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哪些人可以稱為教育者
擴展閱讀
經典模式在哪裡看 2024-05-22 08:35:58
學則教育怎麼樣 2024-05-22 08:18:50

哪些人可以稱為教育者

發布時間: 2023-01-12 06:35:43

⑴ 受教育者,學生和學習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受教育者包括既包括在校學習的學生,也包括各種形式成人教育中的學習者。

教育的三個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學習者) 和教育媒介(教育影響) 。

教育者:在社會教育活動中,有目的地影響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發展的人,統稱為教育者。教育者不一定是教師,但教師一定是教育者。(教育者是主導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

受教育者:在社會教育活動中,在生理、心理及性格發展方面有目的地接受影響,從事學習的人,統稱為受教育者。

教育媒介:指建構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起橋梁或溝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總和,包括教育內容、教育方法與組織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主體地位

(1)受教育者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的人,他們有自己的主動性、選擇性、需要性和意志性,他們可以依靠自己的獨立思考主導自己的行為;

(2)受教育者在學習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同時,除了繼承、吸取以外,還有重組、創新、開拓的能力;

(3)受教育者在學習過程中,不但受智力因素的制約,也受非智力因素的影響。這兩種因素都制約著受教育者教育活動的進行速度、效益和質量。

⑵ 教育家應具備哪些條件

成為一名教育家應具備的條件

我認為,成為一名教育家需要具備四個條件:第一,熱愛教育事業;第二,樹立明確的教育理念;第三,全面把握學科知識;第四,會反思、會研究。

(一)熱愛教育事業

熱愛教育事業的核心是要變被動為主動,就是說自己願意當一名好老師。幾年前,國家組織了一次關於師德的論壇,作為一名分論壇的主席,我在發言中說,過去把教師比喻成「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蠟燭,但為什麼教師在照亮別人的同時要燃燒自己呢?作為一名教師,應該感受到作為教師的樂趣,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人生價值。沒有這種感情、這種興趣就當不好老師。志向是很重要的,志向也需要有意識地培養。

就我個人來說,我一直以來對教學都有很大的興趣。比如,中小學數學教師總弄不清楚符號的作用,於是在寫課程標准時我思考了兩句話:一是能夠把符號當作數字一樣進行運算;二是通過符號運算得到的結論具有一般性。寫完這兩句話後我非常高興,感受到了教學工作的巨大樂趣。我希望同學們能夠逐漸地培養起對教育的興趣。

現在,社會發展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開發資源,而最難開發的資源是人的資源,所以開發人的資源是很崇高的事業。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這不是責任感的問題,而是要發自內心的熱愛和喜歡,希望同學們能在東北師大感悟這個道理。

(二)樹立明確的教育理念

一名教育家可以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比如「開放」、「個性培養」、「創造性思維」、「情感教育」等等,但最根本的是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是近 20 多年來提出的一個教育理念,過去的教育理念是「以知識為本」。那時,我們只關心兩件事情:一是關心應該教什麼知識;二是關心知識應該教到什麼程度。當時有個比較著名的凱洛夫三中心論:以課堂、教科書和教師為中心。然而,這種教育理念對於當前的教育狀況已經不合適了。過去是工業時代,社會需要專門的人才;現在是信息時代,社會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才,所以要「以人為本」。我認為,「以人為本」的含義有兩個。

1. 關注學生的全面成長——素質教育

這里有必要著重談一下素質教育。我認為素質教育包括兩點:

第一,建立大教育的觀念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大教育的觀念就是:學校的所有活動都是教育。現在還有人認為素質教育就是體育活動、文藝活動等,這並不是素質教育的全部。素質教育包括兩方面:學科內(即課堂內)的教育和學科外(即課堂外)的教育。

學科外的活動要注意教育價值。學科外的時間比例大約為學生在校時間的 30% 。學科外的所有活動必須注意教育價值。比如,培養開朗的性格是很重要的,開朗的性格是自信心的表現,也是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的前提。十年前,在給學生政工幹部講話時,我說,東北師范大學沒有管理,只有培養。我的本意是說,必須把學校中的所有活動都看作是教育的一種形式。如果從管理的角度出發,會習慣於總用一個學生幹部,我希望東北師大的每一個學生都有當幹部的經歷,因為當幹部能培養一個人的綜合能力。此外,也要注意培養學生對生活的觀察與思考能力。

