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經典古典 » 邊城經典的字詞句意義是什麼
擴展閱讀
06歲保健知識講座課件 2024-05-19 07:22:25
我的愛戀歌詞是什麼 2024-05-19 07:16:39

邊城經典的字詞句意義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9-01 15:35:59

1. 邊城中經典語錄賞析

你知道嗎?《邊城》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可算是非常牛!這部小說被譯成美國、英國、日本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想必《邊城》的經典語錄都很給力吧!
《邊城》經典語錄
1、他們似乎從沒有正式地告別過。而每一次都是絕別。

2、很多人一旦分開也許會永遠都不再見面。

3、當一個女子在看天空的時候,她並不想尋找什麼。她只是寂寞。

4、短暫的瞬間,漫長的永遠。

5、會過去的,就會過去的。我們的痛苦,我們的悲傷,我們的負罪。

6、痛徹心扉的愛情是真的,只有幸福是假的。那曾經以為的花好月圓愛情只是宿命擺下的一個局。

7、那些離別和失望的傷痛,已經發不出聲音來了。

8、由四川過湖南去,靠東有一條官路。這官路將近湘西邊境,到了一個地方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時,有一小溪,溪邊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戶單獨的人家

9、一個人記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體會到太多事情也不幸。

10、有些事情在劫難逃。

11、日頭沒有辜負我們,我們也切莫辜負日頭。

12、任何東西都可被替代。愛情,往事,記憶,失望,時間都可以被替代。但是你不能無力自拔。

13、如果有過幸福。幸福只是瞬間的片斷,一小段一小段。www.ggrj.com

14、日子平平的過了一個月,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份長長的白日下醫治好了。

15、該笑的時候沒有快樂,該哭泣的時候沒有眼淚,該相信的時候沒有諾言。

16、你的頭發美麗而哀愁。就象你的靈魂。

17、愛的,不愛的。一直在告別中。

18、聰明的女子值得同情。

邊城中的優美句子賞析
19、男人不愛女人。他們只是需要女人。

20、日子平平的過了一個月,一切人心上的病痛,似乎皆在那份長長的白日下醫治好了。

21、人的寂寞,有時候很難用語言表達

22、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總是與眾不同。

23、有些人是可以用時間輕易抹去的,猶如塵土。

24、像我這樣的女人,總是以一個難題的形式出現在感情里。

25、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 明天 回來

26、喜歡的就要擁有它,不要害怕結果。

27、我愛你,沒有什麼目的。只是愛你。

28、一個女子的寂寞就是這樣的不堪一擊。如果一個男人對我伸出手。如果他的手指是熱的。她是誰對我其實已經並不重要。

29、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大河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是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30、我的世界是寂靜無聲的,容納不下別人。

31、該笑的時候沒有快樂。該哭泣的時候沒有眼淚。該相信的時候沒有諾言

32、人的寂寞,有時候很難用語言表達。

33、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輕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34、水是各處可流的,火是各處可燒的,月亮是各處可照的,愛情是各處可到的。

35、我們可以失望,但不能盲目。www.ggrj.com

36、我微笑。在任何我難過或者快樂的時候,我只剩下微笑。

37、像我這樣的女人,總是以一個難題的形式出現在感情里。

38、一個人記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體會到太多事情也不幸。

39、人事就是這樣子,自己造囚籠,關著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來崇拜。生存真是一種可憐的事情。

40、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總是與眾不同。

41、在她的心裡潛伏著一個深淵,扔下巨石也發不出聲音。

42、我們一直是在離別中,比如和愛的人,和傷害,甚至和時光

43、翠翠在風日里成長著,皮膚黑黑的,觸目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如水晶,自然即長養她且教育她。

44、沒有慾望只能說是麻木不仁。

沈從文邊城經典語錄
45、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 明天 回來。

46、手指不會動了,眼淚不會流了,時間不會走了 渴望佔有愈多而愈脆弱。

47、白河下游到辰州與沅水匯流後,便略顯渾濁,有出山泉水的意思。若溯流而上,則三丈五丈的深潭皆清澈見底。深潭為白日所映照,河底小小白石子,有花紋的瑪瑙石子,全看得明明白白。水中游魚來去,全如浮在空氣里。兩岸多高山,山中多可以造紙的細竹,常年作深翠顏色,逼人眼目。近水人家躲在桃杏花里,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

48、水是各處可流的,火是各處可燒的,月亮是各處可照的,愛情是各處可到的。

49、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總是與眾不同。www.vovcn.com

50、人事就是這樣子,自己造囚籠,關著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來崇拜。生存真是一種可憐的事情。

51、凡事都有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如宿命的必然。

2. 沈從文《邊城》經典語錄

無論在學習工作或是生活中,說到語錄,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語錄不講求篇章結構,形式較為靈活。那什麼樣的語錄才算得上是經典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沈從文《邊城》經典語錄,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1. 一個士兵要不戰死沙場,便是回到故鄉。

2. 寧可在法度外滅亡,不在法度中生存。

3.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以識人。

4. 你的聰明像一隻鹿, 你的別的許多德性又像一匹羊, 我願意來同羊溫存, 又耽心鹿因此受了虛驚, 故在你面前只得學成如此沉默; (幾乎近於抑鬱了的沉默!) 你怎麼能知? 我貧乏到一切: 我不有美麗的毛羽, 並那用言語來裝飾他熱情的本能亦無! 臉上不會像別人能掛上點殷勤,嘴角也不會怎樣來常深著微笑, 眼睛又是那樣笨-- 追不上你意思所在。 別人對我無意中念到你的名字, 我心就抖戰,身就沁汗! 並不當到別人, 只在那有星子的夜裡, 我才敢低低的喊叫你底名字。 --沈從文 《我喜歡你》

5. 我可以寫出精美的文字,但偉大的文字我也許永遠也寫不出了。 --沈從文

6. 他們生活雖那麼同一般社會疏遠,但是眼淚與歡樂,在一種愛憎得失間,揉進了這些人生活里時,也便同另外一片土地另外一些年輕生命相似,全個身心為那點愛憎所浸透,見寒作熱,忘了一切。若有多少不同處,不過是這些人更真切一點,也更近於糊塗一點罷了。 --沈從文 《邊城》

7. 我曾做過可笑的努力,極力去和別的人要好,等到別人崇拜我,願意做我的奴隸時我才明白,我不是一個首領,用不著別的女人用奴隸的心來服侍我,但我卻願意做奴隸,獻上自己的心,給我愛的人。我說我很頑固地愛你,這種話到現在還不能用別的話來代替,就因為這是我的奴性。 --沈從文

8. 有人常常會問我們如何就會寫小說?倘若我真真實實的來答復,我真想說:「你到湘西去旅行一年就好了。」 --沈從文 《湘行散記》

9. 我的心總得為一種新鮮聲音,新鮮顏色,新鮮氣味而跳。我得認識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我的智慧應當從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卻不須從一本好書一句好話上學來。 --沈從文 《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

10. 小溪流下去,繞山岨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的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於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隻方頭渡船。 --沈從文 《邊城》

11. 一個戰士不是戰死沙場,便要回到故鄉。 --沈從文

12. 然而這地方的一切,雖在歷史中也照樣發生不斷的殺戮,爭奪,以及一到改朝換代時,派人民擔負種種不幸命運,死的因此死去,活的被逼迫留發,剪發,在生活上受新朝代種種限制與支配。然而細細一想,這些人根本上又似乎與歷史毫無關系。從他們應付生存的方法與排泄感情的娛樂上看來,竟好像古今相同,不分彼此。這時我所眼見的光景,或許就與兩千年前屈原所見的完全一樣。 --沈從文 《湘行散記》

