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基礎信息 » 中醫有哪些重要的基礎
擴展閱讀
歌詞如何打在視頻上 2024-06-18 04:07:03

中醫有哪些重要的基礎

發布時間: 2024-05-17 22:45:07

Ⅰ 中醫學基礎知識包括哪些內容

中醫學基礎知識包括的內容如下:

主要有氣血津液、臟象、經絡、形體官竅等內容。

氣血津液主要闡述氣血津液這些人體生命活動所需的基本物質的生成、作用及其相互關系。

臟象則以五臟為中心闡述五臟、六腑、奇恆之腑、以及相關的形體、官竅、情志、液體的作用及其相互關系,也包括五臟系統與自然界的關系。

經絡主要闡述經絡的概念和基本生理功能;十二正經概念、分布、走向與交接規律、循經路線、流注次序以及與臟腑的關系;奇經八脈的循行路線、功能;別絡、經別、經筋、皮部等內容。

形體官竅主要討論了皮、肉、筋、骨、脈;眼、鼻、耳、口、舌的功能及與臟腑、經絡的關系。

Ⅱ 中醫學基礎知識有那些

中醫基礎知識之我見:中醫不僅是一門單純的醫學,其已融入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與智慧,追隨古哲學思維,滲透著天人一統的認識,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中醫總括有四點: 第一點是醫道,醫德。此各人見解不同,余則緊記一對聯"不求名不求利只求解除民間疾苦,不講事不講非只講修身行善積德"。前人曾說醫者父母心,因為病者的疾苦及性命都交給了醫者。的確,醫學乃是一門做人的學問,沒有一顆善心,又怎樣去救人活命呢?, 第二點是"人稟天地之氣而生。"。所以,天地之一切皆會影響及人,而人亦可反映出其所在環境的一切。記得曾治一婦人,年62歲,現住沙灣荷景三區。訴說己咳嗽兩年,多處治療未果。開葯三服,幾天後復診說,葯後稍愈,隔天又咳。詳細詢問後,提出是否家居風水問題,最後決定同往一看。發覺病婦房間居於室之東北方,此乃全室至陰之方,風水上稱之為"鬼門"。婦人本屬陰,年老陽更不足。又居陰地而至陰太重,則病纏綿而難愈,勸其換房居住。。後經其子證實,於換房後7天,病不葯而愈,此天地之氣造化於人。天地一切皆會影響及人,但人也會改變環境,此風水之道,在這不詳談。第三點是"形與神俱,不可分離"。認為人分形體與精神,決一不可。謂"形不勞,神不散,可活百氣。"按現在講法,形即驅體,神即靈魂。我在這不是講迷信,但靈魂確實存在,如你不信,中醫就難懂了。因中醫多處講到這問題,如形神,營衛,氣血等。確定人魂之後,這些問題便易理解了。就按現代科學來說,要製造一個與人體外形一樣,內在所含的化學成份物質也一樣的物體,不是難事。但怎樣做這物體也不能自我生長並生存。為什麼?因當今科學不信靈魂,故造出之物形象而無神存。中國古傳之術也多有應用靈魂之法,中醫"祝由"科也是其一。可惜己被當今政府嚴制了。而西方研究之傕眠術,也正是應用人體靈魂之術。只不過叫法不同罷了。這正是老子所說的"道非道,非恆道。名非名,非恆名。"之理。第四點是"疾病可知,又可防治。言病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中醫認為病由邪生,生於陽,得之風雨寒暑。生於陰,得之於飲食居住,陰陽喜怒。而萬物既有陰,即有陽,一物二分。所以既有病,即必有解此病之法,此陰陽互生互制也。中醫的辨證觀也正是如此。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運動著,整個世界運動變化的根源在於世界內部的陰陽的矛盾統一。中醫的治療亦根據此理定立標本緩急(所謂本,就是與疾病相對的一面。標即病所表現出的症狀)。認為治病必求其本,但急則先治其標。確定治療先後,就採取正治或反治的手斷。。正治與反治,都是針對疾病本質,應用與證候性質相反的葯物進行治療。