學科內的教學要注意全面培養。學科內的時間大約占 70% ,因此不在學科內進行素質教育是不行的。無論數學、物理還是語文,都應該在學科教學的范圍內注重對學生的培養。在附中和附小,結合所有的教學過程,我提出三個要求: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身心素質。學習的興趣就是學生要喜歡學習。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學生的注意力,一個好老師應該懂得讓孩子學會集中精力。一般來說,一個孩子可以集中精力 15-20 分鍾,過了這段時間,注意力就可能不自覺地分散,教師就可以通過介紹課外相關知識、組織課堂活動等方式喚回學生的注意力。有些人長大後不能進行深入的研究,是因為小時候沒有培養出注意力集中、深入思考的好習慣。

第二,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這是素質教育的根本。過去認為,創新型人才是在大學和大學以後階段培養的,其實並非如此,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從基礎教育階段開始的。創新型人才的出現需要三個條件: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創新機遇。前兩個幾乎都是在基礎教育中培養的,只有創新機遇是長大以後的事情。相比較而言,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更重要。

下面我著重談一下創新能力,希望通過這個問題來反思中國 50 年來的基礎教育。

我認為,創新能力的基礎有三點:知識的掌握、思維的訓練和經驗的積累。如果具備了這三點,就可以說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知識的掌握方面,中國的基礎教育可以打 100 分;思維的訓練方面,打 50 分;經驗的積累方面,打 0 分。從這三點來說,中國過去的基礎教育只有 150 分,不及格。以下我著重談一下「丟分」的兩項:經驗的積累和思維的訓練。

關於經驗的積累。過去的教育一直是「以知識為本」的教育。知識是什麼?知識是結果,可能是思考的結果,也可能是經驗的結果。因此我們過去的教育在本質上是結果的教育。但創新依賴的是智慧,智慧並不表現在結果上,而是表現在過程中。只有在創造的過程中、遇到危難的過程中、做實驗的過程中、答題的過程中,才能表現一個人的智慧。因此,智慧的教育只能在過程中培養,必須讓學生們去親身經歷。我們必須清楚,世界上有很多東西是不可傳遞的,只能憑經驗。所以智慧並不完全依賴知識的多少,而依賴於知識的應用,依賴於經驗。我們需要讓孩子在實踐操作中得到磨練。教師要教會學生探究、思考和反思,這個過程尤為重要。遺憾的是,我們的老師缺乏這個意識,也缺乏這個能力。

關於思維的訓練。愛因斯坦說,西方科學的發展以兩個偉大成就作基礎,分別是: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通過系統的實驗發現的因果關系。楊振寧在我校 60 年校慶「我的生平」報告中說過,他在中國學到了演繹能力,在美國學到了歸納能力。也就是說,在思想方法上有兩種能力:演繹能力和歸納能力。演繹能力是能夠熟練使用演繹推理的能力。演繹推理的主要功能在於驗證結論,而不在於發現結論。中國的教育自古就沒有演繹,但現在的教育卻過多地強調演繹推理。這種教育不利於培養學生根據情況預測結果的能力和根據結果探究成因的能力。因此,我讓附中的老師按這樣的思路出題:從條件出發,給出多個結論,讓學生猜測哪個結論能成立;或者給出結論,看看哪些條件是必要的。

我們需要這樣一種教育,即從特殊到一般的教育。這是文藝復興之後的工業時代所需要的新思想——歸納推理,就是從個別現象出發抽象出共性、總結出一般的結論。我們的教育過分強調演繹而忽略歸納是不行的。

我認為老師如果「太聰明」,教出的學生就「不聰明」了。老師「太聰明」就會把結論講得太圓滿,學生也就沒有了思考的空間。老師要學會跟學生一起思考,這是更高的「境界」。學會「拙」很不容易,只有和孩子們一起思考,才能引發孩子們的思考,進而教會孩子們如何去思考。學生自己把公式歸納出來、把道理歸納出來,知識才能成為他們自己的東西。我們過去考試前總是反復訓練技巧,這並不是好方法,培養不了技能。做題的技巧不是技能,它只對一道題有用,對其他題可能就沒用。同學們,你們要記住,你們未來當老師不是要培養會熟練操作的人,而是要培養會思考的人。

這次修改課程標准,我們在「雙基」——「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基礎上加入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動經驗」,這樣就變成了「四基」。基本思想最上位的就是剛才談到的演繹和歸納,當然各學科還有各學科的思想方法;基本活動經驗就是在開始時提到的過程教育。除此之外,我們還把傳統的「兩能」變成了「四能」,即在「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基礎上加入了「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的能力」。發現問題與提出問題並不相同,發現問題之後,只有經過抽象思考才能提出問題。現在,這些觀點已被大陸廣大中小學教師以及新加坡、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廣泛接受。

