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情緒的心理基礎是什麼
擴展閱讀
湖南幹部黨性教育哪裡有 2024-04-26 16:53:08

情緒的心理基礎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08-09 17:41:10

1. 良好的情緒健康成長的心理基礎,怎麼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調節和控制情緒十項法則
轉移法
當火氣迅速上涌時,你要有意識地轉移話題或做點別的事情來分散注意力,這可使情緒得到有效緩解。在余怒未消時,不妨通過看電影、聽音樂、下棋、散步等有意義的輕松活動,讓緊張情緒即刻鬆弛下來。

語言節製法一旦情緒激動時,可以默誦或輕聲自我警告「保持冷靜」、「不允許發火」、「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和影響」等詞句,想盡辦法抑制住自己的情緒;也可以針對自己的弱項,預先寫有「制怒」、「鎮定」等條幅置於案頭或懸掛在牆上。自我暗示法估計到在某些特定的場合下很可能會產生較大程度的緊張情緒,就事先為自己尋找幾條不應產生這種情緒的有力理由。愉快記憶法回憶過去經歷中碰到過的令你感到高興和自豪的事,或獲得成功時愉快滿足的體驗,尤其應該回憶那些與眼前不愉快體驗相關的過去的愉快體驗。環境轉換法每當處在劇烈情緒狀態時,要暫時離開激起情緒的環境和有關人物。幽默化解法增強幽默感,用寓意深長的語言、表情或動作,採用諷刺的手法,機智、巧妙地表達出自己的內心情緒。推理比較法將困難的各個方面進行分解,把自己的經驗和別人的經驗相互比較,在比較中列出相同與不同的地方,從而尋覓到成功的秘密,堅定成功的信心,排除一切畏難情緒。壓抑升華法假如你不幸不受上司重用,身處逆境,被人瞧不起,感到苦悶,等等,不妨把精力投入某一項你感興趣的事業中,通過成功來改變自己的處境和改善自己的心境

2. 心理學上,情緒的定義和種類是什麼

定義: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

種類:個體的情緒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我們根據情緒發生的強度、持續性和緊張度可以把情緒狀態劃分為心境、激情和應激。

1、心境

心境又叫心情。是指個體一種微弱、平靜、持續時間較長且帶有感染作用的情緒狀態。心境體驗會使人的情緒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染上同樣的情緒的色彩,它具有長期性、彌散性的特點。彌散性主要指心境沒有指向具體對象,而是根據心情具有一定傳染作用,人的情緒可以由自身擴張到周圍的其它事物。

長期性指是心境會在一定時間內主導人情緒,且持續的時間比較長,可能是幾個小時、幾周甚至更長的時間。比如,我們學過的魯迅的一篇文章里寫到祥林嫂在失去丈夫和兒子後長期抑鬱寡歡。

2、激情

是指個體一種強烈的、爆發式的而時間相對短暫的情緒狀態。激情會產生積極的或消極的作用。積極的激情使人迸發出巨大的能量、振奮人心、行為果斷、自我激勵、富有效率。消極的激情同樣也會因其暴風雨般的強烈能量帶來破壞性的結果,給個體的工作學習生活造成極大惡果。如青少年學生因小摩擦,導致口角、斗毆、傷人乃至殃及生命,都源於一時的激情沖動。

3、應激

是指一種出乎意料的、緊迫情況下所引起的個體急速而高度緊張的情緒狀態。一方面它可能提高人的激活能力,表現為急中生智,靈活應變;另一方面,它也可能致使人的行為紊亂,判斷失誤,不能准確的做出符合當時目的的行動。但是,人們如果長時間處於應激狀態中,就會降低機體的免疫能力,減弱機體對外界刺激的敏銳性。

(2)情緒的心理基礎是什麼擴展閱讀:

情緒的構成:

1、認知評估:注意到外界發生的事件(或人物),認知系統自動評估這件事的感情色彩,因而觸發接下來的情緒反應(例如:看到心愛的寵物死亡,主人的認知系統把這件事評估為對自身有重要意義的負面事件)。