而這正是自發地運用了矛盾的對立間既斗爭又統一的辨證觀,總的治療原則是針鋒相對,針對證候所反映的陰陽失調的狀態,釆用糾正這種陰陽失調的冶療方法。臨證時,又同一疾病,由於時令,氣候,地區方域,以及病人的年齡,體質,生活習慣,居住環境,職業等不同而治療方法也不同。其蘊含著矛盾的一般性和特殊性結合起來的辨證思想。而有時候,雖不同的疾病,但在其發展過程中,出現了相同的病機變化,則可採取相同的治療方法。這說明中醫學是從運動的觀點而不是從靜止的觀點,從相互聯系的觀點而不是從孤立的觀點來看待疾病的發生和發展。並注重其統一性,即整體觀念。既重視人體各個局部的統一性和完整性,同時也非常重視人與自然的統一性和完整性。除陰陽外,應用於中醫缺不了的還有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其特性為"木曰曲直作酸,水曰潤下作咸,火曰炎上作苦,金曰從革作辛,土爰稼穡作甘。"通過其特徵引伸天下萬物。五行學說是以"五"為基數,來闡釋事物之間相互的生克制化原則,闡釋人體和五行的相互關系,闡釋五臟疾病好發季節和病機轉變,闡釋臨床現象的機理,指導確定治療方法。並認為人的生命既自身在不斷運動也與外界存在著相生相剋的關系,具體地闡明機體內部及其與外界環境是一個統一整體的觀念。陰陽五行皆本於氣,五行即陰陽之質,陰陽即五行之氣,氣非質不立,質非氣不行。古人通過陰陽五行之確立,應用於四時,定出了"五運六氣"之法,現稱"運氣"學"。通過其應用,我們便可預測出某時期,某地區,某年齡階斷的人,多會患某類型疾病,對區域性或流行性疾病的防治提供可靠的依據。中醫對於人體臟腑機能的描述稱為藏象,其學說是通過人體生理、病理現象的觀察,研究人體各臟腑組織器官的生理機能、病理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的學說,對於研究人體的生理及病理,指導臨床實踐有普遍的指導意義。除臟腑外,人體還有奇恆之腑,氣,血,津液等組織。其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相互為用的聯系。而經絡則是其相聯系的系統之一,經絡系統是由經脈,經筋,皮部,絡脈四部份組成。絡脈是經脈的分支,其主幹分十二正經和奇經八脈兩大類。經脈之氣所"結,聚,散,絡"的為終筋,而皮部即是經脈及所屬絡脈在體表分支的部位。經絡的主要生理機能是溝通表裡上下,聯系臟腑器官。通過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感作傳導。調節機能平衡。所以,通過對經絡的調理,剌激,也可達到治病養生的作用。那什麼是生病?又是什麼原因導致人體生病呢?病因泛指能影響和破壞人體陰陽相對平衡協調狀態,導致疾病發生的各種原因,其總括有以下幾點:一,六淫。指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外感病邪。二,癘氣,即疫氣。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的病邪。三,七情內傷,七情即"喜,怒,哀懼,愛,惡,欲"。過則直接傷及內臟,影響臟腑氣機。四,飲食,勞逸所傷。五,外傷,包括金瘡,跌打,燒傷,凍傷,蟲獸傷。六.痰飲,瘀氣。而各種病因又會導致人體出現虛實現象,陰陽失調,氣血失調,津液代謝失常,內生"五邪",經絡偏逆,臟腑失調等病理現狀。對於疾病,而原則上是以預防為主。治療時須緊記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調整陰陽,臟腑功能,及氣血關系等。並應因時,因地,因人制宜。靈活運用。以救人活

Ⅲ 中醫基礎理論包括什麼

中醫基礎理論包括陰陽學說、五行學說、精氣學說,還有藏象學說。中醫診斷學是中醫基礎理論的應用哦。打個比方,中基好比是數學公式,疾病是問題,那麼中診就是識別問題,應用公式,得出答案。

