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教育發展不平衡會有什麼表現
擴展閱讀
歌詞一路是什麼歌 2024-04-19 21:43:54
家庭教育名言名語有哪些 2024-04-19 21:35:03

教育發展不平衡會有什麼表現

發布時間: 2023-05-30 08:29:00

1. 闡述政治、經濟和教育的不平衡性體現在哪些方面

很多地方都開始重視教育的發展,也會採取一些措施來控制教育的均衡。闡述政治經濟和教育的不平衡性,也主要體現在教育資金,沒有到一定的位置上。沒有教育資金就沒有辦法去控制師資的力量,找不到好的老師就沒有辦法使學生受到好的教育。像一些貧困地方的經濟發展如果跟不上的話,那麼自然而然教育的發展也是得不到提升的。

2. 《人民日報》:創造更為公平的受教育機會,教育不平等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教育不平等體現在教育資源分配不均以及城鄉地區教育水平差距變大等方面。

教育這一話題一直以來都是非常受到老百姓重視的話題,任何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從小能夠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因為讓自己孩子享受到最好的教育就可以讓孩子有機會接觸更大的世界以及擁有更多的發展機會以及潛力。然而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機會接受到最好的教育,這一方面受制於家庭條件因素,更多的因素還是由於教育水平不平均所導致的原因。

一、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影響到了學生的正常發展。

在國內同一地區的兩所不同學校都會出現嚴重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如果教育資源的過於集中在一家學校的話,那麼另一家學校就會出現教育水平嚴重的落後。而教育資源過於集中的學校就會出現只招優等生的問題。因此這就會造成同一地區出現學校的水平以及硬體資源,甚至是名氣的嚴重不對等。而這種嚴重的不對等對於學生的發展會造成極大的傷害以及影響。

平衡全國各地教育不平等這件事情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並不能夠在短期內達到任何的效果以及突破。不過盡量避免教育不平等或者是教育資源過度集中的現象中路線絕對有利於教育的平等性。維護教育的平等性也能夠讓更多的貧困家庭享受到教育帶來的改變。

