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如何讀經典才如法
擴展閱讀
河南省7年級數學知識點 2024-05-20 00:22:43

如何讀經典才如法

發布時間: 2022-06-25 22:01:11

❶ 怎樣閱讀經典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對經典也可以有不同的讀法.一個學者可以把經典當做學術研究的對象,對某部經典或某位經典作家的全部著作下考證和詮釋的工夫,從思想史、文化史、學科史的角度進行分析.這是學者的讀法.但是,如果一部經典只有這一種讀法,我就要懷疑它作為經典的資格,就像一個學者只會用這一種讀法讀經典,我就要斷定他不具備大學者的資格一樣.唯有今天仍然活著的經典才配叫做經典,它們不但屬於歷史,而且超越歷史,彷彿有一顆不死的靈魂在其中永存.正因為如此,在閱讀它們時,不同時代的個人都可能感受到一種靈魂覺醒的驚喜.在這個意義上,經典屬於每一個人.
作為普通人,我們如何讀經典?我的經驗是,無論《論語》還是《聖經》,無論柏拉圖還是康德,不妨就當做閑書來讀.也就是說,閱讀的心態和方式都應該是輕松的.千萬不要端起做學問的架子,刻意求解.讀不懂不要硬讀,先讀那些讀得懂的、能夠引起自己興趣的著作和章節.這里有一個浸染和熏陶的過程,所謂人文修養就是這樣熏染出來的.在不實用而有趣這一點上,讀經典的確很像是一種消遣.事實上,許多心智活潑的人正是把這當做最好的消遣的.能否從閱讀經典中感受到精神的極大愉悅,這差不多是對心智品質的一種檢驗.不過,也請記住,經典雖然屬於每一個人,但永遠不屬於大眾.我的意思是說,讀經典的輕松絕對不同於讀大眾時尚讀物的那種輕松.每一個人只能作為有靈魂的個人,而不是作為無個性的大眾,才能走到經典中去.如果有一天你也陶醉於閱讀經典這種美妙的消遣,你就會發現,你已經距離一切大眾娛樂性質的消遣多麼遙遠.
經典是人類精神財富的一個寶庫,它就在我們身旁,其中的財富屬於我們每一個人.閱讀經典,就是享用這筆寶貴的財富.凡是領略過此種享受的人都一定會同意,倘若一個人活了一生一世,從未踏進這個寶庫,那是遭受了多麼巨大的損失啊.

❷ (同修們請進)「聽經,讀經」要怎樣才如法呢

1.不是傻傻的聽
是不用分別心去聽
即第六意識心
就是這個心的起心動念生起妄想
分別
執著
如果用這樣的
妄心
去理解佛的真心
了不可得
簡單的說
就是頻道不對
你收不到想要的電視台
直接聽下去
長時熏修
能如佛之見
和佛站在一個高度看問題
我們現在站在山下
看不清楚宇宙人生的全貌
現在佛帶我們站在山頂
你只要跟著去就會看到的
你還想什麼
分別什麼
執著什麼
跟著他去看
去體會就好了
2.放下你的想法
站在佛的角度去讀經
用第六意識心讀經
不管怎樣用功
也不可能進入佛的智慧
所有的經文從佛的自性中流出
同時也是我們自性本具的智慧
經文說的不僅僅是佛的境界
更重要的是他說的是我們自己本具的智慧
不要向外持求
不用第六意思心去分別執著的結果是
你能悟佛之見
入佛之見
這一點是真實不虛的
那麼多的祖師大德都這樣說一定有他的道理
許多佛經
著作都講過這些問題
只是在實戰的時候
行者有所懷疑
這需要你真修實證
佛經
著作里的話真實不虛
所有的境界均可一一證得
所以佛教中有一句話
叫依教奉行
用意識心去想佛的境界
了不可得
進不去的
3.禪凈雙修可以證得真心
楞嚴經
是入門
有難度
要有耐心
在沒有證到真心的時候要用.「
隨文
入觀」「參」「觀照」「離心意識的方法讀經
都攝六根
凈念相繼
不假方便
自得心開
深入經藏
智慧如海
多讀經
多看祖師大德的著作http://boruo.goodweb.cn/
具體的不詳講了
4.
43.
何謂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
見思惑是凡夫之惑,見思惑中的見惑是知見上的迷惑錯誤,如
身見
、邊見、
邪見
、見取見、戒禁取見等五不正見;思惑是思想上迷惑錯誤,如
貪嗔痴慢疑
等五煩惱。聲聞(梵語sravaka)
緣覺
(梵語pratyeka-buddha)行人若斷了此二惑,即能證得
阿羅漢果
,出離三界。
塵沙惑是菩薩的惑,菩薩化度眾生,如果不通達如塵如沙的無量法門,則不能完成教化眾生的事業,故名塵沙惑。
無明惑亦稱根本無明,能障蔽中道實相之理,斷盡即成佛。此
三惑
中,見思惑為粗,塵沙惑屬於中等,無明惑為細,其性質各不相同。
阿彌陀佛

