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教育教學 » 宗教信仰學生如何教育
擴展閱讀
什麼是社科基礎研究層次 2024-05-17 13:41:17
歌詞愛到底是個什麼東西 2024-05-17 13:18:53

宗教信仰學生如何教育

發布時間: 2022-09-06 22:52:44

Ⅰ 大學生怎樣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宗教與宗教問題的基本觀念以及處理宗教問題的綱領、政策的總和,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1,宗教的產生有個人主觀的虛幻感覺和神秘體驗因素。

2、形成宗教的理論基礎是唯心主義的世界觀。

3、宗教的社會功能在於麻痹人們對社會制度的思考。

二、認識到大學生肩負重要使命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作為公民的大學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大學生不是一般的公民,他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重要歷史使命。

大學是人生發展的關鍵階段,處在這一階段的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慾望強,不僅要學習各種專業知識,還對承載著這些知識的人類歷史上的各種思想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必須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三、正確看待宗教

1.分清宗教與邪教的區別,自覺提升科學素質和人文素養,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道德風尚;

2.認清宗教信仰與現代文明的關系,在以客觀正確的態度對待宗教的前提下,也定不能忘記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因子。不能將封建迷信當作宗教信仰而產生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現象。應學會以辨證的思維摒棄陋俗凈化風氣。

大學生要有正確的宗教信仰觀,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打造溫馨健康的校園文化。



(1)宗教信仰學生如何教育擴展閱讀: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宗教政策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可相應地開設有關民族、宗教的選修課,將宗教知識與其他學科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宗教觀、人生觀及對待學習宗教知識的積極態度。

重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使大學生通過課堂教學了解和認識宗教,正確辨析科學與宗教、宗教與其他社會現象的區別,熟悉和掌握黨的宗教政策。

掌握國家的宗教法律法規,正確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入到如何為國家和民族奉獻力量上來。

(二)把握校園文化的政治方向,充分利用媒體傳播的有效途徑

校園文化是全校師生所共同創造的文化環境和學習氛圍的總和,它可以引導學生以及更有效地激勵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多姿多彩的校園文化是加強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媒介。高校要充分利用媒體傳播的有效途徑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加強大學生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營造出積極向上、陽光和諧的校園氛圍。

加強校園刊物、校園各大學生組織、書籍等的管理和建設,使校園內的宣傳教育起主導作用,加強高校綜合防控,把積極的政治思想放在首要位置。及時將先進文化引入校園來規范大學生的文化取向,防禦和抵制庸俗文化。

(三)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靈活性,深入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

參與社會活動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不僅可以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而且在精神信仰上能夠進一步正確引導大學生,並幫助大學生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如組織大學生參與民族地區的建設,對少數民族地區開展民俗民風的文化調查等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充分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提高對民族宗教政策的認識。在社會實踐中與德育教育相融合,學生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充分發揮高校心理教育功能

切實關注青年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將此作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宗教觀及進行無神論教育的輔助方式。做好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通過各種方式(如專題心理講座、主題心理報告、心理咨詢等)傳授心理健康知識,進行心理調適。