3. 現在我國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現象有哪些

縱觀我國1980年以來十幾年間教育的發展,我們不無憂慮地看到,我國教育發展存在著嚴重不均衡,並且 這種不均衡程度在加重。本文將從經濟學角度,特別是從經濟定量角度對我國教育發展的嚴重不均衡性作些分 析解剖。
一、學生分布嚴重不均衡
1.高等學校的在校生數量相對於中等學校增長速度過快。1980~1995年,高校在校學生人數由114.4萬人增 長到290.6萬,總增長速度達154%;中等學校在校學生人數由5677.8萬人增長到6191.5萬人,僅增長9%,其中普 通中學不僅沒有增長,反而有所下降(人口因素引起),由5508.1萬人下降到5371萬人。高考錄取率已達40%。 作為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應重在質量,追求數量的過快增長一則擠佔中小學教育經費,二則造成大學生供給 過剩,三則大材小用浪費人力資源。
2.研究生在校人數相對於高校大學生在校人數增長速度過快。1980~1995年,高校大學生在校人數增長15 4%,而研究生在校人數卻增長了6倍以上(即使扣除在職人員考研,結論也依然成立)。作為發展中國家,本來 大學生就已經相對偏多(只能表現為大材小用,技工技師缺乏),而研究生則更加相對偏多(表現為研究生干 的是大學生可以乾的工作,甚至是中專生可以做的工作)。
3.低成本低投入的學校在校學生人數不僅沒有增長,甚至還有下降。比如同是高等學校,培養一個大學生 的成本,廣播電視大學要大大低於普通高校。但是1980~1995年,廣播電視大學的在校學生人數卻由67.4萬下 降到54.2萬。這對我們這樣一個經濟落後的大國來說是極不正常的。
二、學科分布嚴重不均衡
1.高等學校與中等專業學校不同專業在校學生人數的分布嚴重不平衡。在普通高校中,經濟學科在校學生 人數佔在校學生總數的比重,1980年僅為3.2%,而1995年卻高達14.9%(僅次於工科)。中等專業學校中,這一 比例1980年為8.6%,1995年則高達25.4%。實際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並不等於需要這么多財經學科的學生。財 經學科中多數專業實際上培養的是萬金油式人才,不是真正的專才。中國更需要的是農科、醫科、師范、法學 的人才。但據統計,普通高校中農科在校生比重1980年為6.1%,1996年僅為3.8%;中等專業學校中這一比例19 80年為10.1%,1995年僅為5.0%。高校醫科在校生佔在校生總數比例1980年為12.2%,1995年僅為8.8%;中專醫 科在校生比例1980年為18.1%,1995年僅為10.7%。高校師范在校生比例1980年高達29.5%,1993年為23.4%;中 專師范在校生比例1980年高達38.8%,1995年僅為23.3%。
2.各科課時分布嚴重不合理。這里以外語課程為例說明,本來外語是中間產品而非最終產品,學習外語是 為了使用。但是從使用角度看,無論12億人口的中國怎樣開放,90%以上學過外語的高中生、大學生、研究生在 其一輩子中基本用不上外語。因為,首先浩大的中文資源尚沒有開發;其次由於社會分工,絕大多數人沒有必 要直接使用外語,只需要譯文、譯著就可以了;再次,英漢機器翻譯系統、多媒體系統已使得英漢轉換極為方 便,不必每個人都去找原著。因此,讓所有的學生花費那麼多的時間學習外語,在經濟學上是絕對賠本的買賣 。不應為了培養一個運動員,而讓1萬個人都參加運動隊。中國人現在更缺的是漢語文與數理化,而不是半生不 熟的英語。所謂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盡管有些片面,但仍可肯定它大體上是正確的。然而,在我國文 化教育的各門課程學習中,英語是時間最長、課時最多、負擔最重的一門課。英語課從小學一直開到中學、本 科、碩士、甚至博士(非外語專業的學生在博士階段還要學外語是我國的特產,也是對博士頭銜的諷刺)。前 後總計20年,而數學(文科學生)、語文(理科學生)則僅開設10餘年、歷史、地理、化學、物理只有5年左右 。據對高校調查,我國非外語專業的學生,其學習外語的課時數,本科生為300,碩士生為200,博士生為150, 大約占學生總課時的10%~15%,如果將課外用於學習外語的時間考慮進去,則我國學生總學習時間的20%~30% ,都是用於學習外語。我們的學生都快要成為外語專業的學生了。不過,花費這么多時間,我國學生外語的總 體水平並不高,本科以後的階段,即研究生、博士生階段的外語水平提高有限。因此應盡快把外語放到中學、 小學階段,取消大學及研究生英語課程,這樣,既可以事半功倍(年紀小利於學習外語),又可以使(本科以 上)高級專業人才真正具有豐厚的專業知識。
