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教育的新視角是什麼
擴展閱讀
涼夜橫塘歌詞在哪裡 2024-05-21 23:37:31
送給同學的賀卡如何製作 2024-05-21 23:35:36
黎姿有什麼經典 2024-05-21 23:22:46

教育的新視角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3-01-13 02:38:37

① 淺談學前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論文

在學習和工作中,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淺談學前教育的可持續發展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可持續發展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如何共存、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統一、代與代之間的機會和權利的均等,從而減少人類因文明進步而對後代和環境施加的壓力。教育對可持續發展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個人發展的基礎階段即在幼兒階段,此時採取什麼方式的教育會關繫到個人的一生是否可以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教育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教育的新視角。它尋求文化傳統對環境的尊重之間的平衡、人類和經濟的健康發展。人們普遍認同教育在實現「文化的多樣性、與經濟的健康、對地球及資源尊重有關的可持續」方面扮演著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實踐中,可持續發展教育與已有的學校課程,如多元文化教育、健康教育、性別教育、環境教育等有著必然的聯系。

從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上來看,在過去,我們一般採用科學教育給兒童提供相關的經驗,幫助兒童學習理解與他們生活有關的環境知識和技能,如環境的變化、人與自然的關系、生物的多樣性等。而現在,兒童僅僅學習這些環境知識已經不夠滿足於他們,我們需要幫助他們在早期教育中就開始形成一種批判的眼光和態度,要從長遠利益出發來考慮如何利用和保護環境,而不僅僅是考慮眼下的需求。

這樣,在今後做一些有關於可能與他們的生活質量有關的決定時就不會盲目。這就意味著對已經發生的事件,兒童不僅要了解,還要學習為了未來他們可以做些什麼。在當今在世界的很多地方,如澳大利亞、愛爾蘭、英國、瑞典,都有很多幼兒園的兒童、家長、教師在積極努力的實踐這樣的理念。

從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上來看,對大多數兒童、教師、教師及家長而言,消費水平是日常活動中對可持續發展影響最大的。因此,適合學前兒童可持續發展教育的內容即可持續性消費。我們應幫助教師、家長和兒童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為什麼會以各種形式影響著每個每個社區和每個人。

我們對可持續性消費的觀念進行倡導,減少使用、生產及丟棄物品以及服務對環境所帶來的負擔;滿足對服務和消費商品基本需求,如水、食品、教育、健康及住所;增加開發並採用有利於節省水和能源的設施;倡導社會的協調、增加公共交通設施、注重當地傳統及非物質價值觀的生活方式。這些理念可以完全以多種形式融入實踐與學前教育課程中。

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上來看,它涉及所有影響人們生活質量的政治、文化和社會問題。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是一種包容、公正的社會,其理念要要體現出參與、平等和民主。可持續發展要求人們尊重差異、要具有同情的特質以及平等和公正。在學前教育中,我們要幫助兒童學會接受,接受種族、文化的多元性及差異性。兒童還需要從小學習參與、平等和民主的理,家長與教師的榜樣作用同樣非常重要。

此外,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還要在教育得實踐中得到強化。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要在學前教育自身的環境和服務中得到體現。另外可持續發展教育在不同層次的職前和職後教師培訓中也要融入。

可持續發展觀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共存、代與代之間的權利和機會的均等、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減少人類因文明進步而對後代和環境施加的壓力。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對教育來說有義不容辭的責任,對組成社會的個體也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以此觀點來反觀教育,教育者不僅要對受教育者施加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在課程設置中也要加入可持續發展的相關內容,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必須從自身做起,並教育實踐當中得到體現。

個人發展的基礎階段正是幼兒教育階段,此時採取何種教育會關繫到個人一生是否可以可持續發展。因此我們借用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對學前教育的一些現狀進行簡單的分析。

弘揚人性力量的使命必須由教育承擔,因為它是體現教育價值的重要表現方式。然而,我們今天的教育一旦放棄了對於人性的追求,而是去追趕各種似是而非的潮流、去盲目的追求升學率、去進行所謂的'改革,那又何以談到對對教育價值真正的尊重,教育使命本身的尊重,以及對人的可持續發展權利的尊重。對於我們現在的幼兒園來說,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嚴重的情感教育缺失。

一個從小就不懂得愛自己、愛生活、愛他人、愛世界孩子,怎麼會擁有幸福的童年;而在他長大成人以後,他又要如何適度的發展自己;如何得到一生中可能發展的機會?一個從小生活在包辦代替中的孩子,如何才能夠在生活中體驗到經過自己最大努力、最大付出後取得成功的喜悅,又如何能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有如何了解到快樂的真正含義呢?