Ⅳ 中醫的理論基礎是什麼

樓上說的以外,再加上:
中醫的理論基礎,就是以人為本的天人合一觀。
中醫的前驅是陰陽家及道家。中國的文化基礎,儒釋道,都用人身這個工具,來實現理想。儒家說:「仁者人也」。佛教說:「人身難得」,道家說:「天人合一」。只有人身才有修道的平台,只有人才能修成正果。人,指的是具有思維,魂魄精神,及物質的整體,也只有採用整體論的中醫,才能夠治療:人。人的概念不是身或心,而是精(人的物質表象)氣(人的能量表象)神(人的超物質表象)的總合,缺一不可,也就是說,人是精氣神的綜合體,中醫的理論基礎是以人為本的天人合一觀。

Ⅳ 中醫基礎學些什麼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理論概括,它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
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范疇。人們通過對矛盾現象的觀察,逐步把矛盾概念上升為陰陽范疇,並用陰陽二氣的消長來解釋事物的運動變化。中醫運用陰陽對立統一的觀念來闡述人體上下、內外各部分之間,以及人體生命同自然、社會這些外界環節之間的復雜聯系。陰陽對立統一的相對平衡,是維持和保證人體正常活動的基礎;陰陽對立統一關系的失調和破壞,則會導致人體疾病的發生,影響生命的正常活動。
五行學說,即是用木、火、土、金、水五個哲學范疇來概括客觀世界中的不同事物屬性,並用五行相生相剋的動態模式來說明事物間的相互聯系和轉化規律。中醫主要用五行學說闡述五臟六腑間的功能聯系以及臟腑失衡時疾病發生的機理,也用以指導臟腑疾病的治療。
運氣學說,又稱五運六氣,是研究、探索自然界天文、氣象、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影響的學說。五運包括木運、火運、土運、金運和水運,指自然界一年中春、夏、長夏、秋、冬的季候循環。六氣則是一年四季中風、寒、暑、濕、燥、火六種氣候因子。運氣學說是根據天文歷法參數推算年度氣候變化和疾病發生規律。
臟象學說,主要研究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小腸、大腸、胃、膀胱、膽、三焦)和奇恆之腑(腦、髓、骨、脈、膽、女子胞)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
經絡學說與臟象學說密切相關。經絡是人體內運行氣血的通道,有溝通內外,網路全身的作用。在病理情況下,經絡系統功能發生變化,會呈現相應的症狀和體征,通過這些表現,可以診斷體內臟腑疾病。

書本大綱:
緒論
一、中醫學的學科屬性
二、中醫澇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
三、中醫學理論體系的主要特點
四、中醫基礎理論課程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 中醫學哲學基礎
第一節 精氣學說
第二節 陰陽學說
第三節 五行學說
第四節 中醫學思維方法的特點
第二章 藏象
第一節 藏象學說概論
第二節 五臟
第三節 六腑
第四節 奇恆之腑
第五節 臟腑之間的關系
第三章 精氣血津液神
第一節 精
第二節 氣
第三節 血
第四節 津液
第五節 神
第六節 精氣血津液神之間的關系
第四章 經絡
第一節 經絡學說概述
第二節 十二經脈
第三節 奇經八脈
第四節 經別、別絡、經筋、皮部
第五節 經絡的生理功能和應用
第五章 體質
第一節 體質學說概述
第二節 體質的生理學基礎
第三節 體質的分類
第四節 體質學說的應用
第六章 病因
第一節 六淫
第二節 癘氣
第三節 七情內傷
第四節 飲食失宜
第五節 勞逸失度
第六節 病理產物
第七節 其他病因
第七章 發病
第一節 發病原理
第二節 發病類型
第八章 病機
第一節 基本病機
第二節 疾病傳變
第九章 防治原則
第一節 預防
第二節 治則

Ⅵ 中醫的基礎知識是什麼

基礎知識書籍包括:
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葯學等書籍,中醫的基礎知識是關於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規律的基本知識,主要包括陰陽、五行、運氣、臟象、經絡等學說,以及病因、病機、診法、辨證、治則治法、預防、養生等內容。