三、教師分布嚴重不均衡
1.師生比例嚴重不均衡。首先,從每位教師負擔的學生人數看,1995年普通高校是7.3人,中等學校是15. 9人,小學是23.3人。這是一種倒金字塔型結構。實際上,中、小學生處於未成年階段更需要教師。作為對比, 我們看一下世界上不同類型國家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師生比例。美國:大學是1:17,中學是1:12,小學是1:20 ,三者差距不大;日本:大學是1:11,中學是1:17,小學是1:20;前西德:大學是1:8.5,中學是1:14,小學是 1:18;英國:大學是1:14,小學是1:19.7;法國:中學是1:12.5,小學是1:12.1;前蘇聯:大學是1:11.2,小 學是1:8.3;印度:大學是1:15,中學是1:23,小學是1:61(與我國有相似之處);巴西:大學是1:12,中學是 1:14,小學是1:23。其次,從城鄉對比看,我國普通中學的專職教師與在校學生比例(1993),城鎮為1:13.8, 農村則為1:16.2;普通小學的師生比例,城鎮為1:20.6,農村則為1:23.1。再次,從地區對比看,農村普通中 學的師生比例較高的上海為1:5,較低的浙江為1:22.4;農村普通小學的師生比例較高的上海為1:16.9,較低的 廣西為1:33.6。
2.職稱結構分布嚴重不均衡。首先,高級職稱所佔比重明顯偏高。以高等學校為例,教授佔全部教師比重 1985年僅為1.4%,而1995年高達7.8%,有些學校高達15%;副教授佔全部教師比重1985年為8.3%,而1995年高達 26.6%,有些學校高達40%。正副教授合計所佔比重1985年為9.7%,而1995年高達34.3%,有些學校高達60%以上 。高級職稱教師1985~1993年年均增長率高達17.4%!難怪有人戲稱教授貶值!其次,在教職員工中非教師類人 員(行政、後勤)所佔比重居高不下。高等學校這一比重1985年為40%,1993年為39%,幾乎沒有變化。中等專 業學校這一比重1985年為44%,1993年為39%,僅僅是略有下降。再次,我國小學教師隊伍中擁有高級職稱的比 重偏低,這是不合理的。因為行行出狀元,關鍵不在於絕對水平,而在於相對水平,不管是什麼單位,什麼行 業,使10%的人擁有高級職稱是合適的,保持這一比例是必要的。
四、財力分布嚴重不均衡
這里的財力是指學校所獲得的經費、基建費、所佔有的教學設施及創收能力。不同學校(特別是中小學) 之間財力嚴重不均衡是阻礙我國教育發展最嚴重的問題。學校內部的很多矛盾都源於此。
1.系統之間的嚴重不公平。我國的教育是按不同系統劃分的。有教委系統的,也有各部委系統的;有部門 辦的,也有地方行政組織辦的;有政府辦的,也有企業辦的;有公辦的,也有民辦的;有黨委系統的,也有政 府系統的,還有軍隊系統的。據1993年統計,普通中學專職教師中,教委系統的佔83%,其他部門的佔10%,集 體辦的佔7%;小學專業教師中,教委系統的佔59%,其他部門的佔6%,集體辦的佔35%。據估計,不同系統之間 的辦學條件高低差距至少在1倍以上。這里的辦學條件包括:顯性的事業撥款,建設費及教學設施,人員平均工 資,隱性的各種福利(住房、醫療等)。特別是中小學,辦學條件之間的差距是驚人的。比如公辦與民辦之間 身份地位、經濟地位、創收能力極為懸殊。本來按國家九年制義務教育法,不同系統的小學與中學是不應有較 大差距的。
2.城城之間、城鄉之間、鄉鄉之間的嚴重不公平。這一點主要表現在中小學,特別是小學。其突出表現是 :進入一個所謂的重點中小學需交納「贊助費」數萬元。各個學校由於所擁有的師資水平不同,所處地理位置 不同,所佔土地面積大小不同,所擁有房產及設施不同而有巨大的反差。同在一座城市,不同學校之間的經濟 差距可以在數倍以上,並且常常是好的越好,差的越差。至於城鄉之間的學校差距,則更懸殊。據了解,有些 鄉村學校全部財產就是幾間草房、幾十個土桌、木凳,沒有任何教學設備、教學工具。筆者曾聽說在北京遠郊 的一個村辦小學,全校除幾間土房之外,唯一的財產就是一副羽毛球拍,而這副羽毛球拍還是新分來的一個教 師捐贈的。在6500萬貧困人口的落後地區,一所小學往往全部財產只有幾十元。甚至在廣東省,也有不少小學 仍舊是幾間危舊的草房。一些鄉村民辦教師一個月的工資僅有幾十元(甚至還被拖欠)。因此,如果將城市裡 的好學校與鄉村裡的差學校相比較,其差距要在十倍以上!筆者認為,義務教育必須破除既得利益,必須抽肥 補瘦。如果義務教育不公平,中國與發達國家教育的質量差距將會越拉越大。

