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有什麼經典的歷史書
擴展閱讀
兒童腺體肥大用什麼葯 2024-05-20 09:33:38
如何教育孩子身上的懶 2024-05-20 09:30:40

有什麼經典的歷史書

發布時間: 2022-06-26 07:25:06

『壹』 十大精典歷史書籍

一、《古玉精英》,《古玉掇英》,中華書局
唯一一部以私人藏品而成為古玉收藏教科書的經典書籍,雖然不一定盡善盡美,然而,在收藏家普遍自信而不信他人,從而使得館藏品書籍獨秀天下的時候,該書使有理想的收藏家看到了收藏文化的希望。

二、《中國玉器全集》,河北美術出版社
該書自從出版以後,就幾乎成為了鑒定人員和高仿人員的教科書。

三、《中國出土玉器全集》,科學出版社
從書名就可以看出其內容,該書擁有華麗的編著團隊,在古玉類書籍中堪稱翹楚,這也可稱為古方先生最大的學術成就。稍顯不足的是該書以地域分冊,但不同地域出土的玉器不同年代數量差異顯著,因此,每冊讀完給人意猶未盡的感覺。倘若該書每冊收錄了當地各個時代的出土典型玉器,則玉器分布的不平衡清晰可見。

四、《中國古玉器圖典》,文物出版社
古玉器的詞典類工具書,內容簡潔而全面,並可作為入門類閱讀

五、《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玉器(上、下)》,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故宮博物院玉器藏品圖錄,這些玉器並無明確的出土記錄,在故宮藏玉排除現仿的基礎上,根據其特徵進行斷代歸納,這對於民間藏品斷代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六、《明代玉器》,紫禁城出版社
明代玉器在玉器發展史上非常獨特,經常與清代玉器一起以「明清件」聞名於世,然而,其與清代玉器差異相當大,明代玉器與唐宋元玉器的聯系之緊密更甚於與清代玉器的聯系,該書是關於明代玉器的專門論述,尤其明代玉器與前代玉器風格的聯系,更是值得稱贊,也是其獨特視點。

七、《古代玉器》,文物出版社
這是一本小書,卻被張明華先生以寬闊的視野概括得精緻怡人,在古玉大塊頭書籍中宛若小家碧玉般婷婷玉立。

八、《玉器時代,美國博物館藏中國早期玉器》,科學出版社
流失到國外的史前玉器大集合,這些玉器因為失去了出土的確切證據而對使其斷代尤其值得關注。一部分玉器也彌補了國內出土標

九、《古玉鑒別》,文物出版社
這是唯一一本文字較多的經典古玉參考書,讀完它需要一定的耐心,但讀文字類的書往往獲得的感悟更不一般。作為寶玉石專家的視點,值得關注。

十、《認識古玉》,中華自然文化學會出版
觀點有爭議,卻給人以無限啟迪的一部古玉參考書。

『貳』 細讀中國歷史,有哪些歷史書推薦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不同於以往歷史學家觀點的經典之作,被《人民的名義》再次帶火的書。

公元1587年,明萬曆十五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是大事件爆發的前夜,在中國歷史上卻是極其普通的年份,此書英文標題為「1587,A Year of No Significance:The Ming Dynasty in Decline」,翻譯過來就是:1587,無關緊要的一年。

但從黃仁宇先生的大歷史觀來看,在這一期間發生的看似「細枝末節」的小事,可以說是發生的「大事」的症結。按照美國心理學家普尼克的說法:「這是一部出色的作品,有關中國人過去和現在的許多問題,你都可以從中找到答案。」

比如說,黃仁宇在書中提出一個觀點:帝制中國的弊病就是以道德代替法制,憑借私人關系來彌補制度的不足。這是中國自古以來的特點,也是中國一貫講究人情的歷史大環境,這對於解釋歷史上任何一朝都有的「任人唯親」以及尋找中國歷史發展其他問題的症結有一定啟發作用。

《萬曆十五年》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歷史書,而是從技術的角度認識歷史,融合了自身的人生經歷和治學體驗,視角有別於一般的歷史學家,黃仁宇通過這本書告訴世人他的一個獨特觀點:以德治國、以禮儀治國的理念通常是虛幻的,和「道德」相比,可靠的數字、優秀的制度、高明的「手腕」才是帝國靠譜的發展路徑。

