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教育史研究有什麼意思
擴展閱讀
香港有哪些經典tvb景點 2024-05-21 19:00:43
杞縣哪裡有老同學 2024-05-21 18:28:19

教育史研究有什麼意思

發布時間: 2023-01-12 08:23:21

㈠ 教育研究到底是做什麼的

睡覺前,女友問了我一個問題,「你做的教育研究到底是什麼,有什麼用嗎?」一時間腦海里飄過很多東西,自己在寫論文時候的感受、教育的重要性、教育研究包括什麼之類的內容,讀博的職業病,總想把問題回答得透徹。但總感覺似是而非,說不到點子上,最後只能用錢鍾書在《圍城》里的話來自嘲。

總感覺心有不甘,一方面自己也搞了4年的教育研究,光過去一年看過的論文就不下千篇,連自己在干什麼都說不清楚,未免太過貽笑大方;另一方面自己在寫論文時常常也會冒出「我寫這些東西到底有什麼用」的念頭,也想趁這個機會好好想想;再者也不想在女友面前太跌份。

總之,她提了一個好問題: 教育研究到底是做什麼的 。回答這個問題可以拆分成下面這些問題: 1)教育研究在研究什麼;2)教育怎樣開展研究;3)教育研究如何發揮作用;4)搞教育研究以後能幹嘛

回答這個問題,就不搞什麼參考文獻了,只結合我自身的學習、科研經歷簡單談談,說得不對、不嚴謹的地方,還請讀者朋友指出。

教育研究包括3個要素: 學生、教師和學校

研究學生的,包括但不限於教育心理學和學習科學,怎麼學才能學得好,什麼因素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等。現在的前沿領域是生物科學和教育科學交叉而形成的前沿學科,旨在建立心智、腦與教育之間的橋梁。

研究老師的,包括但不限於師范教育、教師繼續教育、教學論、課程論等,如何培訓老師,什麼是好老師,怎樣開展教學等。

研究學校的,包括但不限於學校管理、學習運行、校長領導力、學校與外界的關系等。

上述各個方面均可繼續細分,比如學校管理的研究可以細分為教師管理、學生管理、後勤管理、教學管理、科研管理、組織管理、管理制度、管理機制、管理保障等。

上述3要素的排列組合,可以向內研究教育的本質,也可以研究教育領域的整體情況,也可以結合其他學科的理論和研究開展教育研究,與教育研究相關的研究領域包括但不限於教育學原理研究、教育哲學研究、高等教育學研究、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研究、教育社會學研究、教育技術學研究、教育經濟學研究、全球教育研究、比較教育研究、教育史研究、職業教育研究等。

也可以研究發生在特定場域下的教育活動,如工程教育、幹部教育、家庭教育、農村教育、城市教育、互聯網教育、游戲教育等。還可以研究特定主題下的教育,如性教育、安全教育、美育教育、德育教育等。

另外,教育學這個學科門類下還包括體育學和心理學,這兩個學科領域研究的內容也屬於教育學。再從廣義上來說,只要教育活動發生了,就包括在教育學的研究范圍內,例如在《和平精英》游戲中進行五指操作的方法,在《王者榮耀》游戲中上王者的細節教學等。

教育研究的研究方法包括:

通過看文獻,整理、歸納自己想要的內容(理論、論據、觀點、結論等),整理自己的思路,佐證自己的看法。

教學方法有情景式教學、沉浸式教學等理論,教學評價方法包括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等理論。套理論的論文要麼是創新了應用場景,比如這個教學方法原來是用在數學課、現在我證明了也能用在語文課;或者是拓寬了實踐場景,比如這個教學評價方法原來只能用於課堂教學,但是我證明它也能用在課外教學,而且效果還不錯。

比如定量研究,通過研究100個班的學生的考試成績數據和是否坐到了前排,探究考試考得好跟坐在前排有沒有關系;又比如定性研究,通過對100個學生做訪談,並將訪談結果用紮根理論等定性研究方法進行整理,探究考試考得好跟坐在前排有沒有關系。

