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論語為什麼體裁儒家經典
擴展閱讀
怎麼和同學成為好兄弟 2024-04-24 22:04:31
初學電路基礎知識大全 2024-04-24 21:24:53

論語為什麼體裁儒家經典

發布時間: 2023-05-30 09:47:02

⑴ 論語的題材是什麼體裁,類型

《論語》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漢代成書。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與《詩》、《書》、《禮》、《易》、《春秋》等「五經」,總稱「四書五經」。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 。是中國現傳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論語》在古代有3個版本,包括《古論》《魯論》和《齊論》。現在通行的《論語》是由《魯論》和《古論》整理形成的版本,而《齊論》則在漢魏時期失傳

⑵ 為什麼《論語》是中國傳統文化典籍之一

\因為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思想,而論語又是儒家經典。

⑶ 《論語》是什麼文體

《論語》文學體裁:語錄體 敘事體下面這段話摘錄自搜狗網路:
《論語》是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啟行散文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 「語錄體」 。中國現傳揚並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主要由仲弓、子游、子夏首先商量起草,和少數留在魯國的弟子及再傳弟子完頃告成,紀念老師,憂慮師雀旁明道失傳。並由子夏開創了章句的讀法。

⑷ 論語體裁是什麼

在體裁上,《論語》屬於典籍類文獻,是古代典籍的代表之一。它的文體屬於「語錄體」,是一種以記錄名人言行為主要內容的文體,主要特點是語言簡練,精煉凝練,言簡意賅。同時,語錄體文獻也注重言論的真實性和權威性,強調對名人思想和行為的權威性描述和記錄。

在《論語》中,孔子及其門徒的言論和思想被凝練成一系列簡短尺如、精練的語錄,這些語錄通過傳承流傳至今,成為古代文化和思想的寶庫。《論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傳達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包括「仁愛」、「孝敬」、「忠誠」、「誠實」、「正義」等,這些價值觀不僅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也影響了中國現代社會的發展。

綜上所述,《論語》是一種以語錄體為主要形式的典籍文獻,它的文體特點是簡練談數、精煉和言簡意賅。它所傳達的儒家思想和價值陵侍啟觀是中國古代文化和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古代和現代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同時,作為一種古代文獻,它注重表達言論的真實性和權威性,被視為儒家思想和文化的權威,深受人們尊重和傳頌。

⑸ 為什麼孔子的《論語》是儒家的經典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語錄結集,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至戰國前期成書。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此書是儒家旁舉困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與《大學》《中庸》《孟子》並稱「四書」運念,再加上《詩經答者》《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總稱「四書五經」。

(5)論語為什麼體裁儒家經典擴展閱讀

一、《論語》的思想

《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

孔子確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二、《論語》的中心人物介紹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

魯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孔子繼續從事教育及整理文獻工作。這一年冬天,孔子的兒子孔鯉去世。魯哀公十三年(公元前482年),孔子70歲,稱自己這時候隨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規矩。

這一年,孔子最愛的弟子顏回先他而死,孔子十分悲傷,感慨到昔日曾跟隨自己從陳國到蔡國去的學生,此時卻都不在身邊受教了。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春天,西狩獲麟。孔子認為這不是好徵兆,說吾道窮矣。於是停止修《春秋》。

同年六月,齊國陳恆弒齊簡公,孔子齋戒沐浴三天,見魯哀公,請求魯國出兵討伐陳恆,沒有得到支持。又向季孫請求出兵,結果遭到拒絕。

⑹ 《論語》是怎麼成為儒家經典的

講到儒家經典,我們知道《論語》的地位是歷經變化的。孔子如果自己知道今天的人把《論語》放在《六經》之上,恐怕他也不大會高興。其實孔子以後很長(長達千年以上)一段時間,《論語》雖然被儒者看作一部重要的書,但在宋以前,儒家的人是沒有把它當做經典的。那時儒家崇奉的是《易》、《詩》、《書》、《禮》、《樂》和《春秋》「六經」,所謂《樂》是典禮音樂,當時沒有記譜法,所以只是口耳相傳並無經書。有書的就是「五經」。那時的儒家一直就講這「五經」或者「六經」。傳承舊學的是「我注六經」,發揮新說的是「六經注我」,官方設立「五經博士」,儒者傳習也按五經分科。司馬遷總結孔子的成就說:「夫周室衰而《關雎》作,幽厲微而禮樂壞,諸侯恣行,政由強國。故孔子閔王路廢而邪道興,於是論次《詩》《書》,修起禮樂。適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自衛返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世以混濁莫能用,是以仲尼干七十餘君無所遇,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矣』。西狩獲麟,曰『吾道窮矣』。故因史記作《春秋》,以當王法,其辭微而指博,後世學者多錄焉。」這里提到的很多事是出自《論語》的記載,顯然太史公很熟悉此書,卻不提此書,他講孔子的貢獻和影響,沒有一字提到《論語》。班固釋「儒」曰:「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這里仍然只提到六經。直到唐代,顏師古編《新定五經》,孔穎達纂《五經正義》,這期間人們又把「禮」學擴大為《儀禮》、《禮記》、《周禮》等「三禮」,「春秋」學擴大為《公羊》、《穀梁》、《左傳》「三傳」,三禮三傳至唐並皆入為經,連同《易》、《詩》、《書》號稱「九經」,而《論語》仍然不在其中。
當然作為儒家,把《論語》從諸子著述中拔出給予特殊地位,也不難理解。《漢書·藝文志》在沿用劉歆《七略》分類法時,把《論語》與《孝經》、小學都附於六經之後列於「六藝略」(顏師古註:「六藝,六經也」),而不列於「諸子略」,就是這樣做的。但是這「六藝九家」中的後三家與「六經」還是有質的區別。當時這三家都被視為「傳」,亦即解經的著述而不是經本身,正如《詩經》有齊後氏傳、韓內外傳、《春秋》經有公羊、穀梁與左氏「三傳」一樣。換言之,《論語》當時的地位與左丘明、韓嬰等人的著作相當。而東漢的王充還說:「《論語》者,弟子共紀孔子之言行,……以其遺非經」,明指《論語》並非經書。王充指出,那時規定五經都用二尺四寸的長簡鈔寫,而像《論語》這樣的書則只能用八寸短簡。(《論衡·正說》)李零列舉考古出土的實物,表明這個說法是確實在遵行的(35-36頁)。
可見在當初儒家那裡,《論語》的地位絕對無法與「五經」相比。直到北宋中期以後,劉敞首倡「七經」之說,《論語》才首次列入其中。南宋末年,朱熹把《論語》和《孟子》、《大學》、《中庸》列為「四書」,並抬高至「五經」之前,當時又出現了「十三經」之說,也把《論語》列入。
所以,《論語》被尊為經典,並非古儒傳統,而是宋明理學的特點。即使把儒家學派當作信奉的對象,《論語》本身在儒家學派中的地位也是值得討論的。