❸ 怎樣閱讀經典名著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因為故事性強而且很多故事都耳熟能詳, 人物形象也鮮明生動,而且由於在《三國演義》之外,學生們能夠通過很多其他的書本或者成語故事或者其他方式接觸到其中的人物故事, 所以很多學生可能即使沒有讀過這本書,也會對書本中的故事了解得比較多。 所以,閱讀《三國演義》,如果主要聚焦在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可能會覺得是一本簡單易讀的書。

從文本精讀的角度,我們一般推薦老師和同學們對名著經典深入細致的閱讀。尤其是名著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這樣的一本書會提供比人物形象、故事情節以及文學語言要廣泛得多的內容,他們展現的更應該是一個時代和社會的全景圖畫,或者一個時代通過某一個具體時間的一個縱深的隧道,不管哪一種,都可以為我們提供豐富的社會時代內容。

經典名著的精讀,可以從整本閱讀的角度,通過六個鏡面閱讀法來實行的。所謂的六個鏡面,就是針對一個精讀的文本,從地理、宗教、藝術和建築、政治和政府、經濟、社會結構等幾個不同的方面,來分析一部作品所包含的文化的和時代的信息。這種方法有時候也被稱之為「GRAPES」閱讀法。

❹ 如何閱讀經典呢

如何閱讀經典呢?

我發現,閱讀消遣性流行讀物和實用性書籍的人,遠遠多於閱讀經典的人。在Facebook、Twiter和Wechat時代,閱讀標題黨文章的人遠遠多於閱讀經典的人。經典不在身邊和手頭上,而是如神靈般被供奉在圖書館、書店裡書架的最上層和大學文學系的課堂里。毫無疑問,經典的子宮孕育了消遣性流行讀物、實用性書籍和標題黨文章,但是,真正溯源而行,願意像卡彭鐵爾小說《回歸種子》里那位逆著時間退生到母親子宮的人一樣,返回經典子宮的人,其實少之又少。

每當我回顧人生,我都會為自己在尋覓經典的道路上那副跌跌撞撞並且常常陷入歧途和迷津的樣子,既覺得好笑,又感到擔憂。甚至有時,我會感覺,如果不是那些經典作家的幽靈在冥冥中發出召喚,給我指示,我一定觸摸不到經典那滾燙的文字。平庸之作的雜草太過茂盛,往往掩蓋了經典之花的芳香。

在宇宙的詩歌譜系裡,詩人與詩人之間,不僅是模仿與影響、學習與傳承的關系,也有可能是如原子般以電荷相互依存的關系;他們同屬於一個既超時空又連接一起的莫比烏斯環一樣的「神聖家族」,維系於命定的非血緣的紐帶,牽絆於宗教或巫術的咒語。作家亦然。

幸運的是,關於經典的文化傳統,開始影響我的判斷。當人們都在說中國的四大古典名著的時候,你就在一種虛榮心的驅使下,閱讀它們。直到多年以後,當我成為一名作家,我才恍然大悟:《西遊記》里那根大可撐海小可放入孫悟空耳內的金箍棒,原來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徵,同時也隱喻著四個男性佛教徒一路在性慾和禁慾之間的煎熬與考驗。我也才明白《紅樓夢》里賈寶玉降生時口銜的那枚玉石,象徵著主人公性慾的閉合。他雖與薛寶釵結婚生子,但他並不愛她,他的內心是閉合的;他愛的人是林黛玉,但他未能與她結合,他的肉體對她而言是閉合的。賈寶玉經歷浮世蜃景,最終成為一個遁世者,他以佛陀式的徹底禁慾主義,回歸玉石這一堅硬無孔之物所象徵的完全的閉合狀態。