一種是間接作用,一種是直接作用。

政策咨詢是較為典型的教育研究用途了,如小升初、初升高錄取辦法的改革,學區的劃分,優質教育資源的分布等,其均有背後的教育研究作為支撐。這類研究一般面向教育部,或者是各級政府、教育部門,一般包括:

1) 作為決策參考 ,國家層面的如專業研究生擴招,學校層面的如是否開辦新校區,開辦後新校區作為低年級學生集中教學區,還是遷幾個學院過去,或者是乾脆這些校區也有獨立招生資格等。

2) 作為政策參考 ,如《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以及國家五年計劃的教育部分,都有教育研究工作者很多辛勤工作的汗水。

其他的還包括 歸納、介紹性的文章 ,比如同時分析幾個學校的培養方案,為自己學校的培養方案的建構提出參考意見;介紹和比較外國的辦學經驗,以便對自己的辦學活動的展開提供參考。

如果說政策咨詢是面向政府的,那 教育解讀就是面向學界和公眾的 。如教育評價制度改革,在從事教育研究前,我就只能想到:學水課的人分數高能拿獎學金、學難度大的課的人分數低拿不了獎學金這種問題。

但是我們國家擁有全世界最龐大、最復雜的教育系統,2.76億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和其他學歷教育在校學生會給出2.76多條問題,這就需要教研工作者結合已有研究和自身學識就這個政策作出讓大多數人信服的介紹,把問題說透,求一個最大公約數的解讀,這並不容易。

比如你觀察到,為什麼有些人不用怎麼努力就能考好成績,去好學校,但是另外一些怎麼努力也考不了好成績。比如我自己就同時扮演有些人和另外一些人的角色:初中的時候沒怎麼費勁就考上好學校了,高中的時候費點勁也能考上不錯的大學,上本科費了老鼻子勁卻都考不好了,上研究生用本科的費力程度又能搞好了。這是為什麼呢?這種現象是個例還是普遍存在的?學習習得到底跟什麼因素有關呢?環境?稟賦?學習的內容、多少、難易?

能對觀察到的現象做出完整、得到學術共同體認可的解釋,對共性問題的解決也是一種幫助。

這個比較好理解了,比如今天剛上熱搜的性教育,這個國人羞於啟齒的話題,在幼兒、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等層次開展的話,分別用什麼教學方法比較有效?已有的教研文章和教學方法理論能夠發揮直接的作用。

又如在教育管理活動上,現成的組織理論結合管理者自身的實踐經驗,能夠排掉很多坑。教學評價在現有量表的基礎上做符合實際情況的修改,也能直接使用。

搞教育研究的一般是兩類人,一是純研究者,二是一線教育從業者(教師、教育管理人員等)。一般是3個去處。

從事教育研究的研究者一般都具有較強的文字能力以及縝密的邏輯思維(也就是自圓其說的能力),對接政府部門來說適配性很高。

學校既能開展教育活動,又能開展教育研究,是許多教育研究者第一選擇。

如中國教科院,各地教科院、教科所等。

包括一些咨詢公司(麥卡錫公司、青塔等),教育輔導機構,以及大企業對接高校的部門(如騰訊、小米的高校對接部)等。

剛開始學教育的時候,覺得很輕松,學業壓力和課程難度比本科時少了兩三倍,「就這」?進入這個領域之後,發現要看的東西還是很多的,特別是看到教育學科班出身的人動輒赫爾巴特、紐曼、科爾,發現在教育學領域做出成果也不容易,逐漸產生了敬畏之情,做了點研究。到現在是迷茫,甚至有些無聊,女友一個問題就問住我了,搞教育研究,除了靠它吃飯,研究這些關系、原理、機制,這是要幹嘛?有什麼用嗎?你研究出來了,別人就能聽你的?