可持續發展的真正含義其實是對教育規律的尊重,對受教育者發展權利的尊重,當我們理解了其真正的含義,才能談到在教育實踐中如何讓可持續發展的精神得到體現。

當然,可持續發展的內容可以在教育中加入,對幼兒來說向他們灌輸可持續發展精神也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者要讓幼兒懂得如何去愛護自然,改變自然資源取之不盡、人定勝天的思想,理智的思考大自然與人們之間的關系,從點點滴滴小事當中體現出保護自然資源的觀念;愛社會、愛他人,並能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仁者愛人」的道理。

幼兒教育的可持續發展還應該體現在幼兒自身的發展上,在考慮教育行為、教育觀念的同時也要考慮教育機構的可持續發展問題。無論是學前教育系統本身,還是某一所具體的學前教育機構,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教育,必須要協調好教育與其它外部的關系。

社會需要教育的服務,並且要不斷的完善自己,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的變化;同時還要對社會的發展作出理性的引導和批判,不要盲從跟隨社會的各種潮流,堅持引導和改良作用;社會不僅要對幼兒教育提出要求與指示,而且更要主動提供發展所需的各種條件,如政策的支持、立法的保證以及提供宏觀調控的制約性和足夠的自主性,使幼兒教育與社會大系統之間建立一種互相促進的、健康的良性循環。

幼兒教育要將自身置於長遠的打算之中,要以可持續發展的視角來審視管理者的管理行為,教育者的教育行為,以及處理自身與社會發展的關系,這樣才能讓自己利於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而不是在組成社會的個體生命的幼兒階段就為他們將來的發展埋下隱患。

② 以整全的教育思想教育出整全的人才感悟是什麼

整全人思想包括人才培養的目的是職業訓練、整全人的教化和科學研究。整全人的教育內容是「知識宇宙」,整全人的培養途徑是專業技能教育和人文教育,整全人的培養方法是重視選拔、激發求知慾、強化交流、重視科學研究和提倡自由。
全人教育是當代教育發展的一種新趨勢,是高等教育發展的一種新視角.全人教育思想興起於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其教育思想是通過傳授"整全的知識"以形成"健全的人格",促進人的整體,全面發展,使學生成為德業雙收,人格完善的人.
全人教育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的教育思想和中國當代科學發展觀的體現,符合我國當前教育發展的實際.隨著知識經濟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我國高等教育存在嚴重的科學化,功利化,工具化傾向,形成了所謂的"半個人"教育的現象.因此,高等教育要實現深入改革與創新發展,必須確立其獨特的價值追求.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在強化專業型,技術型,知識型人才的同時應進一步加強大學人文素質教育,促進大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從而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變化的要求.
知道了解全人教育的相關基本概念,全人教育思想的基本觀點及特徵,梳理了全人教育思想的歷史發展,全人教育的哲學基礎和理論淵源,明確了全人教育思想對高等教育的理論指導意義.全人教育的理念,教學管理體制和學生工作方面進行案例分析,體現了全人教育的辦學理念和教育管理宗旨.

