、D、E、F代表六個人,從中隨便找一個,例如A吧,把其餘五個人放到「與A認識」和「與A不認識」兩個「抽屜」里去,根據抽屜原理,至少有一個抽屜里有三個人。不妨假定在「與A認識」的抽屜里有三個人,他們是B、C、D。如果B、C、D三人互不認識,那麼我們就找到了三個互不認識的人;如果B、C、D三人中有兩個互相認識,例如B與C認識,那麼,A、B、C就是三個互相認識的人。不管哪種情況,本題的結論都是成立的。

由於這個試題的形式新穎,解法巧妙,很快就在全世界廣泛流傳,使不少人知道了這一原理。其實,抽屜原理不僅在數學中有用,在現實生活中也到處在起作用,如招生錄取、就業安排、資源分配、職稱評定等等,都不難看到抽屜原理的作用。

兔同籠
你以前聽說過「雞兔同籠」問題嗎?這個問題,是我國古代著名趣題之一。大約在1500年前,《孫子算經》中就記載了這個有趣的問題。書中是這樣敘述的:「今有雞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雞兔各幾何?這四句話的意思是:有若干只雞兔同在一個籠子里,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隻腳。求籠中各有幾只雞和兔?

你會解答這個問題嗎?你想知道《孫子算經》中是如何解答這個問題的嗎?

解答思路是這樣的:假如砍去每隻雞、每隻兔一半的腳,則每隻雞就變成了「獨角雞」,每隻兔就變成了「雙腳兔」。這樣,(1)雞和兔的腳的總數就由94隻變成了47隻;(2)如果籠子里有一隻兔子,則腳的總數就比頭的總數多1。因此,腳的總只數47與總頭數35的差,就是兔子的只數,即47-35=12(只)。顯然,雞的只數就是35-12=23(只)了。

這一思路新穎而奇特,其「砍足法」也令古今中外數學家贊嘆不已。這種思維方法叫化歸法。化歸法就是在解決問題時,先不對問題採取直接的分析,而是將題中的條件或問題進行變形,使之轉化,直到最終把它歸成某個已經解決的問題。

普喬柯趣題
普喬柯是原蘇聯著名的數學家。1951年寫成《小學數學教學法》一書。這本書中有下面一道有趣的題。

商店裡三天共賣出1026米布。第二天賣出的是第一天的2倍;第三天賣出的是第二天的3倍。求三天各賣出多少米布?

這道題可以這樣想:把第一天賣出布的米數看作1份。就可以畫出下面的線段圖:

第一天為1份;第二天為第一天的2倍;第三天為第二天的3倍,也就是第一天的2×3倍。

列綜合算式可求出第一天賣布的米數:

1026÷(l+2+6)=1026÷9=114(米)

而 114×2=228(米)

228×3=684(米)

所以三天賣的布分別是:114米、228米、684米。

請你接這種方法做一道題。

有四人捐款救災。乙捐款為甲的2倍,丙捐款為乙的3倍,丁捐款為丙的4倍。他們共捐款132元。求四人各捐款多少元?

鬼谷算
我國漢代有位大將,名叫韓信。他每次集合部隊,只要求部下先後按l~3、1~5、1~7報數,然後再報告一下各隊每次報數的余數,他就知道到了多少人。他的這種巧妙演算法,人們稱為鬼谷算,也叫隔牆算,或稱為韓信點兵,外國人還稱它為「中國剩餘定理」。到了明代,數學家程大位用詩歌概括了這一演算法,他寫道: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樹梅花廿一枝,

七子團圓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

這首詩的意思是:用3除所得的余數乘上70,加上用5除所得余數乘以21,再加上用7除所得的余數乘上15,結果大於105就減去105的倍數,這樣就知道所求的數了。

比如,一籃雞蛋,三個三個地數餘1,五個五個地數餘2,七個七個地數餘3,籃子里有雞蛋一定是52個。算式是:

1×70+2×21+3×15=157

157-105=52(個)

請你根據這一演算法計算下面的題目。

新華小學訂了若干張《中國少年報》,如果三張三張地數,余數為1張;五張五張地數,余數為2張;七張七張地數,余數為2張。新華小學訂了多少張《中國少年報》呢?

是要這些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