當然我也能想到類似要多做「無用的學問」,要「坐的板凳十年冷」,要做「真學問」這些大道理來說服自己。這些大道理跟實際上教育研究的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未來要去的政府、學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中間應該有一種聯結。

不管是工科的研究還是教育的研究,對我來說可能就純粹感受或者是享受做研究這個過程, 感受把一件事說明白、做出一件事的快樂 。工科的研究也許會是換一種材料做一個實驗,比如愛迪生(更可能是愛迪生的研究生)嘗試了1500多種材料,最後發現了鎢絲能夠作為電燈泡的材料。教育的研究,一版論文不行,也在不斷的迭代,最終達到比較滿意的版本。過程也許是枯燥的、無聊的,甚至是抑鬱的、痛苦的,但結果是開心的、有成就感的。有沒有用,以後再說。

既然有機會不愁吃穿的在象牙塔里坐而論道,那何樂而不為。

㈡ 教育學考研:教育史專業介紹

1、專業簡介

教育史是教育學分支學科。以教育理論與實踐發展的歷史為研究對象。任務是研究各歷史時期教育理論與實踐發展的實際狀況和進程,總結歷史經驗,探討客觀規律,為解決當代教育問題提供啟示與借鑒,並預示其發展方向。作為一門學科,形成並發展於教育現代化的過程中。19 世紀末20 世紀初,為適應發展師范教育、迅速普及初等教育的需要,促進本學科發展,成為歐美各國師范院校的必修課程。

2、研究方向

(1)中國教育史方向:研究中國教育史(2)外國教育史方向:研究外國教育史(3)比較教育史方向:研究中外比較史

3、培養目標

本專業要求畢業生掌握系統的教育史基礎理論和專門知識,熟悉國內外教育史學理論發展的最新成果,專業功底扎實,可在高校、中學或其它科研、文教機構從事教育史及相關學科教學、研究等專業工作;具有從事教育科學研究的創新意識和獨立從事教育實際工作的專門技術水平,一般能擔任中教史、外教史、中外教育比較、中外文化教育交流、歷史學等課程講授與學術研究任務,勝任教育、文化、歷史文獻咨詢及有關文教機構或高校的管理工作,一並能擔任文化教育類報刊雜志、出版機構的專業編輯等工作;能夠熟練地閱讀本學科的外文文獻;成為適應國家和地方社會發展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復合型教育史專門人才。

4、推薦院校

國家重點學科(教育學,包含教育史):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國家重點學科(教育史):浙江大學

5、就業方向

畢業生主要去中、高等師范院校、教育機關、教育科研院所從事基礎教育工作,各級教育出版社任編輯工作,從事教育管理工作和企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文字等工作。