13. 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 --沈從文 《邊城》

14. 生著氣樣匆匆的走了, 這是我的過錯罷。 旗桿上的旗幟,為風激動, 颺於天空,那是風的過錯。 只請你原諒這風並不是有意! --沈從文 《悔》

15. 有個小小的城鎮,有一條寂寞的長街 --沈從文 《街》

16. 我一生最怕是閑,一閑就把生命的意義全失去了。 --沈從文

17. 「不安於當前事務,卻傾心於現世光色,對於一切成例與觀念皆十分懷疑,卻常常為人生遠景而凝眸。」 --沈從文 《從文自傳》

18. 時間使一些英雄美人成塵成土,把一些傻瓜壞蛋變得又富又闊 --沈從文《沈從文精選集》

19. 一切光,一切聲音,到這時已為黑夜所撫慰而安靜了,只有水面上那一份紅火與那一派聲音。那種聲音與光明,正為著水中的魚與水面的漁人生存的搏戰,已在這河面上存在了若干年,且將在接連而來的每個夜晚依然繼續存在。我弄明白了,回到艙中以後,依然默聽著那個單調的聲音。我所看到的彷彿是一種原始人與自然戰爭的情景。那聲音,那火光,接近於原始人類的武器! --沈從文 《湘行散記》

20. 照規矩,一到家裡就會嗅到鍋中所燜瓜菜的味道,且可見到翠翠安排晚飯在燈光下跑來跑去的影子。 --沈從文 《邊城》

21. 毫無可疑,我對於這條河中的一切,經過這次旅行可以多認識了一些,此後寫到它時也必更動人一些,在別人看來,我必可得到"更成功"的諛語,但在我自己,卻成為一個永遠不能用驕傲心情來作自己工作的補劑那麼一個人了。我明白我們的能力,比自然如何渺小,我低首了。 --沈從文 《湘行散記》

22. 落月黃昏時節,佔到那個巍然獨立在萬山環繞的孤城高處,眺望那些遠近殘毀的碉堡,還可依稀想見當時角鼓火炬傳警告急的光景。 --沈從文 《沈從文家書》

23. 雨休息了,謝謝它: 今夜不再攪碎我的幽夢。 我需要一個像昨夜那麼閃著青光的螢蟲進來, 好讓它滿房亂飛, 把柔軟的青色光炬,照到頂棚,照到牆上。 在寂寞里,它能給人帶進來的安慰, 比它翅子還大,比它尾部光炬還多。 它自己想是不知道什麼寂寞的吧, 靜夜裡,幽靈似的, 每每還獨自在我們的廊檐下徘徊! --沈從文 《螢火》

24. 一輩子最怕的是在同一張床上睡覺。

25. 人老了,現在只好睡在同一張床上了,但我每天做的`夢都不一樣的。

26. 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

27. 美麗總令人憂愁,然而還受用。

28. 聰明人要理想生活,愚蠢人要習慣生活。聰明人以為目前並不完全好,一切應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個理想。愚蠢人對習慣完全滿意,安於習慣,保護習慣且在世俗觀察上,這兩種人稱呼常常相反,安於習慣的被呼為聰明人,懷抱理想的人卻成愚蠢傢伙。) -沈從文

29. 要硬扎一點,結實一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 --沈從文 《邊城》

30. 一個對於詩歌圖畫稍有興味的旅客,在這小河中,蜷伏於一隻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於感到厭煩,正因為處處有奇跡,自然的大膽處與精巧處,無一處不使人神往傾心。 --沈從文 《邊城》

31. 小樓上陽光甚美,心中茫然, 如一戰敗武士,受傷後獨卧荒草間,武器與武力已全失。 午後秋陽照銅甲上炙熱。 手邊有小小甲蟲,耳畔聞遠處尚有落荒戰馬狂奔,不覺眼濕。心中實充滿作戰雄心,又似覺一切已成過去, 生命中僅存殘餘一種幻念,一種陳跡的溫習罷了。 沈從文 《淺淵》

32. 我要傍近你 方不至於難過 --沈從文

33. 我這一輩子,走過許多地方的路,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年齡的人。 --沈從文

34. 我總那麼想,一條河對於人太有用處了。人笨,在創作上是毫無希望可言的。海雖儼然很大,給人的幻想也寬,但那種無變化的龐大,對於一個作家靈魂的陶冶無多益處可言。黃河則沿河都市人口不相稱,地寬人少,也不能教訓我們什麼。長江還好,但到了下游,對於人的興感也彷彿無什麼特殊處。我贊美我這故鄉的河,正因為它同都市相隔絕,一切極樸野,一切不普遍化,生活形式生活態度皆有點原人意味,對於一個作者的教訓太好了。我倘若還有什麼成就,我常想,教給我思索人生,教給我體念人生,教給我智慧同品德,不是某一個人,卻實實在在是這一條河。 --沈從文 《湘行散記》

35. 時候變了,一切也自然不同了,皇帝已不再坐江山,平常人還消說!楊馬兵想起自己年青作馬夫時,牽了馬匹到碧溪岨來對翠翠母親唱歌,翠翠母親不理會,到如今這自己卻成為這孤雛的唯一靠山唯一信託人,不由得不苦笑。 --沈從文 《邊城》

36. 「照理說:炒菜要人吃,唱歌要人聽。可是人家為你唱,是要你懂他歌里的意思!」 「爺爺,懂歌里什麼意思?」 「自然是他那顆想同你要好的真心!不懂那點心事,不是同聽竹雀唱歌一樣了嗎?」 --沈從文 《邊城》

37. 翠翠每天皆到白塔下背太陽的一面去午睡,高處既極涼快,兩山竹篁里叫得使人發松的竹雀和其它鳥類又如此之多,致使她在睡夢里盡為山鳥歌聲所浮著,做的夢也便常是頂荒唐的夢。 --沈從文 《邊城》

38. 我要在你眼波中去洗我的手,摩到你的眼睛,太冷了。倘若你的眼睛真是這樣冷,在你鑒照下,有個人的心會結成冰。 --沈從文 《月下》

39. 我原以為我是個受得了寂寞的人。現在方明白我們自從在一起後,我就變成一個不能同你離開的人了 --沈從文 《致張兆和的情書》

40. 我愛你的靈魂,更愛你的肉體 --沈從文

41. 她,也許明天就來,也許永遠也不會來了!

42. 一個女子在詩人的詩中永遠不會老去,但詩人他自己卻老去了。但我也安慰自己說,我行過許多地方的橋,看過許多次數的雲,喝過許多種類的酒,卻只愛過一個正當最好年齡的人,我應該為自己感到慶幸。 --沈從文 《湘行散記》

43. 學貿易,學應酬,學習到一個新地方去生活,且學慣用刀保護身體同名譽,教育的目的,似乎在使兩個孩子學得做人的勇氣與正義。 --沈從文 《邊城》

44. 我知道你會來,所以我等。 --沈從文

45. 即使踏著荊棘,也不覺悲苦;即使有淚可落,亦不是悲涼。 --沈從文

46. 我們相愛一生,一生還是太短。 --沈從文

47. 永遠只想用無私和有愛來回答這個社會的無情。 --沈從文

48. 到了冬天,那個圮坍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個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夢里為歌聲把靈魂輕輕浮起的年青人,還不曾回到茶峒來。 ………… 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沈從文 《邊城》

49. 船是只新船,油得黃黃的,干凈得可以作為教堂的神龕。我卧的地方較低一些,可聽得出水在船底流過的細碎聲音。前艙用板隔斷,故我可以不被風吹。我坐的是後面,凡為船後的天、地、水,我全可以看到。我就這樣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快樂,就想應當同你快樂,我悶,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悶。我同船老闆吃飯,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飯。 --沈從文 《湘行散記》

50. 翠翠依傍祖父坐著,問祖父: 「爺爺,誰是第一個做這個小管子的人?」 「一定是個最快樂的人,因為他分給人的也是許多快樂;可又象是個最不快樂的人作的,因為他同時也可以引起人不快樂!」 --沈從文 《邊城》