2、身體反應:情緒的生理構成,身體自動反應,使主體適應這一突發狀況(例如:意識到死亡無法挽回,寵物的主人神經系統覺醒度降低,全身乏力,心跳頻率變慢)。

3、感受:人們體驗到的主觀感情(例如:在寵物死亡後,主人的身體和心理產生一系列反應,主觀意識察覺到這些變化,把這些反應統稱為「悲傷」)。

4、表達:面部和聲音變化表現出這個人的情緒,這是為了向周圍的人傳達情緒主體對一件事的看法和他的行動意向(例如:看到寵物死亡,主人緊皺眉頭,嘴角向下,哭泣)。對情緒的表達既有人類共通的成分,也有各地獨有的成分。

5、行動的傾向:情緒會產生動機(例如:悲傷的時候希望找人傾訴,憤怒的時候會做一些平時不會做的事。

3. 情緒是如何產生的

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多種感覺、思想和行為綜合產生的心理和生理狀態。從古希臘至今,歷代思想家都試圖在理論上解釋情緒的產生。 當代情緒理論多注重經驗主義研究方法,很多獨立的理論並不互相排斥,大多數研究人員樂於採納多種視角,融合各種理論。引起爭議的問題主要是認知判斷對產生情緒有多重要,特別是和身體反應等其他方面比較。就心理學而言,存在3種影響較大的情緒理論:詹姆斯—蘭格理論、坎農—巴德理論、情緒的認知理論。1、詹姆斯—蘭格理論19世紀8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和丹麥生理學家蘭格提出了內容相同的情緒理論,強調情緒產生的原因是植物神經系統的活動,因此該理論也叫做外周情緒理論。 詹姆斯認為情緒就是對身體變化的知覺。他認為有機體先有生理變化,而後才有情緒的產生。當情緒刺激作用於我們的感官時,立即引起我們身體身體上的某種變化,產生神經沖動,沖動傳到神經系統產生情緒。 蘭格認為情緒是內臟活動的結果。他特別強調情緒與血管變化的關系,認為血管運動的混亂、血管寬度、血液量的改變是情緒產生的最初原因,血管活動是植物性神經系統控制的,植物性神經系統支配性加強引起血管擴張,產生愉快情緒,反之則產生恐懼情緒。 詹姆斯和蘭格的基本觀點是相同的,強調情緒刺激引起生理反應,而生理反應進一步導致情緒體驗的產生。這種理論看到了情緒與機體的直接關系,強調植物性神經系統在情緒中的作用,但他們忽視了對情緒的調節、控製作用。 2、坎農—巴德理論坎農認為情緒的中樞不是在外周神經系統,而是在中樞神經系統的丘腦。外界刺激引起感覺器官的活動,發放神經沖動傳到丘腦,在由丘腦同時向上向下發出神經沖動,向上傳到大腦產生情緒,向下傳到交感神經引起生理變化。可見,情緒體驗和生理變化是同時產生的,它們都受到丘腦的控制。坎農的情緒理論得到了巴德的支持和發展,所以把它叫做坎農—巴德情緒理論。 3、情緒的認知理論情緒的認知理論主要包括阿諾德的評定—興奮說、沙赫特的兩因素理論和扎勒斯的認知—評定理論。 50年代,阿諾德認為刺激情景並不直接決定情緒的性質,從刺激出現到情緒產生,要經過對刺激的估量和評價,情緒產生的基本過程是:刺激情景—評估—情緒。對相同情景刺激的不同評價會產生不同的情緒。60年代,沙赫特和辛格提出,個體生理的高度喚醒和個體對生理變化的認知性喚醒理論是產生情緒的必要條件。情緒是認知過程、生理狀態和情景刺激三者在大腦皮層中整合的結果,它們通過注射腎上腺素的試驗證實了:人對生理反應的認知和了解決定了最後的情緒體驗。拉扎勒認為情緒是人們與情境互動的結果。在情緒活動中,人不僅接受環境中的刺激事件對自己的響,同時也要調節自己對刺激的反應,他認為情緒是在認知的指導下產生的,具有初評、次評、再評三個層次。