4. 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影響

教育是一個人發展的起點,教育決定著每一個少年兒童的命運。接下來是我為您整理的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影響,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影響

摘要:

目前中國處於社會轉型期,在社會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許多矛盾和問題。城鄉關系不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中面臨的一個突出矛盾,尤其體現在一些方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醫療問題、消費差距、就業問題、基礎教育公平問題等。教育是提升公民的內在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應是縮小差距,保證社會和諧的重要工具。促進教育公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不僅具有普遍的道德意義,而且具有深遠的社會實踐意義。

關鍵詞:

和諧社會;城鄉教育差距;教育政策

城鄉教育差距主要是指城鄉教育的不平衡,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將會使我國城鄉關系朝著更加不平衡的方向發展。增加教育投入,調整投入結構,構建平衡機制,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途徑。

城鄉教育發展的差距和不平衡體現在很多方面,總的來說概括為教育機會的不平等和教育投入的不均等。

一方面教育機會不平等主要體現在:

一是擇校現象嚴重,逐步導致,優中選優和適齡兒童失學兩種極端現象的出現。

城市地區有更好的受教育條件,受戶口等各種政策條件限制,農村學生或者城鄉結合部地區學生入學困難,而城市卻上演著「擇校難」的問題。在農村地區有很多適齡兒童失學現象,有的是因為父母外出打工子女入困正學問題被擱置,有的子女即使跟隨打工父母進入城市也因為戶口等硬性問題不能按時入學接受教育。在城市中也存在著普遍的擇校問題,好的學校生源扎堆,逐漸產生惡性競爭,甚至有的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能夠進入最好的學校托關系找門戶,形成不利於社會穩定地不良風氣。

二是進城務工子弟、城鄉結合部外來人口子女入學問題。

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湧向城市,或者集聚到城市邊緣地帶發展為城鄉結合部,其子女入學問題相應而生。一方面政府以不具當地戶口為由加以限制,不願承擔費用,湧入城鄉結合部的務工人員很難找到相關部門去解決問題。另一方面,當地居民對外來人口子女歧視、排斥,使得這些外來人口和農民工子弟遭受不平等待遇。當地居民認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進入會拉低本地區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質量,對務工人員的偏見體現在教育問題上,認為隨著生源的混雜會對當地的教育環境產生沖擊,因而不利於為當地居民的子女營造單純、健康的成長環境。

另一方面,教育投入的不平等主要體現在:

教育硬體和「軟體」資源的不平等兩個方面。硬體方面例如對教育環境的投入,例如學校的公共建設,學校教學硬體設施的投入等。軟體主要體現在師資力量的分配不平等方面。城市地區師資力量強大,吸引很多優質生源,而農村地區師資相對薄弱,教師待遇不高,形成學校門庭冷落的`尷尬現象。在城鄉結合部地區,教學條件相對弱化,教學質量也就相對較差。

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城汪姿悔鄉教育發展的差距?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從主觀因素來說:農村學生輟學、流失,學齡兒童失學等問題的出現,不可否認的一點是,落後的教育消費觀仍有存在。這些地區學生和家長的觀念就存在偏差。受到家庭環境和周圍氛圍的影響,加上社會思想觀念的多元化,很多學生並不認為升學是自身發展的最好途徑,讀書也是為了「掙大錢」,所以跟著同鄉人外出打工甚至是比上學更好的選擇。家長也認為孩子接受教育是在浪費金錢,不如學點手藝活掙錢養家,這種觀點更多的出現在貧困落後的地區和家庭。但這畢竟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原因來自於教育本身出現的不平衡。

客觀來說:一方面教育政策的問題是導致教育差距的原因,另一方面教育資源的缺失促成了教育差距的擴大。

城鄉差別造成農民嚮往進城,而城市化進城的加快使城市對東民工產生大量需求,導致城鄉結合部人口大量聚集,而學校承載能力有限,在接納農民工子弟入學能力上與農民工子弟入學需求存在矛盾。城市中的學校師資和課程資源並不能同樣平等的在農村地區普及,也就形成了逐漸擴冊虧大的城鄉教育差別,城市中求學子女越來越多,但教學資源並不是隨著求學人數的增加而增加的。

還有一部分原因是:長期以來的戶籍制度造成城市居民的優越感和對鄉下人的歧視,使得他們只能以勞動力資格存在,卻不能以居民的身份存在,被執法者另眼看待,當做「二等居民」,這種二元結構是城鄉教育差別的根本原因。尤其在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上,一直以來的因戶口問題引發的問題難以從根本上得到解決,例如異地考試問題存在很多不公平現象等等。即使很多民工子女能夠進入學校也未必能像城市居民的子女一樣享受教育資源。

總的來說,縮小城鄉差距的一些解決途徑:

首先,予以政策傾斜。在教育發展政策的制定上消除落後的教育消費觀念,樹立教育優先發展觀念。同時應制定相應法律條文並注重落實。很多時候中央雖有規定,卻未形成法律規定條文,缺乏約束力。例如,關於義務教育經費問題無明文規定,在城鄉結合部外來人口子女入學問題上表現的尤為明顯,對待這些子女應與當地居民子女一視同仁,不另收取各種費用,而在教育經費問題上,應有明確規定避免遷入地和遷出地相互推諉。

其次,完善相應制度,例如出台對農民工受教育子女戶籍制度的特殊規定,完善戶口遷移制度。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導致人口流動增大。人口流動需求與戶口要求制度不適應不協調,很大程度上讓農民工子女入學變得手續繁多復雜,也給各種費用的不合理收取提供了空子。