以下摘錄部分,供看官參閱。

表面上的寧靜通常是虛幻的,文官集團缺乏應有的合舟共濟,反而集中了無數利害沖突,形成了一個帶有爆炸性的團體,在萬曆皇帝御宇的四十八年中,特別到了後期,大臣們已經看透了中樞無復具有領導全局的能力,也就不得已消極敷衍的態度來應付局面。此類態度類似疫氣,很快就會在文官中流傳,使忠於職守者缺乏信心,貪污腐敗者更加有機可乘。這種不景氣的趨勢愈演愈烈,使整個王朝走到了崩潰的邊緣。之所以能勉強維持,實在是因為替代的辦法尚未找到。而像我們這樣龐大而歷史悠久的帝國,即使在不利的條件之下,僅憑慣性的作用也可以是這個王朝繼續存在若干年月。

這種氣氛,不消說令人悲觀。有一部分文官,即以後被稱為「東林黨」的人,發奮要力挽狂瀾。他們的理想是,精神上的領導力量可以在皇帝的寶座之外建樹。他們從小熟讀《四書》和朱熹的注釋,確認一個有教養的的君子絕無消極退讓和放棄指責的可能,需要的是自強不息的奮斗。這些以君子自許的人物,不論在朝在野,總是標榜自己的品德,而斥責和他們不喝的小人。其後,這一派中的若幹人被任命為吏部和督察院的官員,職司百官的考察和彈劾。在定期的考核中,他們大刀闊斧地斥退他們心中萎靡不振的官員。

這種重振道德的運動,其標榜的宗旨固然極為堂皇,但是缺少了皇帝的主持,其不能成功已在預料之內。皇帝也是人,而並非神,即使他的意志被稱為「聖旨」,也並不是他的判斷真正高於高人。他的高於一切的、神秘的力量是傳統所賦予的,超過理智的范圍,帶有宗教性的色彩,這才使他成為決斷人間的最大權威。如果官員們承認他的決斷確乎出於他自己而非出於佞幸的操縱,那麼,即使有失公允,也可以使大家絕對服從。東林黨當然比具備這樣的絕對權威,更何況當日兩萬名身穿錦袍的文官,作為一個整體,已經喪失了評定善惡的標准,僅憑這幾十個自許為品德優秀的官員,反倒能定出一個大家所承認的標准?這幾十個官員盡了很大的力量,要重新建立一種能為別人所承認的道德倫理,結果卻事與願違。反對他們的,也同樣地使用了他們的治人之道,即通用道德倫理的名義組織他們的集團以資對抗。

針對黃先生所提到的觀點,很多看官也有存疑——吏治腐敗,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撼到國體根基,社會體制又能在多大程度上容忍吏治腐敗、而保持自身的穩定性?

王小波曾在文章中也提出了個人看法,「中國要真用數目字管理,只能更糟——大躍進時,衛星上了天,經濟和生產可是下了地。」

但是,黃先生的戰略性眼光,以及萬曆皇帝、申時行、張居正、活著的祖宗、海瑞、戚繼光、李贄7個切入點,帝國需要「數字化管理」的觀點,以道德為藍本的管理體制自然會出現諸多問題的看法,給讀者提供了一個不同於以往的看待歷史、觀察社會的眼光,書中語言也有文學作品的觀賞價值,此書,值得一讀。

『叄』 推薦幾本好歷史書

《史記》,「二十四史」之首,最初稱為《太史公書》或《太史公記》、《太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

《史記》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萬五千餘字,比《呂氏春秋》多二十八萬八千餘字。

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此書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的歷史全貌。

『肆』 歷史書籍有什麼可以推薦的

許多人喜歡閱讀歷史類書籍,一方面像在讀故事,很有趣味,另一方面也會讓人有借鑒和反思意義。

接下來推薦幾本不錯的歷史書籍書單吧。


01《飢餓的盛世》

格林斯潘大師講述美國歷史的書,當然作為美聯儲在任時間最長的主席,書中的內容主要是以經濟的角度講述的。

書中講述了美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特徵,以及造成那些特徵的原因,當然也有美國如何走出的方法。看它如何一步步邁過一個又一個危機,延續至今。

既可以把這本書當作一部經濟史來讀,也可以把它單純當作是簡易美國史。

其實美國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很多困難,我國也會經歷,對於我國也是一種借鑒。

當然,我覺得歷史最大的作用是「昨天我走過去踩到shi了,第二天走的時候知道低頭注意小心走」。

如果把歷史當成炫耀知識的工具就太沒意思了。

『伍』 比較有名的中國歷史書籍有哪些

有《春秋》、《史記》、《資治通鑒》、《三國志》、《左傳》等。

1、《春秋》

《春秋》,即《春秋經》,又稱《麟經》或《麟史》,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之一。也是周朝時期魯國的國史,現存版本由孔子修訂而成。

《春秋》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范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2、《史記》

《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前後經歷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

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

3、《資治通鑒》

《資治通鑒》(常簡作《通鑒》),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共294卷,歷時19年完成。