2. 學會從受教育者的立場思考——尊重的教育

學會從受教育者的立場思考,這是我校提出「尊重的教育」理念的著眼點。國內的一些老師採用體罰或者語言侮辱等方式對待學生,他們認為他們的出發點是為了學生好,這是不行的。教育者必須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場上思考是不是真的對孩子好。所以我認為,樹立較為明確的教育理念,尊重受教育者是教育中的大事。下面,我從三個方面來闡述這個道理。

第一,教育是生存的需要,接受教育是孩子的本能。擔任校長以後,我一直在認真地思考「教育到底是什麼」。過去說教育是社會發展的需要,我認為不是這樣,我認為教育是人生存的需要。所有的動物——當然也包括人類,都有接受教育的慾望,不接受教育就無法生存。小孩子總喜歡提問題,因為孩子們想了解周邊的世界,從而更好地活下去,這是與生俱來的本能。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人人都有學習的慾望,後來不愛學習是因為老師沒有教好。所以我認為,在教育的初級階段,只有不好的老師,沒有不好的學生。我們每一個老師都有責任和義務把學生的學習慾望激發出來並保持下去。

第二,尊重教育規律,基因的充分表達需要後天的刺激。事實表明,如果一個孩子在學說話時不讓他說話,那麼他長大以後就很難學會正常說話。現在一門新興的學科即表觀遺傳學的研究表明,人先天的基因必須給予後天的刺激才能得到充分表達。我們的教育就是要在適當的時間給予孩子適當的刺激,讓其基因得到充分的表達。我們曾在附小做過試驗,結果表明,小學一、二、三年級的學生不應學太多數學,因為他們理解不了概念,而數學是建立在概念和符號的基礎上的。但是這個階段是學習語言的最好時間,因此要多進行語言的訓練,中、英文的同步學習並不沖突,而且效果很好。我還提倡小學低年級的孩子不要寫作文,寫作文需要一定的思路,而孩子們還不會從頭到尾地思考問題,只能寫成造句式的作文,這樣就失去了作文的意義。如果一個孩子在小學時外語口語過關了,初、高中的學習將會非常輕松。所以,要在適當的年齡進行相應的教育。

第三,好的教育要啟發學生思考。啟發式教育已經被寫進《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里。好多老師問我,一堂好課的標準是什麼?我說,一堂好課就是能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要全面把握學科知識

作為好的教師,必須了解知識的核心思想,把握知識的來龍去脈,知道知識的教育價值。我曾經很認真地思考了數學的核心思想,為此,我寫了一本叫《數學思想概論》的書。在這本書的前言中,我介紹了書中的數學思想不是指學習數學時所涉獵的思想,如等量替換、數形結合、遞歸、轉換等,也不是指解數學題時所涉及的具體思想方法,如合並同類項、配方法、換元法等,而是數學發展所依賴的思想。我認為迄今為止數學發展所依賴的思想在本質上有三個,即抽象、推理和模型。

把握知識的來龍去脈對於教育很重要。教幾何的老師不能不知道歐幾里德,教方程的老師不能不知道韋達。在這次修訂課程標准時,我們把能夠表現方程核心思想的韋達定理放進去了。方程的核心思想是根與系數的關系,知道了系數就知道了根,同樣知道了根也知道了系數。在韋達之前, x2+4x=25 、 x2-4x=25 被認為是不同的兩個方程。韋達把 ax2+bx+c=0 一元二次方程用統一的符號表現出來,所以根的結果就能夠統一表達了,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歸納過程。教方程的老師不知道這個發展過程,就不能把方程教好。在教學過程中要清楚該教什麼,不要把本質沖淡了。

知道知識的來龍去脈,才能知道知識的教育價值。比如,平面幾何有兩個教育價值:幾何直觀和演繹推理。我們現在的平面幾何只教「演繹」而不教「直觀」是不行的。所以這次在修改課程標准時,增加了幾何中的「幾何直觀」概念。

(四)會反思、會研究

作為一名教育家,會反思、會研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首先,研究自己的經驗,把經驗升華成為思想是很重要的。全世界著名的教育家都是從實踐上升到理論的。美國著名的教育家杜威說過,社會即學校,生活即課堂,要讓學生在做中學。在本質上,杜威主張讓學生學,所以美國教育基本是在做中學。陶行知是杜威的學生,他把杜威的思想進一步發揚。他提倡「在做上教,在做上學,教學做合一」。陶行知當過小學老師,當過小學校長,這種教育思想是他根據教學一線的工作經驗總結的。陶行知有一句很有名的話:「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這個真人就是知識全面的人,這是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我們從事教學,就得學會反思,學會把自己的經驗上升到理性。所以,你應該知道理性的表達是什麼樣的,教育理念是什麼。