51. 要自己作主,站到對溪高崖竹林里為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是馬路--你若歡喜走馬路,我相信人家會為你在日頭下唱熱情的歌,在月光下唱溫柔的歌,一直唱到吐血喉嚨爛! --沈從文 《邊城》

52. 每一隻船總要有一個碼頭,每一隻雀兒得有一個巢 --沈從文 《邊城》

53. 但真的歷史卻是一條河。從那日夜長流千古不變的水裡石頭和砂子,腐了的草木,破爛的船板,使我觸著平時我們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幹人類的哀樂! --沈從文 《湘行散記》

54.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黒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切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 --沈從文 《邊城》

55. 這時真靜,我為了這靜,好像讀一首怕人的詩。這真是詩。不同處就是任何好詩所引起的情緒,還不能那麼動人罷了。這時心裡透明的,想一切皆深入無間。我在溫習你的一切。我真帶點兒驚訝,當我默讀到生活某一章時,我不止驚訝。我稱量我的幸運,且計算它,但這無法使我弄清楚一點點。你佔去了我的感情全部。為了這點幸福的自覺,我嘆息了。 --沈從文 《湘行散記》

3. 對《邊城》的解讀

夢斷邊城 ——《邊城》分析

作者:雲-在-青-天 轉貼自:天涯虛擬社區

美國著名文化評論家Fredric Jameson 說:第三世界的文本,甚至那些看起來好象是關於個人和利比多內趨力的文本,總是以民族寓言的形式來投射一種政治:關於個人命運的故事,包含著第三世界的大眾文化和社會受到沖擊的寓言。

沈從文先生的《邊城》,就是這樣一個關於湘西苗族的「民族寓言」的經典文本。

用人物象徵和心理分析的方法,透視《邊城》的深層文化隱喻,可以發現沈從文先生對湘西苗族文化的形象思維圖騰和他對苗/漢、中/西文化沖突的思考與隱憂。

(一)

翠翠 是沈從文心目中的湘西苗族文化女神,是沈從文用「他者」(西方)的眼光看出來的湘西苗族文化的「本質」。

「翠翠在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隻小獸物。人又那麼乖,如山頭黃麂一樣,從不想到殘忍事情,從不發愁,從不動氣。平時在渡船上遇陌生人對她有所注意時,便把光光的眼睛瞅著那陌生人,作成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的神氣,但明白了人無機心後,就又從從容容在水邊玩耍了」。

這個形象可以說是「優美、健康、自然」。不過這形象也含有深深的隱痛:「黃麂一樣……隨時皆可舉步逃入深山」,隱喻苗族先人在漢族的壓力下,從中原地區向洞庭湖地區遷徙,並溯沅水退入湘西的深山裡。深山是他們最後的庇護所和自由天地,在這里他們是「在家的」。

翠翠的形象取材於瀘溪絨線鋪的女孩、青島嶗山的鄉村女子和「身邊的新婦」沈夫人。《邊城》里的愛情故事,討論的是文化問題,性的話語和文化的話語交織在一起。翠翠的形象凝聚了沈從文的文化戀母情結,銘刻下沈從文對湘西苗族文化的無盡傷逝和眷戀。

翠翠的身世是個悲劇,翠翠的父親是個綠營屯戊軍人,嚴格地說,對苗族文化而言是一種異質(heterogeneity)。翠翠本身是漢文化(父系文化)和苗文化(母系文化)融合的產物。從翠翠父母的愛情悲劇里,我們可以看到漢文化同苗族文化的不平等關系,以及這種權力關系在苗-漢文化關繫上的歷史沖突和歷史悲劇(如乾嘉苗民起義)。

翠翠這個無所歸依的孤雛無疑是湘西苗族文化的象徵。

「在一種近於奇跡中,這遺孤居然長大成人,一轉眼便十三歲了」。

爺爺這個閱盡人事、飽經風霜的老人是苗族古老歷史的象徵。「爺爺和翠翠」是苗族「民族古老、文化年輕」的形象的說明。爺爺目睹了翠翠父母的悲劇,「口中不怨天,心卻不能完全同意這不幸的安排」。「他從不思索自己的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地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翠翠大了,他也得把翠翠交給一個人,他的事才算完結!交給誰?必需什麼樣的人方不委屈她?」年邁衰老的爺爺是翠翠唯一的依靠,「假若爺爺死了」,翠翠這個歷史的孤兒能否加入到新的歷史的腳步中去呢?

黃狗與苗族盤瓠崇拜和犬始祖神話有關,也與二老儺送有關。《邊城》第十節,二老劃龍舟翻船落水,翠翠斥黃狗說:「得了,裝什麼瘋,你又不翻船,誰要你落水呢?」又《鳳子》第三章,紳士將他的狗取名為「儺送」——「那紳士把信件接到手上,吩咐那隻較大的狗:『儺送,開門去罷』。」

白塔 苗族傳統價值觀念的象徵,如風俗淳樸、重義輕利等,也就是沈從文說的「正直素樸人情美」。

渡船 這只方頭渡船很有特點:船上立一枝竹竿,掛一個鐵環,在兩岸牽一段廢纜。有人過渡時,把鐵環掛在廢纜上,牽船來回過渡——這是一個封閉、單調的意象,是一種與河流(線性時間、一元歷史)無關的存在狀態,隱喻苗族古老的生活方式。

「鳳灘、茨灘不為凶,下面還有繞雞籠;繞雞籠也容易下,青浪灘浪如屋大。爺爺,你渡船也能下鳳灘、茨灘、青浪灘嗎?」

時間觀翠翠「輕輕哼著巫師十二月里為人還願迎神的歌玩」,請張果老、鐵拐李、關夫子、尉遲公、洪秀全、李鴻章等「雲端下降慢慢行」,「今來坐席又何妨!」 ——這是一種原始的時間意識。在這里,所有的時間段落:過去、現在、未來都共時性地展現。以祖先崇拜和原型回歸為基礎的時間描述,通過節日期間的神話和禮儀慶祝活動,不斷地獲得再生。

邊城的人們用端午、中秋、過年等周期循環的節日記錄時間,漢族的改朝換代對他們幾乎沒有影響,西歷(公元紀年)還沒有進入邊城,以西方的眼光看來,「邊城」在世界歷史之外。

在不舍晝夜的川流上,翠翠一家守著渡船,日復一日地,過著十分拮據的生活。白塔守護著渡頭,守護著翠翠一家,守護著翠翠的夢(翠翠在白塔下午睡,夢里為山鳥歌聲所浮)。

(二)

翠翠大了,多了些思索,多了些夢——看到團總家王小姐有一副麻花絞的銀手鐲,心中有些韻羨、發痴。「白雞關出老虎咬人,不咬別人,團總的小姐派第一……大姐戴副金簪子,二姐戴副銀釧子,只有我三妹沒得什麼戴,耳朵上長年戴條豆芽菜」。翠翠通過與其他女孩的區別來認識自己,這是形成「自我」的必然途徑。

船總順順家向翠翠提親,翠翠想到許多事:「老虎咬人的故事,與人對罵時四句頭的山歌,造紙作坊中的方坑,鐵工廠熔鐵爐里泄出的鐵汁……」。

「老虎咬人的故事」與團總王小姐有關。王小姐以碾房陪嫁與二老攀親的事重重地壓在翠翠心上,「白雞關出老虎咬人,不咬別人,團總的小姐派第一」,這是翠翠對「碾房陪嫁」這件事的虛幻的超越。