4. 什麼是情緒產生的基礎A動機B需要C行為D認知

需要是情緒產生的基礎。
需要是指人體組織系統中的一種缺乏、不平衡的狀態。需要一般具有對象性、階段性、社會制約性和獨特性特徵。人類個體需要的產生,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主要有生理狀態、情境和認知水平。根據不同標准,需要可以劃分為不同種類。

5. 情緒的基本功是什麼

1、情緒的自我覺察能力

了解自己內心的一些想法和心理傾向,以及自己所具有的直覺能力。自我覺察,即當自己某種情緒剛一出現時便能夠察覺,它是情緒智力的核心能力。一個人所具備的、能夠監控自己的情緒以及對經常變化的情緒狀態的直覺,是自我理解和心理領悟力的基礎。

2、情緒的自我調控能力

控制自己的情緒活動以及抑制情緒沖動的能力。這種能力的高低,會影響一個人的工作、學習與生活。當情緒的自我調控能力低下時,就會使自己總是處於痛苦的情緒旋渦中;反之,則可以從情感的挫折或失敗中迅速調整、控制並且擺脫而重整旗鼓。

3、情緒的自我激勵能力

引導或推動自己去達到預定目的的情緒傾向的能力,也就是一種自我指導能力。它是要求一個人為服從自己的某種目標而產生、調動與指揮自己情緒的能力。

4、對他人情緒的識別能力

這種覺察他人情緒的能力就是所謂同理心,亦即能設身處地站在別人的立場,為別人設想。愈具同理心的人,愈容易進入他人的內心世界,也愈能覺察他人的情感狀態。

5、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善於調節與控制他人情緒反應,並能夠使他人產生自己所期待的反應的能力。 一般來說,能否處理好人際關系是一個人是否被社會接納與受歡迎的基礎。在處理人際關系過程中,重要的是能否正確地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情緒情感,因為,一個人的情緒表現會對接受者即刻產生影響。

6. 情緒是以什麼為基礎產生的 同時情緒通過什麼表現出來

情緒是一種心理「喜怒哀樂」的表達或體現。說到人心理中的情緒就離不開要說人大腦中的理智了,理智是我們對外部的一切進行選擇與決斷的能力,所以理智,告訴我們要怎麼樣去做才是正確的或想要的。因而,在人的理智作用或驅使下,就產生了心理中情緒這種心理反應了。大腦和心理是同個系統的,大腦接觸到什麼,心理就反應什麼來。當大腦的理性對外部事件進行處理時,分辨對自已不利時就產生負面的情緒,分辨對自已有益時就產生積極快感情緒,同時,心理的某種情緒,反饋給了人的大腦中的理智,理智又進而做出適合心理情緒需要的舉措了。如人的大腦是痴呆的,不能進行分辯作用,那就沒有情緒這回事了。這是我的一點理論,不知對否。高分採納哦。