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在這部書里,編者總結出許多經驗教訓,供統治者借鑒,宋神宗認為此書「鑒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即以歷史的得失作為鑒誡來加強統治,所以定名為《資治通鑒》。

4、《三國志》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蜀國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

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書才合為一書。

5、《左傳》

《春秋左氏傳》(Zuo』s Commentary),原名《左氏春秋》,漢代時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內傳》,漢代以後才多稱《左傳》。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註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春秋三傳」。是中國第一部敘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同時也是傑出的歷史散文巨著。

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范圍從公元前722(魯隱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史書

『陸』 有什麼好看的歷史書籍

春秋戰國,《原來這才是春秋》;《戰國策》,這本真的超好看的,不過是文言,要看有白話對照的;《春秋那些事》;《流血的仕途》,這個寫戰國末年,還有秦朝初期的事
漢朝,《那時漢朝》《漢朝這些人》
宋朝,《如果這是宋史》,《宋朝那些事兒》
明朝,《竊明》這個比較類似小說,寫明末的
《二十四史演義》這個講了很多農民軍起義的
唐朝,《唐史並不如煙》《唐朝那些事兒》,我們學校對面那個書店看到的,很不錯的樣子
元朝的《正說元朝十五帝》
像清朝這么可悲的朝代怎麼會有人寫的像明朝那些事一樣輕松。。
還有《歷史是個什麼玩意1.2》

『柒』 推薦幾本歷史類的書籍看看

我推薦這幾本歷史書籍《萬曆十五年》,《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三國史話》。

《萬曆十五年》作者黃宇,黃仁宇,是史學界的一個「異類」,他並非科班出身,卻最終成為明史專家,而他的《萬曆十五年》出版至今,暢銷百萬余冊,同樣也是史學奇跡。

萬曆十五年,即公元1587年,是大明王朝一個平淡無奇的年份,但在黃仁宇筆下,這一年就像蝴蝶效應一樣,觸發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最終永遠改變了中國未來的整個進程。

內閣首輔張居正一心重整賦稅,改善財政,然而改革剛剛開始,他就操勞而死,年僅57歲,張居正死後,他提攜的名將戚繼光被彈劾罷免。1588年,將星隕落,明朝軍事改革陷入滯,31年後,明軍在薩爾滸戰役中損失慘重,大敗而歸,明朝徹底陷入無法挽回的衰敗中,歷史的改變竟然就藏在這悄無聲息中,牽一發而動全身。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作者錢穆,錢穆,與陳垣、陳寅恪、呂思勉並稱為「史學四大家」。
而這本《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則是他關於歷代政治制度以及其帶來的利害得失的演
講合集,在書中,他列舉了漢、唐、宋、明、清這五個重要的朝代,重點分析了政府組織、考
試選舉、經濟稅務、軍事兵役這四方面的制度優劣。
但不要覺得這只是按照時間順序的簡單羅列!當你把明代與唐朝的政治制度放在一起,把清朝與宋代的稅制進行對比,你就會瞬間明白錢老的深意, 合理的制度從來不是被設計出來的,而是從現實中生根壯大的,而一次盲目的改革,或許不經意間就改變了整個王朝的命運。

《三國史話》作者思勉,不管你有沒有讀過《三國演義》,但你一定聽說過它,畢竟它太有名了!然而盛名之下,總會讓人以為小說里的故事就是歷史真相。

《三國史話》是呂思勉先生唯一一部通俗的史學著作。這本書雖然很專業,但它的語言卻極為平實,中學生也能夠讀得懂,而它的觀點也極為有趣,值得細細品味。比如,「挾天子以令諸侯」。大家都認為這是曹操領先於劉、孫二人的地方。但呂思勉先生卻反問,曹操的確是要挾了天子,但到底有哪個諸侯歸順了他?

呂思勉先生身上有一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不偏聽,不盲信,執著於透過覆在歷史上的陰霾,找尋到真正的歷史。

『捌』 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史書有哪些

一、紀傳體史書——

《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和《明史》,合稱為「二十四史」。

二、編年體史書——

《春秋左氏傳》、《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長編》和《明通鑒》等等。

三、典志體史書——

《通典》、《通志》和《文獻通考》等等。

四、紀事本末體史書——

《左傳紀事本末》、《通鑒紀事本末》、《宋史紀事本末》和《明史紀事本末》等等。

五、會要體史書——

《春秋會要》、《七國考》、《唐會要》和《明會要》等等。

六、史學理論——

《史通》和《文史通義》等等。

七、考史著作——

《十七史商榷》、《廿二史考異》和《廿二史札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