「四句頭的山歌是看牛、砍柴、割豬草的小孩子隨口亂唱的」 ——翠翠其實仍未脫離童雛狀態。

「方坑」與性有關(凹形物),也與死亡有關(爺爺的墳是「方阱」 )。從某種意義上說,翠翠(苗族文化)的新生、成人,就是爺爺(苗族古老歷史)的死亡。

「鐵汁」是少女發育成熟,性的覺醒——翠翠處於少女和少婦的邊緣。

翠翠的年齡——十五六歲的少女——很關鍵。湘西苗族文化的這種「本質」(少女),是沈從文用作為「他者」的西方的眼光看出來的;或者說,在這里,湘西苗族文化被「少女化」了。用(日本)竹內好的話來說:對非西方民族而言,「現代性」首先意味著一種自己的主體性被剝奪的狀態。

翠翠和大老二老的關系是黑格爾的主客體二元對立的關系:翠翠是少女、被看者(spectacle)和聽者,大老二老是男人、看者(spectator,大老二老都誇過翠翠長得好看)和說者(說媒和唱歌)。翠翠只有得到男性(漢族、西方)的喚醒和肯定,才能從少女長大成人,才具有成人才有的「主體性」。翠翠愛情的美滿,既是翠翠個人的成人儀式,也是湘西苗族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在這里,翠翠個人的發育成長過程與歷史的發展是同步的。通過個人的經歷展現民族的自我改造,這是成長小說(德語Bilngsroman)的模式。當然,在《邊城》的結尾,翠翠的成長並沒有完成。

大老二老同時愛上翠翠,這是兩種文化觀念為爭奪湘西苗族文化女神的歸屬權而發生的歷史沖突。大老二老的形象以及他們對翠翠的不同的「看法」和「說法」,應該按照「國家話語密碼」來解讀。

(三)

大老象父親——船總順順。

沈從文說順順的原型是《往事》(1926.11)中的「長子四叔」。《往事》中的一個重要情節是:沈從文和他大哥各人坐在一隻籮筐里,被長子四叔從城裡擔到鄉下。《往事》中的人物關系是:長子四叔—大哥—二哥沈從文;《邊城》中的人物關系是:順順—大老天保—二老儺送。《邊城》里大老二老的隱喻已經呼之欲出了。不過,在我看來,順順這個形象是「湘西王」陳渠珍的隱喻。

船總順順,是「一個前清時便在營伍中混過日子來的人物,革命時在著名的陸軍四十九標做個什長」,做碼頭執事人的代替者時,還只五十歲。

「湘西王」陳渠珍(1882~1952),鳳凰人,1906年任陸軍四十九標隊官,1920年代替湘西鎮守使田應詔領湘西軍政時38歲。在當時湘西軍政人員心目中,是個「父親」的形象。沈從文在《從文自傳》、《湘西》等許多作品裡,對陳渠珍表示過欽佩之情。《長河題記》里的一段話,對陳渠珍和順順都適用:「地方上年事較長的,體力日漸衰竭,情感已近於凝固,自有不可免的保守性。唯其如此,多少尚保留一些治事作人的優美崇高風度」。

「大老」的形象,是在陳渠珍的湘西軍人政權里,與沈從文大致同齡的湘西同鄉軍人的隱喻。從某種意義上說,沈從文的大哥沈雲麓、表兄黃玉書、堂兄沈萬林、好友陸弢以及湘西青年軍官顧家齊、戴季韜等都是「大老」的原型。

大老為人處事象順順,他說:「翠翠太嬌了,我擔心她只宜於聽點茶峒人的歌聲,不能作茶峒女子做媳婦的一切正經事。我要個能聽我唱歌的情人,卻更不能缺少個料理家務的媳婦。」對於娶了翠翠以後的生活,大老是這樣設想的:「若事情弄好了,我應當接那個老的手劃渡船了。我喜歡這個事情,我還想把碧溪咀兩個山頭買過來,在界線上種大南竹,圍著這條小溪作為我的砦子!」

大老的想法很容易讓人想起1923年陳渠珍的「湘西自治」。1920年陳渠珍任湘西巡防軍統領後,整軍經武,剿撫兼施,統一了湘西。他提出「保境息民」的口號,在湘西這個獨立王國里關起門來建設湘西。陳渠珍興辦教育,設立了師范講習所,聯合模範中學,中級女校,職業女校等,興辦各種工廠、實業、林場等,成立了湘西農村銀行和湘西農村研究所等。陳渠珍的「湘西自治」是湘西走向近代的重要一頁。當然,陳也有保守的一面。他根據湘西各自然村寨多系同姓家族的特點,效法古代部族制進行統治:以同一家族組成大保或聯保;其下為若干同姓的自然村寨,相當於一個大家庭,大家庭以下又編為「十戶一聯」的所謂小家庭;若幹部族聯合組成行政鄉,鄉長由陳渠珍直接任免。這樣層層設網,最後由陳總攬。因此有人比喻陳是「湘西土酋長」。湘西人也被人稱為「中國式哥薩克」。

大老托保山說媒向翠翠求婚,未得結果。他自知唱歌不是二老敵手,於是自棄離開了茶峒。大老在茨灘淹死了,似乎很偶然。後來二老說:「老傢伙(按,指爺爺)為人彎彎曲曲,不利索,大老是他弄死的。」這句話值得深思。爺爺是苗族古老歷史的隱喻,大老的死,蘊含著某種必然。

《長河·題記》里說:「一九三四年冬天,我因事從北平回湘西,由沅水坐船上行,轉到家鄉鳳凰縣。去鄉已經十八年,一入辰河流域,什麼都不同了。表面上看來,事事物物自然都有了極大進步,試仔細注意注意,便見出在變化中墮落趨勢。最明顯的事,即農村社會所保有那點正直素樸人情美,幾幾乎快要消失無余,代替而來的卻是近二十年實際社會培養成功的一種唯實唯利庸俗人生觀。……『現代』二字已到了湘西,……當時我認為唯一有希望的,是幾個年富力強,單純頭腦中還可培養點高尚理想的年青軍官。然而在他們那個環境中,竟象是什麼事都無從作。地方明日的困難,必須應付,大家看得明明白白,可毫無方法預先在人事上有所准備。因此我寫了個小說,取名《邊城》,寫了個游記,取名《湘行散記》,兩個作品中都有軍人露面。在《邊城》題記上,且曾提起一個問題,即擬將『過去』和『當前』對照,所謂民族品德的消失與重造,可能從什麼方面著手」。

沈從文這次回湘西,正是寫作《邊城》的時候。湘西的古老傳統,在「現代」的沖擊下「幾幾乎消失無余」的現狀;沈從文對曾抱有唯一希望的年輕軍官的失望;和沈從文對「民族品德的消失與重造,可能從什麼方面著手」這個問題的思考,是沈從文寫作《邊城》的根本動因。這三個方面的內容,通過翠翠、大老、二老三個形象分別表達出來。

《邊城》題記里說:「我的祖父、父親及兄弟,全列身軍籍,死去的莫不在職務上死去,不死的也必然的將在職務上終其一生。」 《一個傳奇的本事》里說:「……由於這么一種離奇的傳統,一切年輕人的出路,都不免寄託在軍官上。一切聰明才智及優秀稟賦,也都一律歸納吸收於這個雖龐大實簡單的組織中,並陸續消耗於組織中。而這個組織於國內省內,卻又若完全孤立或游離,無所屬亦無所歸。……接田(按,指田應詔)手的陳渠珍,頭腦較新,野心卻並不大,事實上心理上還是『孤立割據自保』占上風。……這自然就有了問題,即對內為進步滯塞,不能配合實力作其他任何改進設計。……他本人自律甚嚴而且好學,新舊書都讀得有一定水平,卻並不鼓勵部下也讀書。因此軍官日多而讀書人日少,必然無從應付時變。對外則保持一貫孤立狀態,多誤會,多忌諱,實力越來越增加,和各方面組織關系隔絕,本身實力越大,也只是越增加困難。……我想起我生長那個小小山城兩世紀以來的種種過去。……在社會變遷中,我那家鄉和其他地方青年的生和死,因這生死交替於每一片土地上流的無辜的血,這血淚更如何增加了明日進步舉足的困難。我想起這個社會背景發展中對青年一代所形成的情緒、願望和動力,既缺少真正偉大思想家的引導與歸納,許多人活力充沛而常常不知如何有效發揮,結果便不免依然一個個消耗結束於近乎周期性悲劇宿命中」。