③ 比較教育學的新視角

比較教育學既是一門理論學科,更是一門偏重於應用的一門教育學科。學習研究它的主要目的在於借鑒他國的教育經驗,揭示教育發展的規律和趨勢,改進本國的教育。因此,要特別注意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問題。
如何克服這些缺陷呢?顧明遠先生的一些觀點為廣大的比較教育教學與科研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第一,要加強比較教育的理論建設。理論建設不是憑空想出來的,一方面需要運用現代科學理論成果來分析研究當代教育問題,另方面要研究透切比較教育學者已經提出的理論,結合當代教育發展的實際提出新的理論框架,加以反復驗證。
第二,比較教育要改變以往的研究重點,將研究外國教育轉移到從中國教育的實際出發,研究中外教育的比較上。
第三,在方法論研究上,顧先生認為要把實證研究和定性研究結合起來。由於長期以來我國教育研究停留在描述性研究和定性研究上,所以強調加強實證研究是必要的。 素質教育的全面發展觀,決定了教學過程的復雜多變,給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一種教學方法,都各有其優缺點,惟有綜合靈活運用,取長補短,相互協調,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碩士生英語、教育學原理、中外教育史專題、教育科研方法論、教育心理學基礎、教育社會學;比較教育概論、中外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等。

④ 教育人類學的圖書信息

書 名: 教育人類學
作者:(德國)武爾夫
譯者:張志坤
出版社: 教育科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9年06月
ISBN: 9787504146182
開本: 16開
定價: 30.00 元
《教育人類學》以導論式的架構為我們呈現了當前西方教育人類學的前沿進展。第一部分主要論述了人的可塑性問題,涉及人類的教育夢想、個體的完善等;第二部分論述了教育、文化與人類學中的模仿,主要是模仿的意義與形式;第三部分論述了教育全球化與跨文化教育,主要論題有青少年犯罪、他者以及教育的全球化;第四部分展望了教育人類學作為教育的新視角其潛在的發展前景。
《教育人類學》是闡述「教育人類學」這一重要學科的歷史、基本概念、原理和最新研究趨勢的經典讀物,可供人類學研究人員、教育理論研究人員、教育學及文化研究專業的研究生及本科生等參考使用。 前言
第一部分人的可塑性
第一章 教育的夢想
第二章個體的完善——威廉·馮·洪堡的教育人類學
第三章 工作作為動作語和儀式
第二部分教育、文化和人類學中的模仿
第四章模仿作為人類學的一個概念
第五章 教育中的模仿
第六章 作為模仿產物的動作語和儀式
第七章 想像和關於圖像的模仿
第三部分教育全球化和跨文化教育
第八章青少年暴力
第九章他者
第十章教育全球化
展望 教育人類學:教育的新視角
參考文獻
……

⑤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新視角論文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新視角論文

摘 要:傳統文化積厚流光,博大精深,它不僅僅是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結晶,是一筆珍貴的文化財富,更是民族精神的精髓,現代文化的基石。但是,縱觀如今小學語文課堂,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已經不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崇高品德的形成、鑒賞能力的提高、培養小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的目標更是遙不可及。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當中,不能再止步於課本上古詩詞的學習,更不能局限在以往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介紹一些傳統文化傳播的新思路,發掘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傳播的新視角,讓傳統文化的種子能夠根植於學生的心間,傳統文化之花開在學生的心田。

關鍵詞:傳統文化;文化傳播;新視角

我國擁有5000年的歷史,仰望星空,眾所周知的傳統文化依然閃爍著耀人的光彩。了解中華文明,傳承中華文化,感悟中華文化的豐厚廣博,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類傑出文化的營養,是語文如今的總目標之一。但是,近年來,我國的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卻沒有取得很好的效果。怎樣才能將傳統文化精髓注入孩子們的心裡,是教育界一直關注的話題。把傳統文化「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這個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小學教育屬於教育的初級階段,處於這一階段的學生對新生事物感到好奇、敏感。讓學生感受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塑造民族精神,這一點對於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都具有極大的意義。然而,目前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時,相對忽略了傳統文化基礎知識的.傳授,以至於學生不能深入地理解傳統文化知識的深刻內涵,因此,我們在對小學生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教學的過程當中,要注意教學內容,特別是講授方法的選擇和創新。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內涵