最後,加大教育投入,調整教育投入結構。資源的有限性要求對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對農村地區的教育投入需要因地制宜,根據其發展情況做出調整。在師資方面側重對農村地區的調配,加強學校教學設施建設。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城鄉關系和諧是我國社會和諧的重要一環。城鄉教育發展的不平衡會阻礙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會影響我國現代化目標的實現,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和長治久安,解決城鄉教育不平衡是改善城鄉不和諧關系的重要舉措,因而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必須著力解決的重要問題,促進城鄉教育公平的實現,任重而道遠。

拓展: 教育發展調研報告

一、我縣教育發展的基本情況

1、教育機構和教育建設情況。我縣現有中小學171所,其中普高5所,職業中專1所,初中21所(20所鄉鎮聯校全部按規定並入初中),小學135所,教學點3個,特教學校1所,民辦學校5所。另有教師進修學校1所。全縣現有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專學校1所,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1所,市級示範性學校44所,市級名優學校3所,市級特色學校3所,市級明星學校1所。

近年來,全縣撤並規模孝條件差、生源少的農村中小學96所,被評為「全省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先進縣」。投入資金3300萬元用於高中階段教育新擴建和修繕教學樓、學生寢室、食堂、體育場等教輔設施。投入資金1530萬元,改造中小學危房112499平方米,其中d級危房51555平方米,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投入資金642.8萬元,全面完成全縣160所農村中小學遠程教育站點建設任務(其中計算機教室21個,衛星教學收視點135個,光碟教學播放點4個),初步具備了信息技術教育的條件。

2、教師隊伍基本情況。全縣共有中小學教師6183人,其中在職在編4509人,離退休、分流人員1674人。按教育階段分:小學教職員工1877人;初中教職工1737人,高中教職工776人,其他教育機構119人。全縣4509名在職教職工中,35以下的1549人,36—45歲的1471人,46—50歲的783人,50歲以上626人。小學、初中、高中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到98.9%、89.2%和73.4%。專任教師(含返聘人員)中,共有特級教師5人,高級教師61人,中級教師2135人,初級教師2408人。

3、學校生源及教育質量情況。全縣現有在校學生64645人,其中普高12411人,職高1391人,初中22688人,小學28155人。「普九」成果得到了鞏固和提高,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鞏固率達到99.1%;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合格率達到99%,優秀率達到87%。高中教育階段入學率達81%,高出全省11個百分點。XX年全縣3234人參加高考,錄取2540人,錄取率達7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8個百分點,其中一本、二本錄取822人。

根據我縣現有出生率概算,從XX年起,我縣年均入學學生人數為4000人左右,預計到XX年全縣在校學生規模將維持在4萬人左右。

4、教育投入和收費情況。近些年來,縣委、縣政府堅持教育經費預算優先、資金調度優先、追加優先,積極落實教育投入的「兩個比例」,努力實現「三個增長」,基本實現了「確保教師工資按月發放,確保中小學危房改造,中小學收取的雜費確保正常運轉」的目標。去年,全縣共投入教育經費8855萬元,其中財政投入6793萬元,借貸投入1200萬元,勤工儉學收益投入400萬元,爭資引資投入462萬元。

全縣義務教育階段收費實施「一費制」,XX年全縣收取學費1300萬元(高中階段),雜費928萬元,一中和五中收取擇校費400萬元。全縣收取的學生雜費中,上解98萬元用於儀器和師訓費,其餘用作中小學校公用經費。

二、當前教育發展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近年來,雖然我縣教育事業不斷發展,但仍然存在許多困難和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教育管理體制不順

長期以來,我國實施「在xx領導下,由地方政府負責,分級管理,以縣為主」的基礎教育管理體制,對鞏固義務教育所取得的成果,推動義務教育發展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這一管理體制對義務教育發展的制約作用日益顯現。由於我縣屬於經濟欠發達地區,縣級財政無力承擔教育發展的全部重任,加上上級轉移支付額度偏小,義務教育的發展責任難以落到實處,其發展規模、發展水平、發展速度遠遠低於經濟發達地區。

(二)教育投入不足

1、教師基本工資之外的津補貼和公用經費難以正常保障。XX年,財政撥付教育經費6793萬元(其中教師工資6543萬元),佔到全縣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的65.1%,占財政一般預算支出的38.6%,教師人平10921元。但由於縣級財政收入規模不大,縣級財力無法安排教師的誤餐費和生活費等津補貼(全縣財政供養人員都未安排,今年計劃安排50%)。學校公用經費也未按標准足額到位,教師基本醫療保險、生育保險、住房公積金、喪葬撫恤金等財政專項資金安排的標准也比較低。