有針對性地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使他們學會以積極的心態自我調適,增強心理健康意識,增加適應社會的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注重人文關懷,將理想教育與大學生個人生活及思想實際緊密結合起來,予以學生心靈深處的關懷,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的心理健康盧梭宣布上帝已死,會促使很多神令論者相信如果沒上帝的存在,人類的道德判斷也就是失去了道德判斷的依據,也就失去了獎懲的依據。但是隨著現在自然科學的進步和現代物理學的發展,如2013年12月15日我國「玉兔號」巡視器順利駛抵月球表面,都表明世間是沒有神或者上帝存在的。但是宗教在我們生活中對於社會穩定和對人的精神的慰藉來講都起到很大的作用。那我們應該怎麼來客觀的看待宗教呢?
宗教是人類精神的溫床,是人類很多深層次精神需求的表現,它促使人能夠超脫自身的有限性,實現對宇宙,對人類的終極目的關懷。這都表明宗教可以成為人認識世界的一種心理基礎,但是並不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邏輯基礎。通過宗教這種途徑也是可以幫助很多基督教或者伊斯蘭教等神學的信徒們提供更為簡單的方式通向道德的殿堂。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很多的聖人就是通過自己的實踐形象來影響他們的信徒的,這種對於道德宣傳作用是形象的。但是虔誠也同樣可以為惡或者善所利用,歷史上的宗教審判庭,宗教迫害的事情發生並不少見。
只能說宗教和道德的關系猶如道德和各種文學作品的關系一樣。任何一個豐富,發展成熟的國家裡的文學作品中都不會缺少神話、文學和藝術。最為尋常百姓所了解的神話作品有《寶蓮燈》,沉香「劈山」救母的場景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不可能出現的,但他採用虛構的形式,誇大了沉香救母這種急切的心情,給了我們最生動、親切和直觀的觸動。向傳達了中國最大的善—孝道。也證明了「母愛」這個具有豐富道德內涵的概念並不是隨意捏造的,也不簡單是促使基因成功的傳播而以,而是他就是那樣讓你無法言明的存在著。暫且不議道德的存在,讓我們接著來看道德和宗教,道德和神話,宗教和神話之間的關系。宗教會如神話等其它的文藝作品一樣可以做出宣傳道德有效手段,作為塑造道德形象,傳播道德理念的有利途徑。
正如盧梭所說的那樣,上帝已死,或許道德離開了宗教的束縛,立法者脫離了上帝的監控,對於我們人類來講是件好事。或許沒有上帝我們同樣可以為道德尋找到存在的標准,或許我們人類自己可以為我們的道德立法。

Ⅱ 如何對有宗教信仰學生進行教育轉化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狀況直接影響國家未來的人才素質,經濟全球化等多種因素使大學生的思想意識日趨多元化,高校中信教學生和有宗教信仰傾向學生的存在給和諧校園建設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思考。本文即通過對高校校園中有宗教信仰傾向的大學生群體的調查及其對和諧校園建設的影響的分析,試圖在大學生的思想教育方面找到新的突破口,加強對大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工作。

Ⅲ 大學生如何樹立正確的宗教觀

大學生樹立正確宗教觀論文

摘 要: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培育科學精神,培養大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鼓勵他們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擺脫逃避現實,寄託虛幻、超現實的宗教神明的觀念;要建立和健全大學生幫扶機制,有針對性地解決大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和各種困難,有效地預防宗教對弱勢大學生的誘惑,為大學生建立起強大、堅固的內在心理防禦機制。通過開展積極有效的扶助、有的放矢的就業指導、心理咨詢,消除大學生成長中的諸多困難、困惑、障礙,是使大學生遠離宗教影響的必要途徑。

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已經成為當代高校思想教育的一個難點,大學生宗教信仰是關系社會穩定、民族命運、國家前途的重大社會問題,開展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研究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當前,宗教正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徑向大學校園滲透,導致一些學生信仰迷失,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消極影響。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根據現實情況制定相應的教育對策、管理措施,始終保持整個校園積極向上、和諧穩定的良好氛圍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一、大學生宗教信仰的總體狀況

恩格斯說:「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的日常生活的外力量在人的精神中的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們的力量採取了超人間力量的形式。」[1]354從本質上講,宗教是人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錯誤的認識和荒謬的解釋,作為文化現象,宗教的存在價值在一定

Ⅳ 當代大學生怎樣正確認識和對待宗教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宗教觀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宗教與宗教問題的基本觀念以及處理宗教問題的綱領、政策的總和,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1,宗教的產生有個人主觀的虛幻感覺和神秘體驗因素。

2、形成宗教的理論基礎是唯心主義的世界觀。

3、宗教的社會功能在於麻痹人們對社會制度的思考。

二、認識到大學生肩負重要使命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作為公民的大學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大學生不是一般的公民,他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重要歷史使命。

大學是人生發展的關鍵階段,處在這一階段的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慾望強,不僅要學習各種專業知識,還對承載著這些知識的人類歷史上的各種思想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必須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三、正確看待宗教