從某種意義上說,「大老」即使不死於急流,也必然糊里糊塗地死於各種內戰和仇殺(如沈的堂兄沈萬林和滿叔遠的哥哥等),或者為時間和鴉片所毀(如「愛惜鼻子的朋友」印瞎子和「老伴」趙開明等)。 悲劇是宿命的。

沈從文敏銳地看到了「大老們」的悲劇性命運,他不願大老得到翠翠。在沈從文看來,大老不可能使翠翠得到「主體性」,不可能使湘西走向現代,因此讓大老在急流中死去。這是沈從文以西方的眼光,對以陳渠珍為代表的湘西同鄉大老們的深刻的文化批判(「國民性」批判)。

沈從文以湘西軍人、水手、農夫為主角的作品如《會明》、《柏子》、《連長》、《傳奇不奇》、《顧問官》、《張大相》、《貴生》、《一個傳奇的本事》、《湘行散記》里的《一個愛惜鼻子的朋友》、《老伴》等為我們描繪了各種「大老」的形象,可以看作「大老系列」,對此,當另有專文討論。

(四)

二老的形象是沈從文自己的隱喻。

沈從文在他的許多自傳性的作品中都以「二哥」的名字出現。沈從文和二老的性格在許多方面相似:「我的氣度得於父親影響的較少,得於媽媽的似較多」。「氣質近於那個白臉黑發的母親,不愛說話,眼眉卻秀拔出群,一望而知其為人聰明而又富於感情」。兩人都有詩人氣質,擅唱情歌(寫情書)。《邊城》中二老提出代替大老唱歌,沈從文在常德時曾代替表兄黃玉書寫情書。

沈從文這樣分析自己與「大老們」的區別:「……由於一種偶然機會,少數游離於這個共同趨勢以外惡性循環以外(按,『共同趨勢』和『惡性循環』指陳渠珍等湘西軍人們的悲劇性命運)……我和這一位年紀青青的木刻藝術家(按,指黃永玉),恰可代表一個小地方的另一種情形:相同處是處理生命的方式,和地方積習已完全游離,而出於地方性的熱情和幻念,卻正猶十分旺盛,因之結合成種種少安定性的發展」。

那麼,二老的命運是否比大老好呢?二老能使翠翠長大成人嗎?二老與翠翠相互愛悅,然而,有碾房陪嫁的王團總家的小姐檔在二老與翠翠之間。在苗族文化—漢族文化—西方文化這一多重權力關系中,「碾房陪嫁」這個意象有多層文化含義,我們從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1) 翠翠—碾房—王小姐

「碾房陪嫁」這件事,對於翠翠所代表的湘西苗族文化傳統而言,是一種異質。「翠翠心想;『碾房陪嫁,稀奇事情咧』。」在一些人看來,「一座嶄新碾房陪嫁,比十個長年還好一些。」「一座碾房的出息,每天可收七升米,三斗糠」。這種異質的,與邊城傳統的重義輕利的淳樸民風截然相反的,唯實唯利的價值觀念悄然地進入了邊城,不可抗拒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現代』二字已到了湘西」, 這種「來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勢能」, 將在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上摧毀傳統生活方式的基礎,湘西古老的傳統世界行將崩潰。

正如馬克思說的:
「資產階級,由於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於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野蠻人最頑強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採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裡推行所謂文明制度,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造出一個世界。
資產階級使鄉村屈服於城市的統治。它創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農村人口大大增加起來,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脫離了鄉村生活的愚昧狀態。正象它使鄉村從屬於城市一樣,它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於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於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於西方」。

「翠翠心中亂亂的,……『爺爺今年七十歲,……三年六個月的歌——誰送那隻白鴨子呢?……得碾子的好運氣,碾子得誰更是好運氣?……』」
「翠翠覺得好象缺少了什麼。好象眼見到這個日子過去了,想在一件新的人事上攀住它,但不成。好象生活太平凡了,忍受不住」。

於是,翠翠想像出走——
「我要坐船下桃源縣過洞庭湖,讓爺爺滿城打鑼去叫我,點了燈籠火把去找我」。

「出走」是個極富文化含義的意象,是非常「現代」的。因為受到西方現代性的沖擊,「在家」的感覺(同質的狀態)被打破了,傳統的和諧世界已不再完整,家園成了廢墟。於是要出走——尋找精神家園。

那爺爺怎麼辦?「怎麼辦嗎?拿把刀,放在包袱里,搭下水船去殺了她!」

翠翠嚇怕了,叫道:「爺爺,爺爺,你把船拉回來呀!」「我要你」!

翠翠需要爺爺,需要傳統,她不能割斷歷史。

翠翠「坐在懸崖上,很覺得悲傷。」

「懸崖」這個意象,准確地揭示了翠翠瀕臨深淵、進退兩難的困境:夢醒了卻無路可走——這是所有非西方民族和文化面對西方現代性沖擊的共同命運。

假如翠翠真的出走了,那麼,翠翠走後怎樣?——「或者也實在只有兩條路:不是墮落,就是回來」(魯迅語)。沈從文以湘西少女或少婦為主角的小說,如《一個女人》、《蕭蕭》、《三三》、《巧秀與冬生》、《丈夫》、《小砦》等可以看作是「翠翠系列」。在這些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翠翠的「出走」,以及她們在「墮落」與「回來」之間絕望掙扎的心路歷程。

2)二老—碾房—王小姐

碾房是個封閉、循環的意象,它將水的線性流動轉換成石碾的周期循環,可以看作是漢族文化(沈從文的父系文化)的象徵。

王團總家以「碾房陪嫁」與船總順順家聯姻,很容易讓人想起近代湘西的田(興恕)家、沈(宏富)家、和熊(希齡)家非常復雜的姻親關系。據《從文自傳·女難》,1921年沈從文在沅州時,有四個鄉紳的女兒供他挑選,其中一個是沈的姨表妹,熊捷三(熊希齡七弟)的女兒。「四個女孩子生得皆很體面,比另外那一個(按,指沈苦戀的馬姑娘)強得多,全是平時不敢希望得到的女孩子」。「假若命運不給我一些折磨,允許我那麼把歲月送走,我想這時節我應當在那地方做了一個小紳士,我的太太一定是個略有財產商人的女兒,我一定做了兩任知事,還一定做了四個以上孩子的父親,而且必然學會了吸鴉片煙。照情形看來,我的生活是應當在那麼一個公式里發展的」。「一份離奇的命運,行將把我從這種庸俗生活中攫去,再安置到此後各種變故里,因此我當時同我那親戚說:『那不成,我不作你的女婿,也不作店老闆的女婿。我有計劃,得自己照我自己的計劃作去』」。

「碾房陪嫁」預示的生活方式就是在「一個公式里發展」的「庸俗生活」,這與沈從文來自苗族古老文化的十分旺盛的熱情與幻念和少安定性發展的性格是十分不相容的。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說:「我用不著你們名叫『社會』為制定的那個東西,我討厭一般標准,尤其是什麼思想家為扭曲蠹蝕人性而定下的鄉願蠢事」。 二老對「碾房陪嫁」的反抗可以看作是沈從文對漢族文化霸權的反抗。

3)二老—碾房—渡船

「我不知道我應當得座碾房,還是應當得一隻渡船,我命里或只許我撐個渡船!」

在這里,「渡船」是苗族文化特殊性的象徵,「碾房」是「來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勢能」——漢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普遍性的象徵。

選擇渡船意味著捍衛苗族文化的傳統和特殊性。但是,二老「記憶著哥哥的死亡」。 或許,在二老看來,翠翠就象那個象徵著愛情的虎耳草一樣,「美麗的常常是有毒的」?