㈢ 教育史如何研究

教育研究方法是按照某種途徑,有組織、有計劃、系統地進行教育研究和構建教育理論的方式,是以教育現象為對象,以科學方法為手段,遵循一定的研究程序,以獲得教育規律性知識為目標的一整套系統研究過程。
教育研究的含義編輯
教育研究是以發現或發展科學知識體系為導向,通過對教育現象的解釋、預測和控制,以促進一般化原理、原則的發展的過程。教育研究作為科學研究的一種形式,其突出特點是富有創造性,同時具有很強的目的性和計劃性,旨在解決一定的教育問題。
教育研究的意義編輯
首先,教育研究是促進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動力。通過教育研究,轉變教育觀念;探索教育體制、教育內容、教育方法改革的途徑、手段,並為教育行政部門制定教育政策、提高教育質量與辦學效益提供決策依據。教育研究既能提高教育決策的科學性,又能提高學校管理水平和辦學質量。
其次,教育研究是發展和完善教育科學理論的基礎。教育研究是充實和完善教育科學理論體系的根本前提,它在理論開拓與學科建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最後,教育研究能夠增強研究者的研究能力,是培養未來教育改革家的主要途徑。教育科學研究是提高研究者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特別是對於廣大教師來說,通過教育科研,能夠使他們在教育實踐中勇於探索,由單憑經驗向依靠理論過渡,通過認識、學習和運用教育規律,掌握科研的基本理論和方法,成為研究型、學者型教師,成為未來的教育改革家。
教育研究的類型編輯
1.教育價值研究與教育事實研究
這是根據教育研究對象及其任務所作的分類。
教育事實研究是一種「實然」研究,主要揭示「是什麼」的問題。教育價值研究是一種「應然」研究,揭示的是「為什麼」和「如何做」的問題。教育研究,無論是對已存事實的研究,還是對未來事實的構建,都離不開對價值的認識和選擇。教育價值研究不僅是教育目的研究不可迴避的主題,也是認識教育事實不可忽視的因素。在教育研究中談論「應然」與「實然」的差異,只有在「理想」與「現實」的意義上具有合理性。實際上,在教育研究中是不存在超價值的事實研究的。
2.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這是根據教育研究的目的不同所作的分類。基礎研究旨在揭示教育現象的一般規律,建立具有普遍性的理論,增進人類知識。應用研究旨在尋找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或途徑。應用研究常常依據基礎研究的成果進行探討,而應用研究的成果也有助於完善基礎研究。
3.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
這是根據研究範式的不同所作的分類。
(或量的研究)是指事先建立研究假設,進行嚴格的研究設計,按照預定程序收集資料並進行數量化分析,用數字或量度表述研究結果,並對假設進行檢驗的一種研究範式。定量研究強調在研究設計、數據收集、結果處理與解釋上均要具備嚴格的形式。具體說,定量研究通常包含一個較為嚴格的事先設計;通過調查、測驗、實驗、結構化觀察等方式來收集資料;主要運用統計的方法對結果進行分析和解釋;研究結果的呈現通常簡單明了 [2] 。
定性研究(或質的研究)通常是指在自然環境下,運用現場實驗、開放式訪談、參與觀察和個案調查等方法,對所研究的現象進行長期深入、細致的分析,在此基礎上建立假設和理論,並通過證偽、相關檢驗等方法對研究結果加以檢驗的一種研究範式。在研究目的上,定性研究重視描述與解釋,以揭示教育現象或行為的「意義」為主;在研究角度上,注重從整體上把握現象;在分析方式上,以歸納法為主,傾向於對研究結果進行歸納分析;在角色上,研究者在當時當地收集第一手資料,從當事人的視角來理解他們言行的意義和對事物的看法,研究者就是參與者。
教育研究方法主要講兩大問題編輯
一是教育研究方法是什麼的問題。具體通過教育研究方法的概念分析、歷史分析來揭示教育研究方法的性質、特點、功能、類型、層次水平,以及產生發展的歷史過程和規律。
二是教育研究方法怎麼做的問題。回答教育研究所經歷的活動程序及其相應的規范或准則。具體通過教育研究的以下活動程序來展開:選定研究問題——研究的設計與制定研究計劃——實施研究並收集資料——整理分析資料階段——總結評價階段。
應達到的水平編輯
根據教育學綜合考試大綱,對教育研究方法的學習應該達到三種水平:
一理解:准確識記教育研究方法歷史發展的階段、關鍵人物和每個階段的方法特徵,並進行判斷;准確表述教育研究及其方法的基本概念、操作程序,並進行判斷。
二運用:形成教育研究選題及研究方案設計、查閱文獻資料、收集和分析研究資料、撰寫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的技能,並能根據給定的問題進行教育研究設計。
三評價:能夠運用教育研究的程序和規范來對他人的研究設計、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判。
總之,對與教育研究方法的復習,建議大家採用「提綱法」。在復習每種研究方法時,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教育研究的方法有哪些?每個方法的具體操作程序如何?每種方法的規范與原則有哪些?每種方法的適用范圍如何?每種方法的優點與局限?
另外,由於教育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說是一門操作性的學科,所以建議大家可以結合一些研究實例來學習和理解。各本教材上都會列舉實例,大家可以仔細體會,也可以自己設計一個研究方案,然後請教老師。