7. 人的情緒產生的根源是什麼

身體知道情緒
除了我們的注意外,感知覺也是情緒產生的重要條件。生活中,我們看到、聽到、摸到、聞到的事物都會影響我們的感受。色彩會通過視覺帶給我們不同的感受,那些黃色、綠色以及粉色等令人愉悅安靜的顏色使我們舒服,而黑色、茶色等使我們感到壓抑、郁悶、恐懼等。
那些歡快的音樂、美味可口的食物,柔軟的物品等通過我們的聽覺、嗅覺和觸覺帶給我們平靜,愉悅的感受。所以,你可以看到那些心情不好的人會去吃一頓美味的大餐,聽一曲歡快的音樂,看一部喜劇電影,或者塗一塗《秘密花園》來改變自己的心情。通過氣味也可以改善我們的情緒,比如芳香療法就是通過嗅覺來調節我們的情緒的。
以後不開心了,你可以刺激視覺、聽覺、嗅覺以及觸覺等來給自己做一次全方位心靈按摩。但是,可不要借酒消愁,狂吃垃圾食物。這些做法盡管可以帶來暫時的快感,但從長遠來看,這些會讓自己的身體垮掉,從而使問題更加嚴重。
自古逢秋悲寂寥
因為有了記憶,我們才會哀古傷今,感受過去的種種帶給我們的歡樂、傷心、或者無助。如果記憶有顏色,想必也是五顏六色的!人們常說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杯弓蛇影」等,可以說是過去記憶影響情緒最好的例子。
記憶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情緒。過去的經歷所帶給我們的影響非常廣泛,除了我們的情緒之外,還有性格、思維以及做事方式。
那些小時候受到家庭虐待和忽視的人更容易形成暴力、情緒不穩或是懦弱、敏感、自卑的人。對於焦慮或抑鬱傾向的個體來說,他們會有更多的負性記憶,會更頻繁地回憶那些不愉快的經歷。比如某些線索總能使這類個體回憶起以前演講時的焦慮,朋友的背叛,領導的責罵等情景,而這反過來會加重個體的情緒問題,如果長久不注意的話就會演化為情緒障礙。
回憶、想像也會引發我們的情緒。如果讓你回憶老朋友之間的久後重逢,與伴侶的旅遊蜜月等積極事件時,這會使你感到開心幸福;如果讓你想像自己身邊有一條蛇、毒蜘蛛,甚至現實不存在的魔鬼,這會使你感覺害怕。正因為如此,許多研究情緒的心理學實驗,都會讓實驗參與者通過回憶、想像來誘發不同的情緒。
轉角遇到快樂
每個人對同一件事情都會有不同的認識,都會從不同的角度來解釋,相應的也會產生不同的感受。這種對外界事物的解釋方式在心理學中叫做:認知方式。它說的是一個人在感知、記憶、思維過程中,所形成的自己特有的認識方式。個體對於事件的這種解釋方式會影響它對事件的感受。
有一個經典的例子可看出,解釋方式會如何影響一個人感受的。面前有一半杯水,那些具有積極認知方式的個體會說:啊!我還有一半的水呢!而那些具有消極認知方式的個體會說:唉!杯子怎麼才有半杯水啊!很明顯,前者會體驗到滿足的情緒,而後者自然會產生消極的情緒。
可見,我們解釋問題的方式會決定我們有何感受。有時候,看似問題很糟糕、讓人很惱怒。此時,要記住換個角度思考以下問題,看看是否有什麼可以發掘的。
你是否依賴外界來評價自己
認知風格還有場獨立性和場依存性之分。人們發現,在面對失敗情景時,場依存性個體的抑鬱、焦慮水平比場獨立性個體要高。
這是因為,場獨立性的個體更關注自己,他們很少通過外部的東西來評價自己,所以他們會有更多的自主性、獨立性,很少受外界的控制。而場依存性個體對外界的線索很敏感,對周圍的環境依賴性很強,更在意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並且對負性事件的反應會更強烈。