1.分清宗教與邪教的區別,自覺提升科學素質和人文素養,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道德風尚;

2.認清宗教信仰與現代文明的關系,在以客觀正確的態度對待宗教的前提下,也定不能忘記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因子。不能將封建迷信當作宗教信仰而產生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現象。應學會以辨證的思維摒棄陋俗凈化風氣。

大學生要有正確的宗教信仰觀,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打造溫馨健康的校園文化。

(4)宗教信仰學生如何教育擴展閱讀: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宗教政策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可相應地開設有關民族、宗教的選修課,將宗教知識與其他學科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宗教觀、人生觀及對待學習宗教知識的積極態度。

重視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使大學生通過課堂教學了解和認識宗教,正確辨析科學與宗教、宗教與其他社會現象的區別,熟悉和掌握黨的宗教政策。

掌握國家的宗教法律法規,正確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將學生的關注點引入到如何為國家和民族奉獻力量上來。

(二)把握校園文化的政治方向,充分利用媒體傳播的有效途徑

校園文化是全校師生所共同創造的文化環境和學習氛圍的總和,它可以引導學生以及更有效地激勵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多姿多彩的校園文化是加強民族宗教政策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媒介。高校要充分利用媒體傳播的有效途徑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加強大學生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營造出積極向上、陽光和諧的校園氛圍。

加強校園刊物、校園各大學生組織、書籍等的管理和建設,使校園內的宣傳教育起主導作用,加強高校綜合防控,把積極的政治思想放在首要位置。及時將先進文化引入校園來規范大學生的文化取向,防禦和抵制庸俗文化。

(三)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靈活性,深入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

參與社會活動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不僅可以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而且在精神信仰上能夠進一步正確引導大學生,並幫助大學生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如組織大學生參與民族地區的建設,對少數民族地區開展民俗民風的文化調查等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讓學生充分了解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提高對民族宗教政策的認識。在社會實踐中與德育教育相融合,學生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政治教育。

(四)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性,充分發揮高校心理教育功能

切實關注青年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將此作為學生樹立正確的宗教觀及進行無神論教育的輔助方式。做好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普及工作,通過各種方式(如專題心理講座、主題心理報告、心理咨詢等)傳授心理健康知識,進行心理調適。

有針對性地對有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使他們學會以積極的心態自我調適,增強心理健康意識,增加適應社會的能力。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注重人文關懷,將理想教育與大學生個人生活及思想實際緊密結合起來,予以學生心靈深處的關懷,幫助學生構建科學的心理健康模式。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西藏網-宗教法制建設挑戰與應對

Ⅳ 大學生如何對待宗教問題

當代大學生要重視宗教問題。首先,宗教,是人類思想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宗教也是一種世界觀,只有了解了人類思想發展史,了解世界觀發展史,才不會被各種錯誤思想所迷惑,才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進而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所謂人類思想史,是包括不同時期最偉大人類對人生的思考和看法,了解他們對世界的認識,不啻於對人類思想進化過程進行一次完整 的梳理,增強對世界的感知力和鑒別力。主要了解包括前蘇格拉底希臘哲學家,泰勒斯,德謨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巴門尼德,畢達哥拉斯等等,還要了解蘇格拉底、柏拉圖及亞里士多德。要了解老子,孔子,釋迦摩尼的思想,以及後蘇格拉底哲學家如犬儒學派等等,了解以色列人歷史及舊約的上帝論。了解基督教誕生,三大基督教分離的歷史,了解伊斯蘭教的誕生和歷史,了解蘇菲派,什葉派和遜尼派,了解盧梭,孟德斯鳩,叔本華,黑格爾和馬克思。馬克思之後再無系統哲學家。了解人類思想史大學生就很容易建立自己的人生觀,也可能包括宗教觀。二、宗教過去是思想,現在就變成一種文化。了解世界上四分之三的各種人類宗教信仰和禁忌,有利於和這部分人打交道,尊重他們的習俗和文化,這部分人認為,「人類一思索,上帝就發笑」,思索的權利是神或上帝的獨有權利,人只要做好他們的羔羊就行了。所以不要輕易嘲弄別人的信仰。真正的無神論者,在西方通常是高級知識分子,大部分自稱無神論者的人,並沒有進過認真的思索。三、最後要相信,寬容是所有現代宗教的共同特性,凡是被教導仇恨,聖戰,消滅異教徒,強迫別人信仰本人宗教的宗教,都是邪教。