2、學校危房改造和城區擴容建設壓力大。近三年來,全縣共投入危改資金1530萬元,其中上級補助 400萬元,縣財政每年安排150萬元專款,缺口有 700多萬元。今年,全縣危改和寄宿制中學建設共需資金695萬元,上級和縣財政安排了510萬元,還有180多萬元的缺口。另外,我們目前還面臨城區擴容建設的壓力。如沒有上級的鼎力支持和政策性收費口子,完全靠縣級財政負擔是非常困難的。

(三)教育債務包袱沉重 近年來,由於「兩基」達標建設、高中擴容、中小學危房改造及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實施,全縣教育負債5659萬元,其中義務教育階段1505萬元,高中教育階段4154萬元。受縣、鄉兩級財政實力制約,教育債務主體轉移剝離困難重重,教育教學秩序受到較大影響。

(四)優質教育資源不足

1、高中階段教育渡峰擴容困難。目前我縣唯一的省級示範性普通高中**一中,現有在校學生3800人,生均校園面積12.7平方米。由於食堂、住宿面積小,難以容納今年的秋季招生。剛被評為「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的**職業中專目前僅能容納2800名學生,因缺實習實訓大樓和設施,專業設置不盡合理,很難達到國家教育部的整改要求。

2、城區初中和小學班額過大。目前,城北小學、城北中學、城東小學平均班額分別超過了80人、75人、70人,教學效果難以保證,群眾意見較大。

3、學校特色不特、名校不名。

一些學校辦學條件差,辦學特色不顯著。擁有XX多名師生的市級名優學校城北小學,僅有電腦30多台,且購置多年,損壞嚴重,一直無力更新換代,現代信息技術教育無法保證。同時,教育品牌缺乏,生源質量難以保證,培養水平難以提高。我縣初三畢業會考全縣前10名學生中,每年至少有5人轉往長沙、**的重點高中重點班就讀,而本縣每年考入清華、北大等名牌大學的人數甚少。

(五)教師隊伍結構不優

一是年齡結構不合理。由於近年初中、高中渡峰擴容,師資層層上拔,全縣農村小學教師平均年齡超過48周歲,導致出現「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爺爺奶奶教小學」的局面。

二是學科結構不合理。盡管我縣中小學教師整體數量飽和,但按照新課程綱要的要求,小學英語、信息技術及初中、高中理科專業教師缺口很大。

三是學段結構不合理。目前全縣小學、初中教師超編350人,高中缺編222人。另外,由於我縣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後,優秀骨幹教師流失嚴重,師資整體水平難以提高。

(六)教育發展環境有待改善

教育優先發展還沒有被社會廣泛認可,尤其是對基礎教育重視、支持不夠。學校周邊環境還要下大力改善。

三、加快教育事業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1、改革現行教育管理體制。建立以省為主,中央、盛市和縣、鄉、村分級負責,共同承擔的教育管理機制;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投入力度,縮小地域差距,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針對經濟欠發達地區實際,切實提高農村稅費改革後轉移支付比例;在全面實施「一費制」的基礎上,逐步提高中小學生均公用經費的標准,提高省市級財政的補助額度;建議修改完善(義務教育法),進一步強化各級政府辦學責任。

2、深化學校辦學體制改革。對現有學前教育和高中階段學校,通過採取變更產權、國有民辦、民辦公助、個人領辦等多種形式,逐步實現改制,增強辦學活力。

3、努力化解教育債務。

一是抓緊清理、核實教育負債,澄清全縣教育債務底子,杜絕發生新的債務;二是理清教育債務、債權關系,制訂消赤減債的整體規劃;三是建議上級出台有關政策,支持化解教育債務。

4、建立健全教師科學流動機制。

一是積極創造條件,吸納一批優秀的大專院校畢業生,充實農村中小學英語、信息技術等緊缺學科。

二是設立邊遠鄉鎮教師津貼,實施向邊遠鄉鎮教師傾斜的晉級評職政策,鼓勵中青年骨幹教師到邊遠鄉村學校任教,進一步穩定農村中小學教師隊伍。

三是成立教師人事管理中心,實施教育人事代理,逐步建立能進能出、能上能下,民辦、公辦學校競爭互動的人才交流機制。

四是全面實行教師全員聘任制和競爭機制。

5、大力優化教育發展環境。

一是切實建立起領導幹部教育工作政績檔案。

二是嚴格實行「三項制度」。即「檢查准入制度」、「首查不罰制度」和「罰款集中繳財政制度」,禁止向學校亂收費、亂攤派、亂罰款。

三是進一步優化學校周邊環境。主要是嚴格規范整治學校周邊的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