其次,要把握教學的科學依據。所謂科學依據,第一,要了解學科的本質和學科的思想,全面把握「四基」,即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第二,要了解學生的認知規律。根據我的經驗,小學階段教的所有知識必須是身邊的知識;初中階段應該教授具有物理背景的知識;高中階段才可以將傳授的知識抽象成一般符號。無論如何,有了實踐經驗,你們所創造的理論才是真知,你們也才能稱得上是「實踐真知」的教育家。

⑶ 家長為什麼不屬於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對受教育者在知識,技能,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響的人。這些人里

家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第一任啟蒙老師,對孩子來講應當也是一名教育者。但從定義上來理解,教育者首先是一種職業,要有相應的職業規范要求。其次教育者所影響的對象是處於受教育階段的人,而不只是自己的孩子。

⑷ 教育人是什麼意思

教育者是指直接對求教者的素質發展起影響作用的人,包括學校的教師、教育計劃、教科書的設計者和編寫者、教育管理人員以及參與教育的活動其他人員。其中學校教師是教育者的主體,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活動中發揮主導作用。

教育者的主體性有多方面的表現:A教育者是教育活動的設計者、實施者和組織者,對整個教育活動起領導作用;B教育者是學生學習活動的指導者、幫助者和評價矯正者,對整個學習活動起著校正方向、調整內容、激發動力、教給方法的作用;C教育者的教育反映著社會的需求和人格,控制著整個教育過程的推進和教育內容的設定,因而教育者教的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學生的發展質量;D教育者的教育活動內容影響著學生學習活動的內容,控制著學生活動的時間和效果,因而在教育活動中居主導地位。

⑸ 熱愛教育的人稱為什麼

熱愛教育的人稱為教育園丁
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根據學校條件和職稱,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授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以提高實踐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事物。
人在其中,慢慢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到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性的自我意識思維。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思維
又有著其自我的感官維度,所以任何教育性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

⑹ 你認為什麼樣的人才配稱為教育工作者

我覺得一個人如果他想要配稱得上是教育工作者的話,他一定要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全部的投身於教育行業中。因為我覺得只有這樣的人,他才是真的熱衷於教育,想要把教育弄好,他們才配稱得上是教育工作者。畢竟教育工作者在社會上還是會受到周圍人很多的愛帶的,所以我一定要是他們為此付出了,他們才配稱得上。

⑺ 中國教育家有哪些人

中國教育家有:

1、蕭友梅:

陳垣,字援庵,又字圓庵,廣東廣州府新會縣人,中國傑出的歷史學家、宗教史學家、教育家。陳垣先後創建廣州光華醫學專門學校、北京孤兒工讀園、北京平民中學。曾任國立北京大學、北平師范大學、輔仁大學的教授、導師。

⑻ 教育者定義是什麼

狹義的教育者簡而言之就是按照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根據學校條件和職稱,從事教育事業的人,在一定社會背景促進個體社會化和社會個體化活動的人。廣義的教育者是指所有的生命個體。在教育活動中存在著「教」與「學」兩種活動,更確切地說,是「教」與「學」兩種活動構成教育。雖然,參與到教育活動之中的所有人都有「教」與「學」的責任或義務,但各自的職責重點不同,一部分人主要以「教」為職責,一部分人主要以「學」為職責。