通俗之作給你的是顯性閱讀感覺,而經典之作要把你從顯性閱讀感覺的層面引向隱性閱讀體驗。通俗之作是單維的,而經典之作是多維的。如果不經長期的研究和閱讀的訓練,你就難以進入經典之作那隱性的、多維的世界。那是一個神秘而奇妙的世界。

一個通俗讀者絕對發現不了馬爾克斯的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講述的不僅僅是一場綿延五十一年單相思的痛苦愛情,其實還鋪墊著一部拉丁美洲的簡明科技史:烏爾比諾醫生一輩子經歷的從放血療法到屍體解剖,從霍亂流行到城市公共衛生的醫學發展;男主人公阿里薩經營的蒸汽船航運業→第一次熱氣球旅行→飛機的交通運輸技術;女主人公費爾明娜與外界聯系的信件→電報→電話的通訊技術。

如果你不是一個專業讀者――帕慕克所說的「沉思型的讀者」和翁貝托?艾科所說的「模範讀者」――你就絕對不會像米蘭?昆德拉那樣,在重讀經典時,發現馬爾克斯的小說《百年孤獨》里,主人公沒有子嗣,順著這個發現,他看到拉伯雷的《巨人傳》里龐大固埃沒有後代,他看到更多經典之作里的主人公沒有後代:巴奴日沒有後代,堂吉訶德沒有後代,少年維特沒有後代,司湯達筆下的人物沒有後代,巴爾扎克筆下的人物沒有後代,陀思妥耶夫斯基筆下的人物沒有後代??米蘭?昆德拉發現:「小說藝術的潛意識厭惡生殖」。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生命繁衍這種繼續的行為,不能保證完美。正是為了維護一部經典之作的完美,作者關閉了繼續。

作為大學教授的哈羅德?布魯姆確定自己心目中的經典作品――《西方正典》――之後,寫出一本書叫《如何讀,為什麼讀》。為什麼讀呢?他歸結三點:

1、出自一種孤獨的習慣,而不是為了教育事業;

2、為了增強自我、了解自我的真正利益,即審美;

3、改善你的心靈,追求一顆比自己的心靈更有原創性的心靈。

❺ 什麼是讀經,怎樣是正確的讀經方法

什麼是「讀經」?
讀經就二個字,一個是「讀」,一個是「經」。字面上很容易搞清楚,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這二個字常常被曲解,從而讓讀經教育存在許多的變數,令人無所適從。讀,就是讀,不是背,不是理解,更不是照著行動。你讀就好了,堅持去讀,一天二天,沒有什麼效果,沒關系;一周二周,沒有什麼效果,也沒有關系。你就是讀,讀熟,讀透。總有一天,你突然就明白了,突然就懂了。讀到一定層次就有自己的悟性和理解,這個時候參考一些有價值的觀點,你的認識有提升了。我相信沒有一個人,永遠也不明白一點點的。要不然古人也不會那麼看重讀書了。
怎樣是正確的讀經方法?
經典教育是個慢過程,貴在堅持,簡單的事才能堅持,老子曰:天下難事必做於易,天下大事必做天細。用137累積法系統讀經是最符合大道的。累積式教育法應用在讀經上又被稱為「137學習法」。
「1」 就是每天至少讀一遍,最多7遍;一樣約十分鍾,不超過十分鍾;
「3」 就是一天可以選擇讀三樣,最多讀7樣;如同時讀《論語》、《易經》、《老子》;
「7」 就是指連續7天重復相同的內容。如從星期一到星期日重復讀《論語》、《易經》、《老子》里相同的內容。不管孩子熟記不熟記,背誦不背誦,讀完7天就進入下周學習。如此,孩子兩年左右就可以熟記甚至背誦《論語》,《大學》,《易經》,《中庸》,《道德經》,《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朱子治家格言》,《笠翁對韻》等將近十多部經典。
學習內容(讀哪些經典):先經後典
六經四書:賴國全老師提出,六經四書,是必須學的,是主糧,而且必須先學習群經之首——易經。
六經是指易經,黃帝內經,詩經,孝經,道德經,金剛經。此六經,以儒家為主,涵蓋佛家、道家內容。與傳統的六經:詩書禮易樂春秋,有所不同。
四書是指論語,大學,中庸,孟子,與傳統的四書沒有區別。
除此之外,可吃些小菜。何謂小菜?如唐詩,宋詞,莊子,墨子。
我和孩子用這個方法讀經收到很好的效果,輕松的堅持了兩年。