5. 教育不平等表現在哪些方面

一、教育不平等的主要表現
1、高等學校招生錄取制度中的教育機會不平等現象
從1997年起,由於允許高等學校向學收取費用,因而大大刺激了高等學校擴招的積極性,中國的高等學校出現了辦學規模的迅速擴張,導致大學生數量急劇增長。許多人以為教育規模的擴張可以為人們提供更多的教育機會, 因此能使教育機會分配變得更加平等,其實這一直是一個存疑的問題。據相關的研究表明, 20世紀90年代末中國大學的擴招沒有減少階層、民族和性別之間的教育機會差距,反而導致了教育不平等現象的擴大。許多研究者指出,只要這種教育的規模擴張未能使處於優勢位的階層和群體達到教育飽和,教育機會的不平等就不會下降,高等學校的擴招不僅未能減少較高等級高兄者等教育(大學本科)機會的不平等, 而且也沒有減少較低等級高等教育(大學專科)機會的不平等。
2、投入不足導致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平。
目前我國教育不公的現狀與我國對教育投入的不足有直接關系。發達國家教育經費支出與本國GDP比值約為6.2%,發展中國家約為4.0%,而我國近幾年財政性教育經費佔GDP比率,與發展中國家的投入力度相比有很大差距。
3、精英教育」導致教育不公平。
「精英教育」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對所謂重點學校投入多,
使之形成設施好、師資強、升學率羨喊薯高、吸引力大、優質生源足的良性循環;而地方院校則投入少,使之形成設施差、師資弱、升學率低、缺乏吸引力小、生源短缺的惡性循環。

4.教育思想導致教育不公平。
教育不公的現象依然存在並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教育、
尤其是基礎教育的正確指導思想還沒有在相當一部分人中形成,
教育產業化的思
路還有不小的市場。

二、實現教育公平的對策

1.加大教育投入,合理分配資源。加大教育的投入力度,實現教育橫向和縱向的均衡發展,是教育機會公平實現的物質保障。只有通過法律法規形式確定教育投
入的總量和比例,切實提高政府財政支出中教育經費的比重,同時進一步調動全體社會成員重視教育、支持教育的熱情,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公平;只有具備充分的物質保障,地方院校的教育事業才能得到發展,教育公平才有可能實現。
2.
重視校園弱勢群體,完善校園救助機制。高校內的弱勢群體主要是貧困學生和生活較困難的後勤系統教職工以及後勤系統中的臨時用工。高校後勤在服務保障中應盡可能的為貧困生提供合適的勤工儉學的崗位,讓其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獲得基本的生活保障,並在這樣的勞動中幫助學生樹立正確勞動觀、擇業觀和創業觀。後勤系統中還有不少離退休的教職工,需要後勤團體和領導的關注與理解,要定期地走訪探望,組織活動,聯絡感情;在後勤系統中,有很多的臨時用工,大都是後勤服務中一線崗位和基礎建設中建設者;
給予一定用工待遇和應有的尊重,盡可能地改善他們工作、生活和再學習的條件和環境。
校園內的這部分「弱勢」群體集合在一起就是一個龐大的團體,對學校的穩定起到了很的作用。打造和諧校園,就要高度重視這部分校園弱勢群體,完善與此相關的校園救助機制,使他們在滲擾建設和諧校園中,始終發揮著他們應有的作用。

6. 教育失衡最大的問題,你認為是什麼呢

7. 教育發展不平衡表現在哪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如何解決教育領域的這一對矛盾,是當前和今後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中之重。2017年12月12日本版刊登了《對基礎教育中的平衡與充分發展的理解》一文,從基礎教育的角度對這一矛盾進行了闡釋。延續這一探討,本文作者從教育發展的角度出發,對教育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進行了細致的解析,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不平衡」既有短板,也有整體中的局部短缺

從整體看,不平衡主要體現為現階段教育事業發展中的短板,體現為整體中的局部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