選擇碾房意味著認同漢族文化和西方文化的普遍性,放棄自身的特殊性。這樣,翠翠這個歷史的孤兒將永遠被歷史遺棄,沈從文本人也將失去他安身立命之處。

二老沈從文陷入了兩難的困境:「我是留在這里享受荒唐的熱情,聽這神之子支配一生,還是把她帶走,帶到那個被財富、權勢,和都市的禮貌、道德、成衣人、理發匠,所扭曲的人間去,虐待這半原始的生物肉體與靈魂?」

在二老看來,翠翠、白塔、渡船是密不可分的,得到翠翠就必須繼承爺爺傳下來的古老的渡船,換句話說,愛上翠翠的唯一方法和結果就是繼承渡船。離開了白塔、渡船,翠翠將不成其為翠翠;與翠翠所代表的湘西苗族文化完全異質的都市文明將吞噬這「半原始的生物肉體和靈魂」。

沈從文的困境是西方的權力和文化邏輯造成的。西方在使自己的文化全球化的過程中,是通過「尋找他性」來獲得自我認識的。西方總是通過將非西方文化描述為特殊性的東西,從而確立西方文化的普遍性。「尋找他性」的方法隨著西方文化的全球化,已變成所有非西方民族認識世界和自身的基本方法。沈從文對湘西苗族文化傳統(本質)的認識,也只能用「尋找他性」的方法,以他者的眼光來看自己的文化,以他者——實際上是西方作為普遍性的所在來看出自己的特殊性。如果沒有西方作為普遍性的承載者,就不可能在自己的領域中找到自己的特殊性(本質)。在黑格爾的普遍性—特殊性二元對立關系中,越是強調非西方文化的特殊性,就越是加強了西方文化的普遍性,以特殊性反抗普遍性只能使問題加劇(exacerbate)。

沈從文對自己有中肯的分析:「我依然不免受另外一種地方性的局限束縛,和陰晴不定的『時代』風氣儼若格格不入。即因此,將不免如其他鄉人似異實同的命運,或早或遲必僵仆於另外一種戰場上,接受同一悲劇性結局」。

「另外一種地方性的局限」可以理解為沈從文強調苗族文化自身的價值和特殊性,反抗漢族和西方的文化霸權的文化相對主義(cultural relativism)立場。「陰晴不定的時代風氣」是指在急於發展現代性,建設現代民族國家的中國,各種互相超越、互相攻訐的文化普遍主義 (cultural universalism) 思潮。

在現存的權力秩序中,用文化相對主義( 苗族文化本位) 反抗西方的文化普遍主義或許註定不能成功,這就是沈從文「於另外一種戰場上」的「同一悲劇性結局」。

二老「被家中逼著接受那座碾房,意思還在渡船,因此賭氣下行」,出走了。 大老則是自知唱歌不是二老對手,自棄離開茶峒的。

《湘西·題記》里說:「湘西到今日,生產、建設、教育、文化在比較之下,事事都顯得落後,一般議論認為是『地瘠民貧』,這實在是一句錯誤的老話。老一輩可以借從解嘲,年輕人決不宜用之卸責,二十歲以下的年輕人更必須認識清楚:這是湘西人負氣與自棄的結果!負氣與自棄本來是兩件事,前者出於山民的強悍本性,後者出於缺少知識養成的習慣;兩種弱點合而為一,於是產生一種極頑固的拒他性。……負氣與自棄使湘西地方被稱為苗蠻匪區」。二老和大老似乎分別具有「負氣與自棄」的性格。在這里,「負氣」就是捍衛傳統,反抗漢族和西方的霸權;「自棄」是因為缺少知識(當然是「西方的知識」)。「負氣和自棄使湘西地方被人稱為苗蠻匪區」這句話,類似於李澤厚的「救亡壓倒啟蒙」說。其實救亡與啟蒙是統一的,與西方的權力有關。由於西方率先進行了工業革命,進入現代,迫使非西方民族不得不發展現代性,建設現代民族國家。對非西方民族而言,啟蒙本身就是一種救亡活動,而救亡的目的正是啟蒙,它們共同的目標就是建設現代民族國家。這一點在沈從文身上體現出來。沈從文在他的所有關於湘西的作品裡,都採用了啟蒙和救亡的雙重話語,不論是對湘西苗族文化傳統的浪漫的尋找,還是對湘西同鄉大老的冷峻的國民性批判,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使湘西不再「被稱為苗蠻匪區」。

(五)

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古老的渡船被大水沖走了,事關邊城風水的白塔坍倒了,滿懷憂懼的爺爺死了,苗族的古老歷史中斷了。

爺爺葬在傾圮的白塔後面。

年輕時曾為翠翠母親唱歌的楊馬兵接替了爺爺,安排翠翠的一切。「我要一個爺爺喜歡,你也喜歡的人來接收這渡船!不能如我們的意,我老雖老,還能拿鐮刀同他們拚命」。

「我們」、「他們」兩個詞耐人尋味。邊城的人們用「我們」和「他們」的區別和對立來認識自己,並試圖維護自身文化的同一性,反抗異質文化的沖擊。這是一種典型的「尋找他性」的方法,是西方認識自身和世界的方法,由於西方的權力,也成了非西方認識自身和世界的方法。我們看到非西方對西方的反抗,也不得不使用西方的邏輯(黑格爾的二元對立),這種反抗只能意味著認同並加強了西方的權力和文化邏輯,而問題在於非用它不可!這就「宿命」的含義。

翠翠清楚自己的對手是誰嗎?邊城的人們了解這悲劇的含義嗎?

白塔重新修好了(這是沈從文的夢想——強烈要求復原曾經

4. 邊城好句摘抄賞析

或翠翠與黃狗皆張著耳朵,聽祖父說些城中多年以前的 故事 。接下來我為大家整理了《邊城》 好句好段 賞析,歡迎大家閱讀!

《邊城》好句好段賞析1

很多人不需要再見,因為只是路過而已。遺忘就是我們給彼此最好的紀念。

一個人記得事情太多真不幸,知道事情太多也不幸,體會到太多事情也不幸。

感情有時候只是一個人的事情。和任何人無關。愛,或者不愛,只能自行了斷。

男女之間,有句話是一定要說出來的。你若不說出來,別人怎麼會知道?會明白?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

任何東西都可被替代。愛情,往事,記憶,失望,時間都可以被替代。但是你不能無力自拔。

我總是以為自己是會對流失的時間和往事習慣的。不管在哪裡,碰到誰。以什麼樣的方式結束。

鳥的翅膀在空氣里振動。那是一種喧囂而凜冽的,充滿了恐懼的聲音。一種不確定的歸宿的流動。

人事就是這樣子,自己造囚籠,關著自己。自己也做上帝,自己來崇拜。生存真是一種可憐的事情。

做一個平凡的人並不可悲、也不可恥。一個本來很平凡的人,一定要去做他不該做的事,才是真的可悲。

兩人仍然劃船過日子,一切依舊,惟對於生活,卻彷彿什麼地方有了個看不見的缺口,始終無法填補起來。

黃昏時天氣十分郁悶,溪面各處飛著紅蜻蜓。天上已起了雲,熱風把兩山竹篁吹得聲音極大,看樣子到晚上必落大雨。

一個女子的寂寞就是這樣的不堪一擊。如果一個男人對我伸出手。如果他的手指是熱的。她是誰對我其實已經並不重要。

一定是個最快樂的人作的,因為他分給人的也是許多快樂;可又像是個最不快樂的人作的,因為他同時也可以引起人不快樂!