❻ 閱讀經典好書的方法

讀書的目的在於融會貫通,變為自已知識體系的一部分,並能在實際社會經濟生活和崗位工作中顯示自己特點才智,是讀懂書,吸取營養,成為自己知識體系的血肉,是從書本到自身知識體系再到實際實踐中自覺運用的過程,這說明沒有照搬書本和盡信書的痕跡。
書籍對讀者來講,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經典教科書和專業書籍,二是休閑娛樂型書籍,後者屬瀏覽調節開闊視野的范疇,不需要讀百遍反復讀,所以只談下讀第一類書籍的個人體會。
對於經典類好書,的確需反復閱讀,百遍並不誇張,因為只有如此,才能達到讀懂、深思、運用三位一體,成為自已知識體系和知識思想。對經典好書,個人體會要經歷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細讀讀懂,這一階段從目錄開始,大致了解經典基本框架,然後深讀細讀,做到初懂;
第二階段,以概念原理為骨架列岀各章知識系統表,其作用是對經典各章知識點線一目瞭然;
第三階段,讀思知識系統表,這個階段有兩個層次,一是每章知識系統表,二是各章節之間的內在聯系,由此形成點線。這個環節特別重要,因為它涉及整個經典的知識構建和個人對經典的基本掌握,尤其是通過讀系統表可以發現哪些知識點是已掌握理解了的,哪些知識點是模糊不確切的,這為後續的階段奠定思考和找缺漏打下基礎;
第四階段,快速閱讀,因為經前三階段後,目標很明確,就找疑點模糊欠缺點,且這種快速閱是不斷加速,開始幾天以至一天半天幾小時一小時幾十分鍾,這也是不斷排除疑點難點深入思考提出問題的過程,快速閱讀階段至少循環十次以上,此時度過了讀書的迷茫焦慮期,心情舒朗;
第五階段,再回知識系統表,搜網排查,尋找缺漏點,然後再快速閱讀幾遍經典。
到此,至少在讀書階段形成了點、線、面、體的立體知識體系,為下階段的運用和創新打下基礎,這樣讀來的知識是牢固的、通透的,看似難而復雜,其實效率很高。

❼ 讀書的方法和技巧都有哪些

1、讀書不二法

一段時間內專心致志地只讀一本書。清朝政治家曾國藩就是這樣讀書的:「諸子百家,汗牛充棟,或欲閱之,但當讀一人之書集,不當東翻西閱。」這種讀書方法,最適合那些想練好基本功,打下扎實治學功底的讀書人。

4、垂直閱讀法

看書一目十行,從上往下讀,像下樓梯一樣。因為有些書含金量太少,只用瀏覽。更快的方法也稱之為「跳讀「,就是抓住文章梗概,剪除背景、補敘等內容,跳過去不讀。垂直閱讀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閱讀效率,用於讀一般的小說或快速瀏覽資料都不錯。

5、字斟句酌法

此法講究讀書要一字一句,細細品讀。好的作品信息量大,含金量高,大段速讀難免消化不良,必須邊讀邊思考。散文家秦牧,讀書先是「鯨吞「,大體看一遍,然後是」牛嚼「,像牛反芻一樣,仔細研究品味。用眼睛來讀書只有眼見,用心去讀書才有心得。字斟句酌法特別適合讀經典。

6、精華提煉法

對於一些作品,不僅要精讀,還要總結歸納,提煉出其中的精華。歷史學家吳晗就特別擅長做讀書卡片。他讀書時,見到有用的句子就抄在一張卡片上。他讀了幾十年書,做了幾十萬張卡片。讀完一本書,如果真能夠提煉出幾句有用的話來,就算沒有白讀。

