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簡述鄉射禮反應了什麼的教育意義
擴展閱讀
畫畫有基礎的需要學多久 2024-04-27 19:56:46
動漫多少mb比較好 2024-04-27 19:33:49

簡述鄉射禮反應了什麼的教育意義

發布時間: 2024-03-28 16:19:06

⑴ 西周的教育

一、西周的「學在官府」
「學在官府」 是西周教育制度的主要特徵。主要體現學術和教育為官方所把持,國家有文字記錄的法制規章、典籍文獻以及祭祀典禮用的禮器全都掌握在官府,普通百姓根本無緣接觸到。民間無學術,也就無學校教育可言,只有廣義上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教育,而此類教育通常都是融合在生產和生活中進行的。西周的政治體制是領主貴族制度,諸侯、大夫都有自己的世襲領地,政府的官職也多是世襲的,史稱「世卿世祿」。在這種體制下,培養統治階級治國人才的學校教育,其對象必然以貴族子弟為主,即所謂「國子」,他們的教育自然由官方來安排。
學在官府具體表現為官師不分和政教合一。官吏既負行政職責,也有教學的任務。比如西周時國學的主持者稱大司樂,負責祭祀和國家典禮,是國家最高禮樂官,同時兼管國學教育事務。國學既是施教的場所,又是國家舉行重大禮儀活動的地方,如祭祀、鄉射、獻俘等活動都在國學進行。各級鄉學也是地方舉行鄉飲酒禮、鄉射禮、士人議政、養老尊賢活動的場所。政事活動本身也就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學生在參與政事的過程中接受各種教育。
在「學在官府」體制下,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較為完善的學校教育體制以及以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為主體的教育內容。
二、西周學校教育制度與教育內容
西周學校已有較完備的制度,從設置上看,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國學,一類是鄉學。西周學校系統可參見下表:
西周學校以「六藝」為基本教育內容。所謂「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又有「大藝」、「小藝」之分,禮、樂、射、御作為大藝,是大學的課程,書、數作為小藝,主要是小學的課程。可見西周國學的教育內容是相當豐富的,而以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為基本內容。「六藝」教育傳統對後世封建社會的教育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三、官學的衰弱與私學的興起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社會大動盪、大變革的時期。「學在官府」的教育走向衰落,而適應新形勢需要的新教育形式——私學開始興起。
造成官學衰廢的原因,首先是因為天下動亂。
官學衰廢更為重要的原因是舊有的教育失去了價值。
官學教育的衰廢,反映了「學在官府」的舊教育體制已經不適應新的時代要求。
私學產生的原因、一是學術的擴散與下移、二是新興的「士」階層的出現
私學的興起在中國教育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首先,它沖破了西周以來「學在官府」、學校教育為官府壟斷的局面,擴大了教育對象。孔子首倡「有教無類」,並在私學中付諸實踐,教育對象由少數貴族擴大到平民,為學術的廣泛傳播開辟了廣闊的途徑。
其次,私學是專門的教育場所,這就打破了政教合一、官師合一的舊官學教育體制,使教育成為一種獨立的活動。私學的教師以具有知識技能的賢士為師,開始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職業。教師可以自由講學,學生也可以自由擇師,私學當時已有競爭出現,相傳連孔子的私學也曾經歷「三盈三虛」。
其三,私學使教育內容與教育方式得到新的發展。在教育內容上,突破了西周的「六藝」范圍,各家各派可以自由傳授自己的政治、道德觀點和新的知識、技能。在教育方式上,私學可以沒有固定的教育場所,而以教師為中心,以學生主動求學為動力基礎,辦學具有相當大的靈活性。
其四,私學的發展積累了豐富的教育經驗,促進了先秦教育理論的發展。私學不僅造就了一大批卓有建樹的教育思想家,如孔子、墨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商鞅、韓非等,而且還出現了如《論語》、《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商君書》、《韓非子》等記載了大量教育思想的典籍以及《大學》、《學記》等專門論述教育問題的著作,奠定了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基礎。
總之,私學的產生和發展,是歷史發展的必然,是教育制度上一次歷史性的大變革。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私學依靠自由辦學、自由就學、自由講學、自由競爭來發展教育事業,不僅符合歷史潮流,也開辟了中國教育史的新紀元。
四、養士與稷下學宮
在激烈競爭的形勢下,實力和謀略是致勝的根本,而人才又是增強實力和採取正確策略的關鍵。當時各國有眼光的統治者都大開招賢納士之門。早期的齊桓公用管仲,秦穆公用百里奚,乃至後來的商鞅、孫臏、吳起、蘇秦、張儀,都是由「士」出身的顯赫一時的權臣。
養士之風促進了春秋戰國時期私學的進一步繁榮。養士的公室或私門,都像是一所私學或一些私學的集合體,而影響巨大的當屬齊國的稷下學宮。
稷下學宮建於戰國時齊國的都城臨淄的稷門之下,它是齊國統治者設立的國家養士機構,憑借國家的財力、物力養士,綿延達一個半世紀之久,幾乎集中了當時各家各派的學者。稷下學宮雖系齊國官辦,但它實際上又是許多私學的集合體。
其特色主要有:
其一,「不治而議論」,即士人並不擔任具體的官職,一般不承擔行政事務,以備統治者咨詢,日常則從事自己的學術研究和講學活動。因此,稷下學宮實際上起到的是「智囊團」的作用。
其二,自由辯論。稷下學宮採取的是學術自由、兼容並包的政策,各家學派在稷下學宮都占據了一定地位,他們要使自己的學說得到公認,不得不通過公開的辯論,以理服人,這就活躍了思想,繁榮了學術。在學宮所召開的「期會」中,不僅全校教師和四方游士可自由參加,學生也可參加駁難辯論,這種在學術上師生之間的民主平等,有助於擴大眼界,也有利於人才的成長,並對解放和活躍學生思想起了極大的作用。
其三,學無常師。稷下學宮的教學方式十分特殊,在教學中,學生們可以自由聽講,實行游學自由的方針。當時前來稷下學宮的,既有個別游學,也有集團游學的情況。可以隨時請求加入,也隨時可以告退,不受任何限制。學生來到稷下學宮後,則不限於跟一個先生,其它先生講學也可以聽講請教,這種靈活的教學制度,使學生有機會接觸各種學說,打破了學術流派的局限,各家各派在稷下學宮相互批評,又相互吸收,促進了學術發展。
其四,在學生管理上,稷下學宮制定了歷史上第一個學生守則——《弟子職》,全文載於《管子》,從尊敬師長到敬德修業,從飲食起居到衣著儀表,從課堂授課到課後復習均有嚴格規定。從《弟子職》可以看出稷下學宮對學生管理的總體特點,體現了教學的目的性、計劃性和組織性。這一學則流傳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