《邊城》好句好段賞析2

不用什麼心事,心事在人生活中,也就留不住了。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

總是需要一些溫暖。哪怕是一點點自以為是的紀念。

每一隻船總要有一個碼頭,每一隻雀兒得有一個巢。

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總是與眾不同。

在她的心裡潛伏著一個深淵,扔下巨石也發不出聲音。

愛情是容易被懷疑的幻覺,一旦被識破就自動灰飛煙滅。

雨後放晴的天氣,日頭炙到人肩上背上已有了點兒力量。

會過去的,就會過去的。我們的痛苦,我們的悲傷,我們的負罪。

該笑的時候沒有快樂。該哭泣的時候沒有眼淚。該相信的時候沒有諾言。

他從不思索自己職務對於本人的意義,只是靜靜的很忠實的在那裡活下去。

《邊城》好句好段賞析3

1、短暫的瞬間,漫長的永遠。

2、我們可以失望,但不能盲目。

3、愛的,不愛的。一直在告別中。

4、但是快樂太單純,所以容易破碎。

5、我從來不自欺欺人。我只看真實。

6、人的寂寞,有時候很難用語言表達。

7、細雨依然下個不止,溪面上一片煙。

8、喜歡的就要擁有它,不要害怕結果。

9、自古以來,黑暗豈非就是恐懼的根源?

10、你的頭發美麗而哀愁。就象你的靈魂。

11、大雨沖刷了一切,大雨也沖刷不了一切。

12、日頭沒有辜負我們,我們也切莫辜負日頭。

13、有些人是可以被時間輕易抹去的。猶如塵土。

14、那些離別和失望的傷痛,已經發不出聲音來了。

15、凡事都有偶然的湊巧,結果卻又如宿命的必然。

《邊城》好句好段賞析4

時間在成長她,似乎正催促她,使她在另一件事上負點兒責。

我會懼怕孤獨嗎?我只是偶爾會感覺寂寞。

有些人是可以用時間輕易抹去的,猶如塵土。

光明也正如黑暗一樣,總是忽然而來,誰也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來,但是你一定要有信心,一定要相信它遲早總會來的。

美麗是平凡的,平凡得讓你感覺不到她的存在;美麗是平淡的,平淡得只剩下溫馨的回憶;美麗又是平靜的,平靜得只有你費盡心思才能激起她的漣漪。

金錢可以買來名貴的手錶,但買不來寶貴的時間;金錢可以買來美味的食品,但買不好的胃口。

翠翠嚇慌得不知所措,只銳聲叫她的祖父。祖父不起身,也不答應,就趕回家裡去,到得祖父床邊搖了祖父許久,祖父還不作聲。原來這個老年人在雷雨將息時已死去了。

一切都是那麼靜寂,所有人的日子都在這種不可形容的單純寂寞里過去。

這些誠實勇敢的人,也愛利,也仗義,同一般當地人相似。不拘救人救物,卻同樣在一種愉快冒險行為中,做得十分敏捷勇敢,使人見及不能不為之喝彩。

一分安靜增加了人對於「人事」的思索力,增加了夢,在這小城中生存的,各人也一定皆各在分定一份日子裡,懷了對於人事愛憎必然的期待。

一切充滿了善,然而到處是不湊巧。既然是不湊巧,因之素樸的善終難免產生悲劇。

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時只需注意,凡有桃花處必有人家,凡有人家處必可沽酒。

一個聰明人是常常自己使自己不愉快的。

小溪既為川湘來往孔道,水常有漲落,限於財力不能搭橋,就安排了一隻方頭渡船。

秋天來溪水清個透亮,活活地流,許多小蝦子腳攀著一根草,在淺水裡游盪,有時又躬著個身子一彈,遠遠地彈去,好像很快樂。

怕什麼?一切要來的都得來,不必怕。

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

《邊城》好句好段賞析5

一個對於詩歌圖畫稍有興味的旅客,在這小河中,蜷伏於一隻小船上,作三十天的旅行,必不至於感到厭煩,正因為處處有奇跡,自然的大膽處與精巧處,無一處不使人神往傾心。

人為什麼總對已得到的感情不知加以珍惜,卻在失去後再追悔?——這種痛苦本就是人類最古老最深邃的痛苦。

日頭沒有辜負我們,我們也切莫辜負日頭。

她有時彷彿孤獨了一點,愛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雲一顆星凝眸。

該笑的時候沒有快樂。該哭泣的時候沒有眼淚。該相信的時候沒有諾言。

要自己作主,站到對溪高崖竹林里為你唱三年六個月的歌是馬路——你若歡喜走馬路,我相信人家會為你在日頭下唱熱情的歌,在月光下唱溫柔的歌,一直唱到吐血喉嚨爛!

黃昏那樣的溫柔,美麗和平靜。但一個人若體念或追究這一切時,也就照樣的在這黃昏中會有點薄薄的凄涼。於是,這日子成為痛苦的東西了。

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

她歡喜如此寂寞地玩著,就因她早就為熱鬧弄疲倦了。

飢餓豈非是結束生命的 方法 之一?然而卻不是最殘忍的一種。自遠古以來最殘忍、最有效、最可怕、最原始的結束生命,豈非是人類?人殺人,人殺萬物,豈非是最迅速的一種?

秋冬來時,房屋在懸崖上的,濱水的,無不朗然入目。

翠翠在風日里張養著,故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故眸子 清明 如水晶。

5. 沈從文的「邊城」要表達什麼思想

《邊城》寄託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小說。

《邊城》極力謳歌的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於現代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物慾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

《邊城》描寫的湘西,自然風光秀麗、民風純朴,人們不講等級,不談功利,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相互友愛。外公對孫女的愛、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以及兄弟間誠摯的手足之愛,這些都代表著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作者極力狀寫湘西自然之明凈,也是為了狀寫湘西人的心靈之明凈。

(5)邊城經典的字詞句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小說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邊城》是沈從文的代表作,入選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排名第二位,僅次於魯迅的《吶喊》。

《邊城》採用了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特有風土民情。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細膩的心理描寫。心理描寫是對人物在特定環境中的意志、願望和思想感情等內心活動的描繪。或展開人物的美好心靈,或揭露人物的丑惡靈魂,以表現人物的精神狀態和性格特徵。本文有兩種方式:一是通過人物的幻想、夢境來披露人物心理。二是通過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語言、神態的描寫,形成強烈的暗示,誘使讀者從人物的語言、神態上去體味人物的內心奧秘。

二是詩畫般的環境描寫。小說中的環境描寫,不僅烘託了人物的心理活動使人物的情感沉浸在富有詩情畫意的氛圍中,而且為我們展示出湘西邊陲特有的清新秀麗的自然風光。

參考資料:網路-邊城

6. 沈從文的《邊城》講的是什麼,其深刻內涵又是什麼

主要內容:

《邊城》以二男一女的愛情悲劇為基本框架,講述了一個哀婉曲折的動人故事。掌管碼頭的團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渡船老人的孫女翠翠。

最終兄弟倆卻一個身亡,一個出走,老人也在一個暴風雨之夜死去。小說除了小兒女愛情之外,還拓展情節容量,講述了少女和老人的故事以及翠翠已逝母親的故事。

其中描寫了人與人的沖突,但沖突中格外和諧。翠翠在一系列沖突之後仍保持安然。安然地搖著老船公留下來的渡船,等著那可能明天會回來,可能永遠不回來的情人儺送。

內涵:

沈從文筆下的翠翠,具備的是一種生命的自然的美,是自然人性的化身,是沈從文的理想人物,支撐他塑造這個人物的就是人性皆美這一思想。

並且他所表現的翠翠的純和善不是那種發展以後的純潔和善良,不是經過道德規范的,理性的、歷史的善和純,而是一種原始的、天然的善和純,古樸、簡單。真正體現了「人之初,性本善」的觀點。