❽ 如何閱讀經典名著

個人認為至少有這么幾點:
1、了解
如果我們打算要去讀某本名著時,那麼先要對這本名著,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加深入地去理解這本書,也讓自己能夠更加有興趣。
要全方位地去了解,了解名著的成書年代,還作者以及到時的背景,只有了解了這些之後,那麼才能夠更好地理解名著。
2、粗讀
說起讀書的方法有很多,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但是最為大家推崇的那就是先粗略地看一遍,然後再把名著放下來,先消化一段時間。讓自己慢慢地去適應名著,只有這樣,對於一本名著能不能讀懂,那是最為關鍵的一步。粗讀是一種比較好的讀書方法,它讓你快速去閱讀一遍,然後放下,再慢慢地消化。
3、細讀
當你精讀過了一遍之後,那麼就要細讀了,要認認真真地再去讀一遍,只有這樣,才能夠讓自己更加深刻地理解名著的內容和精神。也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加理解一本名著。其實不管是不是名著,即使一般的書,那麼在讀過了一遍之後,那麼也是要再次去詳細地閱讀一遍,如果不這么做的話,那麼會很容易就忘記,以前所看過的內容。
4、做筆記
這是一個很必要的步驟,如果你只是草草地讀幾遍,然後便把那本書擱下,那麼肯定是吸收不了什麼,也無法做到真正的理解名著。所以還是要做筆記,把讀書過程中的一些心得和體會寫下來,久而久之,一本名著,那麼就會深入到你的靈魂里。

❾ 怎樣讀經典

閱讀或欣賞古典作品的難點,在於能否平心靜氣地坐下來品味作品中體現出來或者作者內心中蘊藏著的人文精神。多數讀者感覺提高不大甚至感到沒有用處,主要是世事繁雜,搞的自己心浮氣躁甚至焦頭爛額的結果。閱讀經典與翻看娛樂作品或短小精乾的文章或至理名言不同。不下功夫是不行的。而用心,則是第一位的。如果不用心去思考,把一部巨著全背下來也是白搭。所以,現在各方面節奏這么快,如果沒有時間和精力,倒不如去看些名人名言講的做人道理更易提高。我並不反對閱讀經典,而是感覺到現在年輕人的壓力實在太大,懂得基本的做人道理就好,還是應該以事業、愛情、家庭、身體等方面為主。想要提高自己的基本素質,有許多簡便易行的辦法,不一定非要冥思苦想地去品味原著。有條件的話自己體會當然最好,起碼可以比較一下原來的一些解釋的正確度。直接把前人或網友一些並不正確的解釋拿來照抄照搬,作為正確的答案,不去誤導別人,也會誤導自己。其實,有許多經典的解釋,不一定是准確的,更別說在書上或者在網上搜到的解釋了。水平總有參差不齊。真抱歉,扯遠了。

所謂人文精神,是一種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為本位的知識取向、價值取向和道德取向。人文精神的目標是追求真善美,其核心是以人為本,即尊重人的價值,注重人的精神生活,強調生產的人文效益,產品的文化含量等。它在本質上強調人的情感,人的體驗,總體特徵趨向於綜合整體、動態化、無規則、無序列、內隱和模糊。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對人類遺留下來的各種精神文化現象的高度珍視,對一種全面發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經典作品之所以經典,就在於它的字詞句篇中包含了這種博大的人文精神在裡面。
經典不一定是鴻章巨著,一句話甚至幾個字都可以被稱作經典。經典作品的耐讀,還在於她的選材,絕大多數貼近人民大眾。專門歌頌領導或寫給領導看的也有,但不是太多。關於經典作品常見的題材,以下是個人的拙見,希望能和朋友們共同探討。在下思想落伍,水平有限。謬論之處,敬請海涵指正。
1.異鄉情結
桑梓之情,也是人皆有之。很容易引起共鳴。特別是在家千般好出門一日難的處境,很多遊子都有體會。樂不思蜀的也有很多。但有感情的人,總會懷念起家鄉的一些事情,特別是親情。
2.愛情悲歡
各類作品千古不滅的話題。很容易博得重感情的人的喜愛。才子佳人甚至老頭老太有時會涕淚橫飛地幻想著曾經做過或者正在做著的美夢。人數眾多。據說《紅樓夢》是經典。但是怎麼個經典法,人們見仁見智。
3.忠肝義膽
男人特別是少年男人的最愛。也有美女愛上英雄的。象我這種上了年紀的老漢,那就老實多了。《刺客列傳》中的那些英雄,在才子佳人們看來,一幫子亡命。據說《水滸傳》是經典,也有人持反對意見。
4.陰陽計謀
這個世界上,人人都想學但很難學的本事。由於看書花錢很少,幾乎每個男女都想學上兩手。如果沒學會《厚黑學》,光學計謀白搭。所以有「老不看三國」一說。主要是怕老人腦子慢,身體差,用計時不太會裝,讓人家看出來揍壞了不好。
5.悲慘世界
憐憫之心,也是人皆有之。看到別人竟然比自己還慘,會是有感情有血性的人頓生同情之心,起碼可以打消一些怨天尤人的念頭。
6.華麗家族
大多數人嚮往那種奢華的生活,卻很難得到。一看那些勾心鬥角的殘酷和繁華過後的凄涼,除了獲得某種心理平衡,甚至會把念頭也收斂一些。
7.生不逢時
據說大多數人有這種感覺。讀者群體龐大。
8.豪情萬丈
應該有。特別是年輕人。
9.民族氣節
應該有。但有些人是真沒有。
10.朋友情誼
應該有。和親情一樣,經常把人感動的一塌糊塗。
11.人生道理
介紹或詮釋至理名言的內容,會有很多善良的人們來學。
12.憂國憂民
許多經典里流露出作者憂國憂民的寬廣情懷和美好情操,使人贊嘆佩服,可以打消部分生不逢時的感覺。
13.神仙鬼怪
有些人是作為消遣,有些人是作為夢想。有些人則可能是讓現實處境逼的,做仙沒門,覺得做鬼也比做人強。誰也不真信,但又怕遇到萬一。喜歡看這類故事的人也不少。尤其是因果循環、殊途相戀那些情節。