傳統文化,是相對於「現代文化」而產生的一個名詞。傳統文化對於當前我國教育目的的確定以及教學內容與方法的選擇,都有著巨大的影響。中國傳統文化不單單展現了華夏民族的性格,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靈魂也蘊含其中,同時也反映出整體中華民族的價值取向與審美追求。一個國家的文化影響著一個國家的興衰,歷史經驗已經證明:喪失了傳統文化的民族將會成為弱小的、任人宰割的民族。在我國,傳統文化在每個人身上都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並日趨成為每一個中華兒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主要分成兩大板塊:一是物質文化,二是精神文化。物質文化大體包含以下內容:古文、古玩、古建築、民族戲劇、民族音樂、書法字畫等等。精神文化又細分為兩個方面:各類民俗以及流傳下來的各種思想。思想文化主要是指古代先賢著名的思想,包括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仁政」思想、朱子的哲學思想、陽明的「格物致知」等等。這些都是中華民族的先賢留給我們的寶藏,我們不僅要把它們繼承下來,更要將其發揚光大,造福於我們的子孫後代。

二、傳統文化教育滲透於小學語文教學的新視角

目前,快餐文化、日韓文化、網路文化等現代文化越來越流行,中國的孩子們品嘗著洋快餐,欣賞著日韓動漫,聊天的話語中充斥著讓人不知所雲的網路語言,自然也距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日行漸遠。鑒於這種現狀,批判這類新生文化的聲音不絕於耳。然而,傳統文化與此類新生文化並非完全對立,從某種意義上而言,這些新媒介很有可能成為未來推動傳統文化傳播的新動力,這一點也為傳統文化的傳播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古時候的中國,也經常運用新媒介進行文化的傳播,例如過年時家家戶戶貼的春聯和門神,戲台上唱的大戲,流行的通俗小說等等。現如今,我們在推廣傳統文化時也有必要對新媒介加以利用。怎樣將傳統文化通過高效的、符合青少年興趣的形式表達出來,讓大家樂於學習,這是相當重要的。倘若傳播媒介利用得當,網路等新媒介將會成為推行傳統文化非常有力的工具和手段。那麼,如何才能讓越來越多學生暢游於傳統文化的海洋,怎樣才能將單調枯燥的教學方式轉變得時尚活潑,讓傳統文化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獲得更好的效果呢?

(1)把傳統文化裝扮得很童真

從《舌尖上的中國》帶動中國傳統小吃行業的發展,到大觀園旅遊文化節推動《紅樓夢》的繼承與發展;從《花木蘭》的創意動畫,到《百家講壇》的熒幕巨獻;這些都是在向我們傳達一個新的思路,要想讓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的發展,就需要利用各種新的表達方式。

傳統文化的內容是傳統的,是厚重的,然而它的教育傳播方式卻不能局限於傳統框架之中,傳統文化依然可以展現得很童真。目前市場上比較流行的繪本、漫畫就是一種很好的形式,孩子們覺得有趣了,自然就很容易融入其中。

例如:在進行小學六年級語文(下冊)《故宮》這篇課文的學習時,教師除了解決好課本上的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體會到故宮所傳遞給我們的傳統文化。此時,教師可以藉助我們上邊談到的書籍來進行補充,《我的家在紫禁城》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這套書共有七本,它專門面向兒童設計出版,採用別具風格的形式展現了故宮。風趣幽默的語言,配上色彩鮮艷的圖畫,可愛的繪本賦予了故宮的歷史、文化、建築、工藝、人物乃至大自然別樣的活力,也給予了孩子們在紙上游覽紫禁城的機會,孩子們自然樂在其中。

(2)讓傳統文化「動起來」

歷史傳統文化故事蘊含著深刻的寓意且富有哲理,然而當今的學生卻不能靜下心來細細體味其中的精髓與真諦。那麼,如何才能讓孩子更直觀地去了解這些故事的內涵,領悟故事中蘊含的道理呢?