Ⅵ 大學生如何正確對待宗教的信仰問題

宗教是一種世界范圍內容觀存在的歷史現象,它曾在歷史上產生過極為重要而廣泛的作用,滲透進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而且在今天的文化活動、國際事務和日常生活中仍有一定的影響。客觀地認識宗教的本質及其產生和發展規律,了解世界上的主要宗教體系及其特點,不僅有助於當今的大學生更好地把握歷史上和現實中的宗教現象,認識到宗教對於社會安定和世界和平的影響,而且對於拓寬知識視野,從而更深入地理解和分析科學、倫理、法律、經濟 、文學藝術等各種文化活動,更好地處理在人際交往中的宗教信仰關系等,也有積極的意義。
論當代大學生的宗教信仰
據調查,大學生中明確表示信仰宗教的約占總數的10%,產生這種宗教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的客觀因素,也有大學生自身主觀的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政治環境的寬松、經濟水平的提高、價值觀念的變化,使人們的信仰變成多元化。多種經濟成分並存,價值觀念的不同,決定人們意識形態的異化。共產黨內的不正之風,社會主義初級社會的腐敗現象、單位中的用人不當,社會分配的不公平,貧富差距的擴大,種種因素,使青年人對共產主義的信念產生了懷疑。政治信仰的缺失,導致許多人轉向宗教信仰,大學生也不例外。
青年人思想未定型,情緒浮躁、易變,追求新鮮刺激,常有反傳統的逆反心態,有強烈的獨立自主意識,面對不同以往的文化背景和多種價值選擇,大學生感到茫然、疑慮、混亂的同時,求新、求異的心理使一些青年學生轉向了宗教。
在市場經濟體制建立的過程中,青年人承受著更多的來自學習、工作、生活等方方面面的風險和壓力。求學道路的困難、生活的苦澀和艱辛、工作的不盡人意或家人的下崗待業、個人及親友病痛等等,面對人生挫折和困惑,都會導致青年人尋找精神上的安慰和解脫之途。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往日趨淡漠,因而宗教組織中教友之間的親密、友善的關系,毫無功利色彩的互相關心和真誠幫助,就顯得充滿親和力和誘惑力。青年大學生在社會中大多處於弱勢地位,教會和教友之間的互相幫助,使他們感到上帝是他們最後的靠山。信仰宗教滿足了信仰者的歸屬感,使其精神上感到欣慰和滿足,他們不再是孤立無援的,他們是「組織里的人」。
當然,有一些大學生是因為生長在信仰宗庭,還有一些人在困境中得到宗教界人士的幫助從而走向宗教。
當代大學生的宗教熱,集中反映了部分青年人在信仰中的迷失,體現了許多認識上的誤區:
其一,宗教道德與文化的獨特魅力的吸引。特別是追求至善的宗教道德,是它最迷惑人、吸引人的地方之一。三大宗教幾乎都包括了這么一些道德誡律:不偷盜、不姦淫、不兇殺、不貪財、不搶劫、不誣陷、不妄語、平等愛人、懲惡揚善。因而相當部分大學生認為,這些宗教道德與社會主義的道德規范並不矛盾,它的約束力量甚至超過了社會主義道德規范的作用,當今物慾橫流的市場經濟社會中,尤需這些宗教道德的教化。
世界銀行前兩年曾發表過一個報告,大意是有信仰的地方發生金融犯罪的可能性更低,因為人們不是害怕法律才不犯罪的。事實上,再完備的法律也阻擋不了深思熟慮的觸犯,人不犯罪一是受到道德律的自我約束、自我譴責,二是害怕神的懲罰。佛教的轉世說,基督教的天堂地獄,這些戒律在叫人棄惡從善,抑制罪惡勢力、穩定社會秩序、凈化社會空氣等方面確具有獨特的積極意義。
其三,對科學家信仰宗教問題的認識。很多大科學家似乎接受上帝這個概念,有些科學家本身信仰宗教,因此,許多大學生認為科學與宗教信仰並不相孛。