8. 情緒是什麼,情緒的三要素

情緒的三要素是指情緒的主觀體驗、情緒的外部表現和人的生理基礎。
1、情緒的主觀體驗  
情緒具有獨特的主觀體驗色彩,即喜、怒、悲、懼等。各種具體情緒的主觀體驗色調都不相同,他們給人以不同的感受。   由於每個人的知識、經驗、需要、追求的目標、認知評價等各方面的差異,同一環境對不同的人可能意味著不同的情境,因而產生的情緒也可以不同。但是特定的情緒體驗的感受色調,既沒有個體、民族的差異,也沒有性別、年齡的差異,情緒體驗的不變性是使情緒在人際間產生共鳴的保證。  
2、情緒的外部表現  
情緒具有獨特的外部表現形式,即表情。表情是表達情緒狀態的身體各部分的動作變化模式,表情動作是一種獨具特色的情緒語言,它以有形的方式體現出情緒的主觀體驗,成為人際間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的工具之一。   情緒包括面部表情、體態表情和聲調表情。  
3、人的生理基礎
情緒產生時必然伴隨著顯著的生理變化,中樞神經系統對情緒起著調節和整合的作用。大腦皮層對有關感覺信息的識別和評價在引起情緒以及隨後的行為反應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網狀結構的激活是產生情緒的必要調節;邊緣系統參與情緒體驗的產生;內分泌系統與自主神經系統之間的聯系直接參與情緒反應。
情緒既是主觀感受,又是客觀生理反應,具有目的性,也是一種社會表達。情緒是多元的、復雜的綜合事件。情緒構成理論認為,在情緒發生的時候,有五個基本元素必須在短時間內協調、同步地進行。
認知評估:注意到外界發生的事件(或人物),認知系統自動評估這件事的感情色彩,因而觸發接下來的情緒反應(例如:看到心愛的寵物死亡,主人的認知系統把這件事評估為對自身有重要意義的負面事件)。

9. 什麼是情緒的基礎

滿足的心理傾向,它是有機體自身和外部生活條件的要求在頭腦中的反映,是人們與生俱來的基本要求。情緒,是對一系列主觀認知經驗的通稱,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體驗以及相應。

10. 心理學七種基本情緒是什麼

1、高興

這種情緒很常見,代表著一種開心,比如說發工資了,會使人散發出高興的情緒,而這種情緒是不需要控制的,這種情緒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還會影響別人變得開心。

2、驚奇

這個情緒常常表現得很意外,所發生的事情在自己的意料之外,當事情發生時,當事人就會出現驚奇的情緒,這種情緒沒有持久性,隨著事情的進展,自己會漸漸的消散。比如周末的時候,你明明沒有買東西,聽到敲門聲並且去開門,卻看見快遞員給你送快遞,第一反應肯定是我沒有買東西,誰的東西呢?

3、輕蔑

輕蔑的態度可以是針對一個人,也可以是針對一件事,針對一個人的時候,往往是覺得對方不如自己,展現出那種不可一世的情緒,對一件事的時候,往往這件事的難度不大,對自己來說小菜一碟,所以顯露出輕蔑的情緒,但是不論是針對人還是事,輕蔑這種情緒還是要避免,因為我們每時每刻要保持謙虛的態度。

4、厭惡

厭惡也是可以針對一個人或者一件事,對於事物就是對於一個東西比較討厭,會產生嘔吐的現象或者是不喜歡的情緒,對於一個人,形象一點就是比如一個人做了一件錯事,但是自己沒有意識到,還在那一直嘚瑟,那麼當時從內心是看不起這個人的,那麼內心就會產生厭惡的情緒,我想生活中有很多這種容易引起不適的人物,但是人要學會寬容,客觀地看待事物,切莫帶有主觀情緒。

5、憤怒

這個情緒就需要控制,大多是因為一件事或者是一個人生氣,會讓人產生不舒服的感覺,伴隨著這種感覺會出現憤怒的情緒,比如和一個人因為一件事吵架了,這個時候是最容易產生憤怒情緒的時候,但是這種情緒需要當事人控制,否則不僅影響個人心情還會影響個人健康,通常需要冷靜對待。

6、恐懼

這種情緒常常出現在被人恐嚇,或者是對什麼神奇的事物自己產生的恐懼心理,如果小時候,你被大人嚇唬說媽媽不要你了,那麼這個時候產生的情緒肯定是恐懼的,並且是不安的,或者是對於一些神啊之類的不存在的事物自身產生的恐懼心理。那麼這種心理需要自身去消化這種情緒,這種恐懼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大強度減小。

7、悲傷

這種情緒是一種負面的情緒,在遇到不好的事情,會出現的一種情緒,多產生於分離、失去等情況下,自己又無法改變現狀。這種情緒需要藉助外界和自身的能力去消化,隨著時間的推移,情緒的強烈程度也會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