⑼ 怎樣的人才算是一個教育家

中國歷代教育家從理論和實踐上對教師的地位、職責和師生關系,即對師道、師責、師誼、師情等作了深入探索和深刻論述,其理論繼往開來,其事跡垂範後人。教育應該具有永恆的生命力——是今天的為師從教者仍必須遵循恪守的基本規律和原則。
教師作為一種職業,應該符合現代教育的規范和要求,既要追求高質量,也要追求高效率。作為新時期的人民教師,面對紛繁復雜的國內外形勢,面對渴求優質教育的現代家庭,面對日益獨立和智慧的學生,我們應該怎樣做一個好老師呢?
首先,我們應該做一個有童心的老師。
正如李鎮西博士說得好:「童心,是師愛之源。」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經說過:「唯有童心,才能細膩地感受童心,理解童心。」確實,一個教師如果沒有了童心,沒有了愛童之心,那麼就趁早離開教師隊伍,否則老師痛苦,學生更痛苦。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一定是一個用兒童的眼睛去觀察的老師,是一個用兒童的耳朵去傾聽的老師,是一個用兒童的情感去探尋的老師,也一定是一個用兒童的情感去交流的老師。
李鎮西老師正是在一顆經久未滅的童心的驅使下,和學生們一起去春遊,去探險,去爬金頂,去做游戲。在油菜花地里上課,在峨眉山的積雪上寫字,在餐桌上慶祝老師的獲獎,在原始森林裡放飛理想的心情。於是,學生們敢於和老師一起跳繩,敢於和老師比試扳手腕,也敢於把自己最隱私的故事告訴老師。於是,也就有學生成了留洋博士,有學生成了科研人員,有學生成了超大型企業老總,更有學生把老師當成了自己的父親。
老師做到這份上,真的很幸福了!
二、做一個有思想的老師
十多年前的一天,江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拉開了推進素質教育的巨大帷幕,激起教育領域的千層巨浪;五年前的今天,第八次課改的浪潮席捲教育大地,新課程改革實驗悄然而至,以致於使無數的教育人心潮澎湃,熱淚盈眶;2005年的春天,朱永新的名字傳遍了中小學校,新教育的裊裊炊煙,飄進了我們的學校;到了今年夏天,「陽光體育」猶如一輪紅日噴薄而出,溫暖著億萬少年的心。於是,湯翠英奶奶的激情演講,讓我們認識了一位偉大的人民教育家;魏書生老師的娓娓道來,讓我們懂得了如何做一個既輕松有優秀的班主任,就像白開水也能喝出濃濃的香味;同樣,李鎮西教授的報告,引領我們重讀「師德」這本書——由愛心走向民主;而馮恩洪校長的風趣和幽默,更使我們知道了如何解剖和重組課程,在學生輕松愉快的自主選擇學習中使升學率實現了三次二十個百分點以上的提升,簡直就是奇跡。同時,也讓我們理性地認識到,面對現代教育,師德並不代表著奉獻和犧牲,師德更應該是科學、有效和幸福的代名詞。所有這些教育人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思想可以決定行為,行為可以決定習慣,習慣可以決定性格,性格可以決定命運。作為一名現代教師,我們應該有自己的思想,不能跟著教育的口號轉,更不能為教育的「運動」和「實驗」而活著,我們更應該為學生、也為我們自己的教育生活而活著。
三、做一個善於讀書的老師
讀書是一種成長的需要。無論是素質教育,還是新教育實驗,都在追求一種完善性、超越性的教育。在知識日新月異的今天,學習已成為每個人的必須。在讀書中,我們流下感動的淚水;在讀書中,我們撒下的辛勤的汗水;在讀書中,我們留下成長的腳印;在讀書中,我們播種喜悅和歡笑;在讀書中,我們收獲自信與成功。
書是我們師生共同的朋友,它拉近了我們心靈的距離,在讀書中我們歡聲笑語、其樂無窮。因此,要讓自己成為一名學生喜歡的老師,就應該養成一種與學生共同的愛好,那就是讀書。正如李鎮西博士所言:老師和學生最好的共同愛好就是讀書,老師最好要多讀孩子們喜歡讀的書。多和學生保持一項共同的愛好,就多一條通往孩子們心靈的途徑。」美好的一天,都從閱讀開始,我們就一定能走近學生,甚至走進學生的心靈,獲得學生的信任和親睞,自然也就會受到更多學生的喜歡,因為我們也和他們一樣——是一個讀書人。
四、做一個善於演講的老師
教師的基本責任在於「傳道、授業、解惑」,而其基本形式就是面對面的傳、授、解。如何是學生能夠深刻的記住你這位老師,從而也深深地記住所學的知識,就需要我們猶如演講般的精心設計和課堂語言。特別是小學生,大凡都是先喜歡老師,然後再喜歡老師所教的學科,所以我們更應該有理由讓學生喜歡。而且,在課堂上,小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優於其他一切傳媒。所以,我們就更理由讓我們的講課生動起來,讓我們的演講精彩起來,讓更多的學生記住老師。湯老為什麼讓我們記憶深刻,就是她在報告時的激情流利、手舞足蹈;魏老師為什麼讓我們難以忘懷,就是因為他的那份淡定自若、娓娓而述;馮校長為什麼讓我們情不自禁熱烈鼓掌,就是因為他的直言不諱、風趣幽默;竇老師為什麼讓我們由衷地嘆服,就是因為她在課堂上的激情投入和燦爛笑容。
於是,我們有一萬個理由:讓我們的演講精彩起來。
要讓學生喜歡並不難,難的是更多的學生喜歡你,難的是讓學生一直喜歡你。做為新時期的人民教師,很多人可能很難成為「春蠶」,也很難成為「紅燭」。其實,我們並不希望成就什麼大事,只希望做一件共同的小事,那就是: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