還有反貪題材。朱元璋實行了那麼多嚴厲的反貪措施,也沒能成為經典。大力誅殺開國功臣的事跡倒是不少人知道。
偵探或破案的經典小說,則可以歸入計謀或廉政公平那類,反映了很多人的心理需求。

時間關系,把自己暫時能想起來的題材放在這里。想起來再補。朋友們也給幫幫忙。

許多經典作品裡,這些內容都是互相摻合著的,所以更加引人入勝。但無論哪部經典,其中表現和包含的人文精神,無論如何也不是我們普通人能夠參透的。畢竟時過境遷,世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我們普通人,根本沒有經典作者們那種學識、修為、情操和境界。能夠從那些才華橫溢的文字中學到一丁點的做人道理,增長一些社會知識和生活經驗,也是我們的巨大收獲。

我經常批評自己上了年紀愛嘮叨,不知道有沒有惹您厭煩。謝謝提供地方。

祝您學習快樂!

❿ 如何品讀經典

每年四月有個世界讀書日。在這個月份,聊聊讀書尤其是讀經典這一話題,自然會韻味無窮。一般來講,讀書有三個方面功能:一是實用功能,為了做好工作,學習相關的理論和知識;二是修身功能,得到思想上的收獲和精神上的啟迪;三是休閑功能,沒有明確目的,也沒有功利要求,隨遇而讀,放鬆身心。在我看來,品讀經典,則主要是發揮讀書的修身功能。 在古代,經典兩個字是分開使用的。經字,在南朝劉勰的《文心雕龍》看來,是恆久之至道,不刊之鴻教也。意思是說,經是永恆的道理。典字,從甲骨文字形看,上面是冊字,下面是大,兩者合一為大本大冊的書。經與典合在一起,就是關於永恆道理的書籍。因此,經典是最好的書,是最有價值、最有意義的著作。當然,對於經典,有著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兩種認識,價值理性側重從精神層面看待經典,認為經典是關於善和美的學問;工具理性則是從知識層面看待經典,認為經典是關於真的學問。一般所說的經典,是價值理性意義上的經典,是圍繞人的問題,討論研究精神和思想的書籍。品讀這些書籍,就是讀人、讀人生、讀社會、讀智慧。 經典的主要內容是關於人的靈魂和心靈的知識。人是萬物之靈,精神是人類獨有的品格,因而經典要關注人的生存和尊嚴,追問人生價值,思考人類未來。從這個意義上說,經典要展示理想信念。人在嚴酷的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斗爭中,總有一種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與憧憬,這種嚮往與憧憬上升為意識形態,就是理想信念。中國古代的大同世界,馬克思主義的共產主義社會,都是屬於理想信念范疇。經典要認識社會規律。這種認識系統化,就是思想體系。馬克思主義是關於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認識,為我們指明前進的方向。經典要提出價值標准。人類的任何社會活動都需要有價值引領和判斷,否則就會沒有是非、沒有原則,就會出現無序和混亂。儒家提出的仁、義、禮、智、信,二千多年來,一直發揮著規范人與人、人與家庭、人與社會關系的作用。經典要強調道德修身。如果說,價值標準是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互動的依據,那麼,道德修身則是人與自身、人與內心互動的依據,這一依據的核心就是善良,與人為善,善待他人。經典要體悟美的內涵。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崇尚美、追求美,是人類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推動人類社會前進的重要動力。概言之,經典就是關於理想信念、思想精髓、價值標准、道德修身和美的書籍。 經典的主要載體是哲學、歷史和文藝作品。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馬克思說過: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因為所有歷史都是關於人的活動的記載,因為一切文學都是人學。所以,哲學、歷史和文藝作品是人類精神追求和思想升華的主要載體,人類精神和思想也主要內含在哲學、歷史和文藝作品之中。