《中國傳統文化故事》系列動畫片就巧妙地將中國節慶、習俗由來融入動畫片中,由名作《弟子規》為題材創作的動畫片《孝孝龍奇幻記》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動畫片運用詼諧幽默的語言講述歷史文化故事,以傳統文化中的角色為原型,運用動畫片的方式展現中國經典的傳統文化故事,使劇情生動活潑且耐人尋味,達到了寓教於樂的效果。除此之外,水墨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和剪紙動畫《草人》也相繼進入熒幕,這樣的作品不僅巧妙地傳遞了傳統文化的內涵,更把傳統繪畫、傳統手工藝的精髓與傳統文化融會貫通。這樣精妙的設計,讓學生心目中枯燥無味的傳統文化知識真正「動」了起來。 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把這些生動活潑的內容帶進教室、搬到課堂上來,這樣不但能夠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更加熱愛語文課堂,更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當中給孩子創造了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讓學生從思想上產生學習的激情。

(3)將網路變成傳統文化的大講堂

隨著網路的普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開始接觸這個平台,並深受其影響。那麼,為何不能將傳統文化學習的場所從教室里、課堂中搬到網路平台上,讓網路變成傳統文化的大講堂呢?

語文教學不能局限於課堂上古詩詞的講解與評析,在課下教師要積極拓展並且開發一切可利用的資源,讓學生有機會更多地接觸到傳統文化。例如:教師在對《論語十則》一課進行講授之後,就可以引導學生利用《中國少年國學院》來搜集相關知識。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計算機設備,在學校的機房內通過分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和討論,並進行專題匯報。這樣的學習形式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理解與品位,並且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科間的融合。學生在搜集資料的過程中熟悉了計算機的基本操作,達到了手腦並用的效果。

「任何一個思想觀念,要在全社會樹立起來並長期發揮作用,就要從少年兒童抓起」。學生作為祖國文化的繼承者和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就必須要了解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也必須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熏陶教育,提升文化素養,從而更好地傳承傳統文化。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新時代的語文教學不應再僅僅局限於傳授學生運用語言的技巧,更應該向學生提供一個能夠讓他們持續感受傳統文化、領悟民族精神的平台,達到陶冶情操及提升素養的目的,讓傳統文化的精髓得到傳承與發展。

總之,傳統文化不是虛無縹緲的,它不僅停留在書本上,也存在於熒頻與網路之間,更好地體味文化內涵,就要更新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把二者巧妙地結合起來。小學作為傳統文化傳播的起點,教師肩負著重要使命。因此,教師要提高自身素養,接受新的傳統文化傳播方式,以新的教育理念來指導實踐,從而讓傳統文化的種子能夠植根於學生的心間,使傳統文化之花能夠綻放在學生的心田。

參考文獻:

[1]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19XX。

[2]鄭文玉。小學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J]。才智,20XX(94)。

[3]張澤靜。寓中國傳統文化於中學語文教學之中的策略探究[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XX。

[4]汪瑞林。優秀傳統文化如何融入學生血液[N]。中國教育報,20XX—03—03。

;

⑥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是什麼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

人本主義學理論吸收和綜合了行為主義學習理論和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觀點,但又從一個不同的視角即情感的視角來看待學習。

以羅傑斯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學習理論關注教學中整體的人的重要性,關注動機、情感、安全、友好和支持性學習環境的創造,相信只要給予學生適當的機會和支持,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最好的發展。合作而不是競爭受到鼓勵,每一個聲音都值得學習傾聽和尊重,為自己的學習承擔責任構成人本主義學習理論的主要特點。

背景

1998年10月5日至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巴黎召開「世界高等教育大會」,各國高等教育界、經濟界及政府機構的4000多名代表出席了會議;183個國家派出了政府代表團,其中 115個由負責教育或高等教育的部長擔任團長,包括時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長的陳至立。

這次會議的規模在世界高等教育界的歷史上是空前的。大會主題為 「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與行動」。世界高等教育大會通過了與主題同名的大會宣言:《21世紀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以及相配套的《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優先行動框架》。

《宣言》中指出:「在當今日新月異的世界,高等教育顯然需要『以學生為中心』的新視角和新模式。」《宣言》還要求各個國家和高等學校的決策者「把學生及其需要作為關心的重點;把學生視為教育改革主要的和負責的參與者,包括參與教育重大問題討論、評估、課程及其內容改革,制訂政策與院校管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