㈣ 如何理解教育科學研究中歷史研究的三個不同層次

歷史研究形成的結論是從文獻中所得的邏輯分析。歷史依賴於解釋,解釋是歷史研究的核心,注意處理好幾對矛盾。
一是古與今的矛盾。古今矛盾,即歷史研究與研究所處語境之間的矛盾。歷史研究的最終目的是經世致用,古為今用,這也是我國教育史學的傳統。正確處理古今矛盾的意義在於突破教育理論研究的時空界限,開發所有資源為時代發展而服務。我們今天所思所想的教育問題,沒有一個不是前人曾思考過的。歷史研究正是能夠切中時代的迫切需要,但我們並不能因今而曲古,因今而廢古,必須保持理性清醒。
二是史與論的矛盾。史論的矛盾也就是史料與史學的矛盾,歷史研究要史論結合。有史而無論,只是史料的堆砌;有論而無史,不是歷史研究。學術界雖有「以論帶史」、「論從史出」的不同方法論之說,但史論結合還是較為公認的。問題是,以史傷論,以論傷史,以論害史都是歷史研究的大病症。怎樣能將史料和史學有機地結合起來,是歷史研究的大問題。
三是繼承與創新的矛盾。繼承什麼、怎樣繼承一直是歷史研究的核心問題。繼承需要創新的繼承,是歷史研究的共識,但怎樣創新也是一個大問題。繼承而不創新,歷史文化就沒有生命力;創新而不繼承,文化進步就沒有根基。批判性地繼承創造,也許是我們的最佳選擇。

㈤ 教育史的教育史研究的現實意義

今天的教育科學不是個別人的發明創造,而是古今中外教育實踐經驗的總結和許多先行者教育理論思維的結晶。教育科學是在教育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和完善的。教育歷史是教育科學的重要源泉,沒有人類幾萬年教育實踐經驗的不斷積累,沒有教育家幾千年教育理論思維的豐富材料,要創造高水平的教育科學是難以想像的。[3]所以,後繼的教育家在認識和解決當代社會的教育問題時,往往需要利用先前的教育家理論思維創造的成果和留傳下來的教育思想資料,並結合當代的現實需要加以改造和發展。新時代的教育思想不可能白手起家,它同先前的舊時代的教育有著繼承的關系。教育一定要在傳承的基礎上創新。事實上,教育這個人類社會獨有的現象是與人類共始終的。人類在探索教育規律這條道路上前人已做了大量的工作,進行過無數次實驗,提出過許多教育理念、理論,成功的、失敗的,可以說是不計其數。如果你一點都不知道,怎麼可以自吹是創了新理論、新模式呢?[4] 客觀地說,教育科學理論進步、發展的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歷史上的教育學家們具有積極的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他們對已有的教育學理論,既不完全肯定又不全盤否定,既維護又批判,既繼承又發展,在批判的基礎上綜合,在綜合的基礎上創新;對任何權威和既有理論不迷信、不教條,要敢於質疑、挑戰傳統的教育學理論框架,積極大膽地提出新概念、新假設、新思想;充分發揮創造力,創建新的教育理論學說,革新教育科學體系。
孟子在豐富孔子「立志樂道」的基礎上提出「持志養氣」;董仲舒在繼承了先秦儒家「啟發誘導」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聖化」原則;王夫之在批判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思想過程中,提出了「知行相資」。法國啟蒙運動時期,盧梭在批判封建主義教育思想的基礎上,提出自然主義教育主張;狄德羅、愛爾維修等對遺傳決定論進行批判而提出「智力平等說」、「教育萬能論」;杜威在對以赫爾巴特為代表的傳統教育學派的批判基礎上,提出「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生活」、「學校即社會」、「兒童中心」等一系列教育命題、原理;沒有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又哪來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贊科夫對凱洛夫的教學原則體系進行變革而提出高難度、高速度等教學原則;布盧姆否定學生學習的效果呈常態分布的傳統看法而創立「掌握學習」理論;等等。這些都可謂是教育史上批判、創新的典範。 「欲通今者則必先知古。」歷史與現實的區分僅僅是相對的,人類社會屬於廣義的歷史科學。教育科學的各方面都屬於廣義教育史,由於教育的繼承性特別強,教育史與教育現狀一直都是緊密結合的。李大釗曾明確指出:「社會與歷史二者是同質而異觀的,縱以觀之則為歷史,橫以觀之,則為社會」,「一切史學研究,不是僵石,不是枯骨,不是陳編,乃是過去、現在、未來和永世生存的人類生活的全部生命」。[6]今天中國的教育現象就是昨天的中國教育歷史的延續與發展。我們研究歷史之目的,就是為了指導今天,研究的歷史性與現實性必須統一起來。我們致力教育史實的發掘,回復教育歷史的使命就是力求發掘教育自身發展規律,從而解釋現實中國教育的即成結論。研究教育史的目的是為了解釋現實教育問題,而解釋的真正目的則在於修正現實。
任何一種教育思想都是由於教育實踐的需要提出來,有的就是在解決教育實際問題中總結出來的。所以,離開教育實踐,教育思想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教育理論不能解決教育實際問題,這種理論不僅僅是空洞的,而且是無意義的,久而久之,當然也就自行消亡了。從歷史上看,這樣的教育理論還是不少見的。因此,研究教育史,一定要對那些合理的、帶有規律性的、可以利用的部分加以分析評判,我們要把它們的作用發揮到極致,以不變應萬變。當教育史研究發揮了其在指導教育改革解決教育現實問題、教育學科建設方面的巨大功能時,教育史學科自身價值才能真正實現。 學習和研究教育史,好像是面向過去,與面向未來不相容。其實不然,總結歷史的經驗、教訓,是為了未來發展提供借鑒,以便比較興替、權衡得失,從而少走彎路或不走彎路,正如司馬光所說「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當代西方一位學者說得更為具體:「歷史能使人們對過去和現在的事情作出合理的解釋,又能對將來的事情作出合理的推測。」[9]當然,研究教育史要向前看,不要走回頭路,不過,研究歷史不免要「回顧」,但「回顧」是為了更好地「前瞻」,是為了更好地前進。 事實上,教育科學各個分支學科的理論體系和方法體系的完善,都離