Ⅶ 怎樣引導學生看待宗教信仰問題

在《政治常識》「宗教」一課的教學中,怎樣引導學生看待宗教信仰問題,有效地實施思想政治課的無神論宣傳呢?我在教學中針對當前少數中學生參加宗教活動的現象,聯系青少年動情於宗教的根源,論述科學人生觀的重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隨著我國近十年來黨的宗教政策的落實,神修院和各地宗教場所的修復及《聖經》等大量宗教書籍的逐步開放,一些中學生開始對宗教現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們中有的時常進出寺觀教堂參加宗教活動;有的熟讀宗教經典,對宗教經典的一些章節了如指掌;有的竟常以光顧學校附近的天主教學聽聖歌和欣賞「彌撒」儀式來調劑課餘生活。據報道:1988年沈陽市信教或參加宗教活動的青少年已達到了1000多人。可見,當前如何對待宗教活動給中學生形成科學人生觀帶來的不利影響,回擊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對學生的侵襲,已成為《政治常識》課教學中的一個迫切問題。
九十年代的中學生,為什麼還會有少數人動情於宗教呢?不能簡單地把原因歸結為他們社會生活經驗的缺乏和無知。這種膚淺的認識,不僅不能解釋宗教長期以來的廣泛傳播和許多當代自然科學家都虔誠信仰它的事實,還會激起一些學生的逆反心理,使思想政治課的無神論宣傳受到冷漠。
馬克思主義認為,宗教作為自然力和社會力量在人們意識中的歪曲反映,其根源不在人們的思想之中,而在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之中。消除人們的宗教信仰,是一個極其艱巨而長期的歷史任務。它有待於社會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社會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極大提高。而我國目前尚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產生宗教的根源並未消除。舊社會遺留的「痕跡」、國際之間的影響、生產力不發達和群眾生活水平不高,都是宗教長期存在的重要原因。我國即使本世紀末達到了「小康」水平,經濟和科技發展水平仍不高。教育任務與經濟落後的矛盾以及由此引起的學生平等的受教育權利與升學率限制的矛盾,青年在就業、婚姻、家庭等方面所面臨的社會問題都還不能徹底解決。加之一些醫學上的「不治之症」造成個人生活的不幸,以及不少自然之謎使人們產生的神秘感,都為宗教在當代中學生中立足和傳播提供了條件,都可能成為他們滋長宗教情緒、參加宗教活動的原因。
因此,我們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滅宗教,不能強制人們不信教。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國憲法保護公民宗教信仰的自由,決不意味著學校可以對中學生的信仰選擇聽之任之,更不意味著思想政治課可以放鬆對無神論思想的宣傳教育。隨著對外開放和商品經濟的蓬勃發展,當代中學生與時代變革相協調,正在形成以新的價值觀念和「獨立」思想為性格特徵的群體意識。他們不迷信權威,敢於向傳統觀念挑戰固然可喜,但由於近幾年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的影響,他們中不懂馬列主義就隨意指責馬列主義,不懂得只有共產主義人生觀才是科學人生觀,而盲目認定信仰宗教比信仰馬列主義更時髦和實在的也不乏其人。這種自由化傾向和「信仰危機」迫切需要我們尋找新思路來加以抵制和引導。
「信仰,是人們所必須的。什麼也不信的人才不會有幸福。」但真正能夠給人幸福,有益於社會發展的信仰是什麼呢?只能是科學而決不是宗教。歷史告訴我們,違背人類認識事物的客觀規律,相信命運和神靈的力量,離開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任何天才的結局都是可悲的。科學家牛頓後半生的所為,便是一例。
自然,現代宗教並非同科學絕對沖突,當它維護社會秩序,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時,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從「是否有利於發展生產力」的觀點看問題,目前最大限度地把包括宗教信仰者在內的廣大群眾團結起來,而不去強調有神無神的分歧和宗教的「過錯」何在,是國家現階段對待宗教問題的總態度。因為在黨的正確方針指導下,無神論者和宗教信徒在政治上可以結成統一戰線,我國宗教也完全能夠與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相協調。但是我們應該看到,馬克思主義與宗教有本質的區別,在世界觀上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是不可調和的。作為政治教師,面對亟需樹立科學世界觀和人生觀基礎的中學生,我們必須突出強調宗教在本質上與科學的對立,引導學生認清只有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才是人生的正確選擇。
其實,少數中學生動情於宗教,並非都出於對馬克思主義的不信服,而大都與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某些「氣候」相聯系。有的學生家長在家中長年放置經書和宗教圖像,每逢宗教節日便帶孩子到教堂過宗教生活,激發了學生以到教堂開眼界為樂的興趣。多年的耳濡目染,無形中就給孩子形成有神論思想提供了條件。加之,近幾年來思想政治工作的薄弱和升學率壓力的束縛,有不少中學,多年來最受學生歡迎的團組織已失去了活力和吸引力。當少數厭學情緒嚴重的學生一旦信仰發生偏離,社會因無人過問而任其發展。
因此,我們必須聯系學生的思想實際,從提示宗教的根源入手,講清宗教與科學的本質區別,積極爭取家庭和社會的配合,對信教和樂於體驗宗教生活的學生不鄙視和譏笑,引導他們正確對對待學業的挫折和人生的不幸,學生是能夠正確地看待宗教信仰問題而逐步樹立科學人生觀的