閱讀經典,就是要學哲學,看歷史,品讀和欣賞文藝作品。在哲學書籍中,我們遨遊在思辨的王國,感受思想的震撼,享受智慧的樂趣。在歷史書籍中,我們與歷史人物一起呼吸,探尋他們的活動蹤跡,體悟他們的心路歷程。在文藝作品中,我們可以喜怒哀樂,可以愛、可以恨,在愛中追求善與美,在恨中鞭撻丑與惡。 經典的主要特徵是時間久遠和多數人認同。魏晉南北朝時期曾流行駢體文,過於講究對仗工整而沒有內容。唐初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等人一改駢體文風,注重內容,倡導新的文體,這導致了當時許多文人的不解和非議。杜甫對此評價道: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歷史正如杜甫的判斷,那些反對的文人及其作品沒有流傳下來,駢體文也沒有再恢復,而王楊盧駱倡導的文體則成為唐詩高峰的前奏曲。由此可見,經典不是流行,也不是時髦。流行與時髦可以喧囂一時,但很快就會灰飛煙滅。經典卻會像江河一樣,萬古長流;像美酒一樣,時間越久越醇美。經典還有一個特徵,就是要得到多數人的認同。這個多數人不是同一時代的多數人,因為同一時代多數人認同的或許就是流行和時髦,而是歷史上的多數人。正如阿根廷作家博爾赫斯所說:經典是一個民族或幾個民族長期以來決定閱讀的書籍,是世世代代的人出於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熱情和神秘的忠誠閱讀的書。 首先要讀經典,學做人。中國傳統文化強調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前提是要修身,也就是做人。倡導讀經典,主要不是為了學到知識,而是為了學做人,弘揚人文精神,培養人文素養。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既有聯系,又有差別。聯系是指兩者本質是一致的;差異則表現為人文精神是不讀經典也可能具備的,這是人性善的自然流露。文革期間,很多領導幹部被打成走資派,知識分子被打成臭老九,他們被放逐到農村,農民群眾以博大的胸懷接納了他們,並且給了他們人性的溫暖、人道的關懷。其中很多農民是不識字的,但他們有人文精神。而人文素養則必須通過品讀經典才能培育,這是人性善的自覺表現,是從必然王國邁向自由王國。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個體自我的每一次偉大的提高,都源於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觸。也就是說,每一次品讀經典,都有助於培育和提高人文素養。經典培育的人文素養,是一種植根於內心的素養,一種無需他人提醒的自覺,一種以承認約束為前提的自由,一種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善良,一種帶著寬容來看待世界的心靈。這樣的人文素養要求我們既要做好一個社會人,其所履行的社會價值是正直、善良、誠信、寬容等優秀品質;又要做一個好公民,其所履行的社會價值是法治精神、平等意識、自由理念、理性自覺和科學態度。 同時要讀經典,思做事。每個人在社會結構中都有不同的角色定位和職責分工,完成這一角色定位和職責分工,就是做事。做人與做事是密切聯系的,做人是做事的基礎,做事是做人的平台。如果從做人的角度分析,讀經典是為了培育人文素養,那麼,從做事的角度分析,讀經典是為了培育職業操守。嚴格意義上說,職業操守也是人文素養的一部分,把兩者分開,是為了便於說明問題。對於領導幹部來說,倡導讀經典,就是要求更好地做事,更好地為人民服務。讀經典,能夠幫助我們樹立理想信念。只有熟讀馬克思主義經典,才能牢固樹立共產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而有了理想信念,領導幹部才會像孫中山先生所講的,是立志做大事,而不是立志做大官。讀經典,能夠幫助我們辦事出於公心。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這一經典中告訴我們,國家機關有一項很重要的職能就是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無論那一類國家,都會提出公平正義的要求。