⑺ 《論語》的主要文學體裁是什麼

《論語》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

⑻ 《論語》為什麼重要

因為論語是中國儒家經典。

《論語》(lún yǔ),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返缺的語錄文敗余集,成書於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影響:

《論語》進入經書之列是在唐代。「到唐代,禮有《周禮》《儀禮》《禮記》,春秋有《左傳》《公羊》《穀梁》,加上《論語》《爾雅》《孝經》,這樣是十三經。」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漏枯辯說。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此書在中國古代社會所發揮的作用與影響之大。

⑼ 《論語》為什麼是儒家的經典

《論語》的寫作背景:

面對春秋戰國那樣的亂世,知識分子大都很襲掘不滿意,於是紛紛思考救國救民、解決社會矛盾的方針路線。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於是形成不同的學說流派。在孔子為代表的儒家之外,先後出現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流派。

於是有所謂「百家爭鳴」的局面出現。春秋戰國之交的「百家爭鳴叢閉」,是一個思想大爆炸的時代,是中國思想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中國傳統中很多光輝的思想主張,都產生於那個時代。

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即是「百家爭鳴」中最重要的一個學術流派。經過歷史的淘汰和選擇,儒家思想在漢武帝之後成為中國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核心。

(9)論語為什麼體裁儒家經典擴展閱讀:

《論語》的主要內容: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記言為主的語錄體散文集,主要以語錄和對話文體的形式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滲禪裂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審美、道德倫理和功利等價值思想。《論語》內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學、哲學以及立身處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後期孔子設壇講學時期,其主體內容就已初始創成;孔子去世以後,他的弟子和再傳弟子代代傳授他的言論,並逐漸將這些口頭記誦的語錄言行記錄下來,因此稱為「論」;《論語》主要記載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因此稱為「語」。

作為儒家經典的《論語》,其內容博大精深,包羅萬象,《論語》的思想主要有三個既各自獨立又緊密相依的范疇:倫理道德范疇——仁,社會政治范疇——禮,認識方法論范疇——中庸。

仁,首先是人內心深處的一種真實的狀態,折中真的極致必然是善的,這種真和善的全體狀態就是「仁」。孔子確立的仁的范疇,進而將禮闡述為適應於仁、表達仁的一種合理的社會關系與待人接物的規范,進而明確「中庸」的系統方法論原則。「仁」是《論語》的思想核心。

⑽ 論語是一部什麼樣的儒家經典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纂而成.它以語錄和對話文體,記錄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集中反應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 《論語》首創語錄之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發源於此.《論語》一書比較忠實地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也比較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儒家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義」.《論語》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經典語句,箴言,「論語」即是論纂(先師孔子的)語言.《論語》成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 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又善於通過神情語態的描寫,展示人物形象.孔子是《論語》描述的中心,「夫子風采,溢於格言」(《文心雕龍��征聖》);書中不僅有關於他的儀態舉止的靜態描寫,而且有關於他的個性氣質的傳神刻畫.此外,圍繞孔子這一中心,《論語》還成功地刻畫了一些孔門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魯莽,顏淵的溫雅賢良,子貢的聰穎善辯,曾皙的瀟灑脫俗等等,都稱得上個性鮮明,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孔子因材施教,對於不同的對象,考慮其不同的素質、優點和缺點、進德修業的具體情況,給予不同的教誨.表現了誨人不倦的可貴精神.據《顏淵》載,同是弟子問仁,孔子有不同的回答,答顏淵「克己復禮為仁」,答仲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答司馬中「仁者其言也訒」.顏淵學養高深,故答以「仁」學綱領,對仲弓和司馬中則答以細目.又如,同是問「聞斯行諸?」孔子答子路:「又父母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因為「由也兼人,故退之.」答冉有:「聞斯行之.」因為「求也退,故進之.」這不僅是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問題,其中還飽含孔子對弟子的高度的責任心.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東漢末年,鄭玄以《張侯論》為依據,參考《齊論語》、《古論語》,作《論語注》,是為今本《論語》.《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共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參考資料: http://ke..com/view/19183.html?wtp=tt

滿意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