㈥ 教育科學的歷史研究方法名詞解釋

一、含義
歷史研究法:藉助於對相關社會歷史過程的史料進行分析、破譯和整理,以認識研究對象的過去,研究現在和預測未來的一種研究方法。
教育科學的歷史研究法:是以歷史研究法來研究教育科學。是通過搜集某種教育現象發生、發展和演變的歷史事實,加以系統客觀的分析研究,從而揭示其發展規律的一種研究方法。
二、基本特點
1.歷史性:首先表現在研究對象上,歷史研究法主要研究對象是過去發生的教育事件,研究目的是通過對教育事件的歷史發展實際過程及具體內容的考察,藉以探求教育發生、發展、演變的歷史規律,並對它未來發展的基本趨勢提出科學預言。其次,在研究過程上,按照歷史的時間順序和空間范圍再現歷史的全過程,包括它的每個發展階段。
2.具體性:歷史研究是在豐富而具體的文獻資料基礎上,揭示研究對象發展過程中的一切歷史形式、全部豐富的內容以及各種相關因素,從中探尋基本規律,所以必須把握最能說明問題的史料。
3.歷史研究是以邏輯分析方法為主。
三、局限性
正是由於歷史研究法本身的特點所決定,在用於教育研究時存在以下局限性:
1.歷史是年代順序,經歷了一個時間空間錯綜復雜的發展過程,而歷史文獻常常是滯後記載,歷史史料十分零散,很不系統。由於搜集和考證分析這些史料的困難,影響到歷史研究可靠性問題。
2.歷史文獻的理論內容,是經過「加工」的抽象形態,留存著加工者們的主觀認識;而歷史研究過程對史料的分析取捨,又受研究者主觀因素的影響,包括研究人員的學識、能力、價值觀、對史料的掌握程度以及方法論水平等,很容易造成失誤。
3.歷史研究中無法做精準的量的分析。
四、歷史研究法在教育科學研究中的適 用范圍
1.對各個時期教育發展情況的研究
2.對歷史上教育家們的教育思想理論觀點的研究
3.對一個時期教育流派、教育思潮的分析研究,以及對不同教育流派理論的比較研究
4.對一定時期教育制度,如法令、計劃、政策等的評判分析
5.對外國教育發展狀況的分析
6.開拓新的研究領域
五、歷史研究的一般程序
1.分析研究課題的性質、所要達到的目標以及有關的資料條件
2.史料的搜集與鑒別
3.對史料的分析研究
六、歷史研究法運用中的幾個問題
1.注意歷史研究中資料來源及分析鑒別
(1)歷史研究的來源
*第一手信息資料(原始來源)
*第二手信息資料(間接來源)
(2)教育史料的鑒別考證內容和基本方式
*辨偽考證
*年代考證
*地點考證
*作者考證
*文獻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