領導幹部執掌公共權力、管理公共事務應出以公心,把黨和人民賦予的權力用來為民造福、為黨分憂。讀經典,能夠幫助我們善於識人用人。領導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是識人用人。而讀諸葛亮的《出師表》,知道什麼是忠;讀李密的《陳情表》,知道什麼是孝,就可以在選人用人中正確地研判一個人的品格,以便選好用准幹部。讀經典,能夠幫助我們清正廉潔自律。領導幹部有權,但不能以權謀私,更不能貪腐,確保權力不受腐蝕,這是基本的職業操守。通過品讀經典,有助於領導幹部堅守廉潔從政的道德底線。 讀經典有兩種方法,一種是普遍的讀法,主要是學習、理解經典中的精神、思想、道理和智慧,進而陶冶情操,提升品位,完善人格。另一種是專家的讀法,主要是研究,為了有新的發現,新的求證。絕大多數人讀經典,都屬於普遍的范圍,是為了學習踐行經典中的精神和思想。因此,要堅持讀原著,而不要單純地讀那些注釋經典的書,因為任何一本討論另一本的書,永遠比不上被討論的書;有些注釋不正確的書,還可能把我們引入歧途。那麼,怎樣讀經典,才會有更大的收獲呢? 一要經常讀經典。做人做事,培育人文素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相伴終身的事情,這就要求我們經常讀經典、終身讀經典。在經常品讀經典中接受熏陶,潛移默化地影響我們的為人處世和一言一行,就像春風化雨那樣,不知不覺地在塑造著我們的人格。而且,不同的經典從不同的方面闡述同一思想、同一道理,這也要求我們經常讀經典,廣泛涉獵,加深對經典中的精神和思想的理解,更好地指導我們做人做事。魯迅先生說過: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這從一個側面說明要經常讀經典、廣泛讀經典。 二要反復讀經典。經常讀經典,是強調廣泛性,讓經典對我們的人生發揮潛移默化的影響;反復讀經典,則是強調專一性,就是要對一部經典讀許多遍,真正讀懂弄通其內涵和意義,並自覺地運用於人生實踐。經常讀經典與反復讀經典雖有差異,實則互補。毛主席是反復讀經典的範例,他把《共產黨宣言》讀了十幾遍,《紅樓夢》也讀了許多遍,而二十四史更是伴隨他一生。提倡反復讀經典,是因為經典之為經典,是不可能讀一遍就能全面領會和正確把握的,而只能是好書不厭百回讀,個中滋味只自知。更重要的是,對於同一經典,年輕時的理解與年紀大時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年輕時可能只是字面上的理解,而年紀大時的理解,則帶著歲月的風霜和人生的歷練。這也要求我們反復讀經典,不斷獲得新的理解和認識。 三要交流讀經典。一個人對經典的理解總是有局限性的。同學之間、同事之間、同志之間、朋友之間互相交流,互相切磋,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經典的理解,並能在觀點碰撞中產生思想火花。同時,每個人的經歷不同,讀經典的體會也不盡相同,互相交流讀經典,可以使我們學習得更加深入,理解得更加完整。交流切磋,既是品讀經典的好習慣、好方法,也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友誼,營造健康和諧的人文環境。交流讀經典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兩人之間是小范圍的交流,讀書會、研討會是一種集體交流,現在是信息時代,還可以上網交流或在線交流。 陸游有詩雲:官身常欠讀書債,祿米不供沽酒資。剩喜今朝寂無事,焚香閑看玉溪詩。從這首詩可知,古人大概也是讀書時間不夠,而現代人欠讀書的債可能更多。因此,要在節假日、在八小時之外,把更多的時間用於讀書,用於經常讀經典、反復讀經典、交流讀經典,從而提高我們的人文素養,完善我們的人格,使我們成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有操守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