Ⅷ 大學生如何正確對待宗教問題

家庭的影響

有宗教信仰傳統的家庭很容易讓生活其中的個體皈依該宗教,作為家庭成員的大學生容易受到這方面的熏染。

大學生個體因素

大學生選擇信仰宗教,這與他們的認知水平、生存狀況、精神狀態、心理需求等因素密切相關,大學生宗教信仰的心理成因有六點:一是新鮮感、好奇心的滿足;二是社會支持歸屬的需要;三是幻想補償的需要;四是情感宣洩的需要;五是自我認同的需要;六是追求完美的心理沖動。

學習知識的興趣使然

現代知識傳播的迅速和便利使宗教的內容傳播得比較廣泛,大學生不可能對這些沒有興趣。他們對對宗教都有濃厚的興趣,試圖接近和了解宗教

無理性的功利性的「信仰」

表現為某種現實功利性的訴求

皈依宗教更多是出於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追求,出於對心靈慰藉的探尋,出於對自己原有信念的懷疑,出於對現實生活的困惑,而宗教的答案正好給他們以「合理」解釋,使他們對宗教的態度由長期教育而形成的排斥,最終到世界觀改變而確立的信仰。

我們的願景

WISH

二、大學生應該如何認識和處理宗教信仰問題



堅持馬克思主義宗教觀

1

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是馬克思主義關於宗教與宗教問題的基本觀念以及處理宗教問題的綱領、政策的總和,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

1,宗教的產生有個人主觀的虛幻感覺和神秘體驗因素。

2、形成宗教的理論基礎是唯心主義的世界觀。

3、宗教的社會功能在於麻痹人們對社會制度的思考。

大學生肩負重要使命

2

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國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之一,作為公民的大學生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但大學生不是一般的公民,他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肩負重要歷史使命。

大學是人生發展的關鍵階段,處在這一階段的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慾望強,不僅要學習各種專業知識,還對承載著這些知識的人類歷史上的各種思想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必須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正確看待宗教

3

1.分清宗教與邪教的區別,自覺提升科學素質和人文素養,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道德風尚;

2.認清宗教信仰與現代文明的關系,在以客觀正確的態度對待宗教的前提下,也定不能忘記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因子。不能將封建迷信當作宗教信仰而產生與現代文明格格不入的現象。應學會以辨證的思維摒棄陋俗凈化風氣。

大學生要有正確的宗教信仰觀,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氛圍,打造溫馨健康的校園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