從翠翠的眼中看這個世界,一切都那麼自然、正常、平靜,她完全沒有社會意識,社會觀念性的東西。她生命中的力量完全來自於她的天然屬性。她的生活過程不與某種目的相聯系,而是一種自然的生命本質。

翠翠對儺送萌生了少女的愛情,這是由於她自身的成熟,是她達到一定年齡,身體自然發育成熟之後,一種自然的體現。

她完全聽憑一種自然,一種天性。而不具備明確的目的性。並且,在翠翠來說,過程也就是目的。所以當她經歷了一連串的打擊之後,仍能安然地平靜地等著不可預知的目標。

也有人說這是一種聽命的觀點。讓人弄不清是一種無奈,還是一種坦然。還有人說.翠翠在愛情中的表現恰恰是一種人性貧困的表現,她始終等著而沒有去主動追求愛情。

當她不小心滑到愛河中後她沒有能力抓住機遇把握條件趁熱打鐵大幹快上」,所以是她自己葬送了自己的愛情。

其實。翠翠的這種生命形式正代表著邊城人的生命形式,將自己的人生作為一整個過程,並將整個過程本身就看作它的目的。他們平靜、自然、知足地渡過了一生,也就達到了自己生活的目的。

「生命無法不受到種種限制,人類的命運總是有悲觀的因素,然而人的偉大可貴就在於並不因為悲觀而放棄,就在命運翻雲覆雨的鼓掌之中。生命也能散發出自己的庄嚴和魅力。」

邊城中的人們的那種以自然為基礎的存在形式會深刻在我們的腦海里,那個理想中的美好世界也會浮現我們眼前。這個世界源於現實:那是都市文明影響較少的。保存天然較多的地區。

沈從文又在這相對較邊遠的帶有淳樸民風的地方尋找到了比較美好的人生形式加以理想化的表現。人們在這個世界中完全聽憑一種自然,人們從容而恬靜地生活著。

當然,小說中人們這種完全聽憑自然的狀態,有時會讓讀者產生一種不幸的感覺。然而,這正是沈從文的夙命觀的體現:聽憑自然的過程很完美。

雖然自然的陰晴圓缺會使處在其中的人有自主無法把握的東西,產生不幸。但我們也可以安然地聽命,坦然而安寧。

所以邊城人生命形式的代表翠翠,當面對不幸的時候她並未產生一種悲涼的感覺。只有我們這些無法超脫的人才會產生悲涼感。

人類文明發展當到當今,人們開始嚮往自然,呼喚自然的回歸。人類在創造中不斷擺脫原始、蒙昧,卻離自然越來越遠。

所以當我們意識到我們的自然本性喪失的太多,漸趨向社會中的符號時,人們開始嚮往自然,嚮往人的天性。開始呼喚原始的回歸。

(6)邊城經典的字詞句意義是什麼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邊城》成書於1931年,那正是沈從文愛情事業雙豐收的季節。1931年社會雖然動盪不安,但總體上還是稍顯和平,這個時候中國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著人性的本質。

沈從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於是,他希望通過自己對湘西的印象,描寫了一個近似於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給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條明路。人間尚有純潔自然的愛,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二、人物介紹

1、翠翠

翠翠是個天真善良、溫柔清純的小女孩,是作者傾注「愛」與「美」的理想的藝術形象。翠翠來到人間,便是愛的天使與愛的精靈。她爺爺把她領大,一老一少相依為命。她既是愛情的女兒,又是大自然的女兒。

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翠翠身上的「美」,是通過她的愛情故事逐步表現出來的:第一階段:翠翠愛情萌生階段。她在小鎮看龍舟初遇儺送,愛情的種子就萌芽了。

第二階段:翠翠愛情的覺悟階段。兩年後又進城看龍舟,她的愛情意識已完全覺醒。 第三階段:翠翠對愛情執著的階段。她在愛上儺送後,沒想到儺送的哥哥也愛上了她。出於對愛情的忠貞,她明確向爺爺表示拒絕。

然而,她與儺送的愛情卻忽然受到嚴重挫折,儺送遠走他鄉、爺爺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間「長成大人」。最後,她像爺爺那樣守住擺渡的崗位,苦戀並等待著儺送的歸來,這些充分表現了翠翠性格堅強的一面。

2、爺爺

爺爺保有著中國傳統的美德,他對孫女翠翠親情無限。為翠翠的親事操心擔憂,盡力促成翠翠愛情的實現。

在生活上,對翠翠也是無比關懷,不讓翠翠坐熱石頭,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盡力體諒翠翠的心思,翠翠憂傷寂寞時為她講故事、說笑話、唱歌。

他也是淳樸厚道卻也倔強的老人,他為翠翠美麗而自信驕傲,為了翠翠嫁一個好人家,他不計地位的貧寒低賤,內心凄苦憂慮與責任自信交錯。

3、天保

天保個性豪爽、慷慨。他是船總的大兒子,卻愛上了貧苦擺渡人的孫女。他知道弟弟也愛翠翠,兩人唱歌「決斗」,他卻因為自己先提了親,「作哥哥的走車路佔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

弟弟「一開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敵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現了他的手足之情。後來他外出闖灘,既是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難過,最後意外遇難,可以說他是為了親情和愛情而死。

4、儺送

儺送有著他母親的美好品格,細膩。儺送孤獨地追求著愛情,和哥哥的「決斗」,夜半唱情歌,卻並不為心上人所知。最後也孤獨地出走,不知飄泊到什麼地方。

7. 沈從文寫過邊城 為什麼要用邊城為題有何意義 或暗含了什麼

邊城,是處於邊界的小城,故事發生的地點就是湘西,處於四川和湖南的交界處,因為偏僻,那裡很少受到外界的影響,所以會一直保留著淳樸的民風,那裡的人們過著一種近似於與世隔絕的生活,沈從文寫《邊城》也就是為了給我們造一個世外桃源。正如他自己所說,在這個復雜的世界給人一絲慰藉。

8. 《邊城》的意義是什麼啊

邊城》寄託著沈從文「美」與「愛」的美學理想,是他的作品中最能表現人性美的一部。這部小說通過對湘西兒女翠翠和戀人儺送的愛情悲劇的描述,反映出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慘痛事實。翠翠是如此,翠翠的母親也是如此,她們一代又一代重復著悲痛而慘淡的人生,卻找不到擺脫這種命運的途徑。 沈從文通過《邊城》這部愛情悲劇,揭示了人物命運的神秘,贊美了邊民淳良的心靈。關於《邊城》的主旨,用沈從文自己的話說就是,「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邊城》以撐渡老人的外孫女翠翠與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的愛情為線索,表達了對田園牧歌式生活的嚮往和追求。這種寧靜的生活若和當時動盪的社會相對比,簡直就是一塊脫離滾滾塵寰的「世外桃源」。在這塊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們充滿了原始的、內在的、本質的「愛」。正因為這「愛」才使得川湘交界的湘西小城、酉水岸邊茶峒里的「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各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 《邊城》正是通過抒寫青年男女之間的純純情愛、祖孫之間的真摯親愛、鄰里之間的善良互愛來表現人性之美的。作者想要通過翠翠、儺送的愛情悲劇,去淡化現實的黑暗與痛苦,去謳歌一種古樸的象徵著「愛」與「美」的人性與生活方式。翠翠與儺送這對互相深愛著對方的年輕人既沒有海誓山盟、卿卿我我,也沒有離經叛道的驚世駭俗之舉,更沒有充滿銅臭味的金錢和權勢交易,有的只是原始鄉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這種情感像陽光下的花朵一樣,清新而健康。作者不僅對兩個年輕人對待「愛」的方式給予熱切的贊揚,而且也熱情地謳歌了他們所體現出的湘西人民行為的高尚和靈魂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